![]() |
注意!这些农药抗性严重,建议暂停使用! |
来源:农资导报农药 2025-3-19 12:01:00 |
3月13日,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油料和经济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和《2024年粮食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2024年中心组织全国39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稻飞虱、小麦赤霉病、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油菜菌核病、大豆田杂草、棉花蚜虫、蔬菜蓟马等主要病虫草害开展抗药性监测评估并提出科学用药指导。 水稻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000倍、>460倍、>500倍、>180倍),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药后3—7天的防效低于80%;对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5—356倍),除安徽池州、江西上高、福建永安、浙江龙游、广东佛山种群外,其余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对新烟碱类药剂烯啶虫胺、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均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1—43倍、6.7—51倍);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39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5—7.3倍)。 与2023年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氟啶虫胺腈、毒死蜱的抗性倍数上升。
(二)白背飞虱监测点分布在江苏等8省(自治区)12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8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210倍),其中湖北荆州、安徽庐江、江西南昌、广东恩平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136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均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4—62倍、2.3—22倍、1.8—19倍);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3—19倍);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9.1倍);对新烟碱类药剂烯啶虫胺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上升。 2.对策建议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因此各水稻生产区应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严格限制吡虫啉、噻虫嗪的使用次数,建议每季水稻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轮换使用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三)稻纵卷叶螟监测点分布在江苏等8省(自治区)1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186倍),其中江苏大丰、宜兴,浙江诸暨,江西峡江,广东雷州、恩平,广西合浦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药后7天和14天的防效已低于80%;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均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37倍、11—51倍);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5—17倍);对茚虫威、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四)二化螟监测点分布在浙江等9省25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1.监测结果二化螟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辽宁省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1698倍),江苏、四川省种群则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6.0倍);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及浙江省种群对阿维菌素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360倍),而江苏、四川、湖北、安徽、辽宁省种群则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7.1倍);浙江、江西、湖南省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3—85倍),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3—29倍);浙江、安徽、广东省种群对三唑磷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3—24倍);湖南、江西省种群对茚虫威表现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1—5.7倍)。与2023年相比,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高水平抗性区域进一步扩展,由浙江、江西、湖南等双季稻区逐步扩展至广东等华南稻区。 2.对策建议防治二化螟时,应采取“分区治理、轮换用药”的策略,在高抗地区应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在中抗及以下地区应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并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药剂。此外,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推广带药移栽等早期防控技术,以减轻后期防控压力、减少农药用量。 (五)稻瘟病从吉林等3省3县(市、区)采集的水稻病样上分离纯化,共获得87株稻瘟病菌菌株,监测农药品种2个。 1.监测结果98.9%的监测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仅有1株来自湖北孝感的菌株对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均表现出抗性。与2023年相比,抗性产生情况无显著变化。 2.对策建议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均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作用位点单一,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导致抗性产生风险较高。目前稻瘟病菌已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产生零星的抗性,各地区在防治时应与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轮换使用。 (六)水稻恶苗病从辽宁等5省7县(市、区)采集的水稻病样上分离纯化,共获得380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监测农药品种3个。 1.监测结果浙江、黑龙江、安徽省监测菌株对氰烯菌酯的抗性较重,其中中等至高水平抗性菌株占比50.0%—75.3%;辽宁、湖北抗性水平相对较低,中等水平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23.5%、15.4%。辽宁省监测菌株对嘧菌酯的抗性较重,抗性菌株占比61.8%,其中高抗菌株占比38.2%;浙江、黑龙江、安徽、湖北抗性水平相对较低,抗性菌株占比8.4%—27.4%。湖北、黑龙江、辽宁省监测菌株对咯菌腈的抗性较重,抗性菌株占比41.2%—65.4%。 2.对策建议水稻恶苗病的抗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浙江、黑龙江、辽宁、湖北等省份的高抗地区,应严格限制使用氰烯菌酯、嘧菌酯、咯菌腈等药剂,每季水稻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轮换使用氟唑菌酰羟胺或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药剂。
2.千金子监测结果从江苏等5省17县(市、区)的稻田中,采集千金子种群122个,监测农药品种1个。监测种群对氰氟草酯以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为主,但浙江、湖南省抗性水平较高,中、高抗种群占比之和分别为84%、67%。与2023年相比,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3.对策建议当前稻田杂草抗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直播稻区,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的抗性发生频率较高,辽宁、江西等省的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性增长较快,各地应轮换使用氟砜草胺、氯氟吡啶酯、吡唑喹草酯、三唑磺草酮、敌稗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浙江、湖南等省的千金子种群对氰氟草酯抗性增长较快,应轮换使用吡唑喹草酯、三唑磺草酮、氯氟吡啶酯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应采取“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策略,需更加注重使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噁嗪草酮、噁草酮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使用莎稗灵、禾草丹等药剂进行苗后早期用药,以压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后期茎叶防控压力。
2.禾谷缢管蚜监测结果监测点分布在江苏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17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个。 监测种群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181倍),其中湖北襄阳、山西运城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56倍);对吡虫啉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840倍),其中湖北襄阳、河北邢台、河南固始、山西运城、河北涿州、青海海北、安徽合肥和淮南、内蒙古呼和浩特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67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10—125倍),其中浙江杭州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5倍);对抗蚜威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6.6倍);对啶虫脒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禾谷缢管蚜对氟啶虫胺腈、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3.对策建议对于已产生中、高水平抗性的地区,小麦拌种时应严格限制使用吡虫啉,轮换使用噻虫胺、辛硫磷等药剂;茎叶喷雾防治麦蚜时,应采取“分区施药、轮换用药”的策略,轮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氟啶虫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 (二)小麦赤霉病从江苏等9省84县(市、区)采集了稻桩、玉米杆和小麦病穗,分离得到小麦赤霉病菌菌株8100余株,监测农药品种5个。 1.监测结果监测菌株中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7.1%,且抗性菌株以高水平抗性为主(占比76%),其中江苏、安徽、河南省的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10%、5.4%、2.6%,而湖北、陕西、山西省未监测到抗性菌株;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2.2%,其中低、中等水平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65%、35%,河南、安徽、江苏省的抗性菌株占比分别为5.8%、1.8%、1.5%,且多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单剂的防效已低于75%;对咯菌腈产生抗性的菌株占比0.5%,但室内监测表明,这些抗性菌株对渗透胁迫表现敏感且致病力下降,田间适合度较低,产生抗性的风险不高;对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均表现为敏感。
3.雀麦监测结果从河北等8省15县(市、区)的麦田中,采集雀麦种群55个,监测农药品种1个。监测种群对啶磺草胺以敏感为主,但监测发现山西洪洞种群已达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33—71倍)。与2023年相比,雀麦对啶磺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4.菵草监测结果从江苏等5省16县(市、区)的麦田中,采集菵草种群84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监测种群对甲基二磺隆以敏感至低水平抗性为主,但监测发现安徽凤台、浙江长兴、江苏邗江的部分种群已达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12—24倍);对唑啉草酯则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高抗种群占比39.3%,其中江苏宜兴、浙江诸暨的部分种群抗性指数超过18倍。与2023年相比,菵草对上述药剂的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5.对策建议鉴于部分麦区多花黑麦草对甲基二磺隆和唑啉草酯、菵草对唑啉草酯的抗性指数较高,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雀麦对啶磺草胺抗性指数呈上升趋势,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甲基二磺隆单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在中低水平抗性地区,应在综合防控的基础上,混配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减轻单一药剂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发展。麦田杂草防控应采取“治早治小、封杀结合、冬前化除”的策略,注重使用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氟噻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
(一)草地贪夜蛾监测点分布在河北等16省(自治区、直辖市)30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5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2—54倍),其中湖北武汉、荆州、仙桃,广东湛江,广西河池,云南红河种群均为中等水平抗性;对虱螨脲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6—13倍);对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四氯虫酰胺均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2.对策建议防治草地贪夜蛾时,在发生初期和低密度发生区,要优先使用性诱剂和生物农药等进行防控,压低虫口发生密度;在发生高峰期和高密度发生区,应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玉米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此外,针对周年繁殖区、迁飞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应使用不同的防治药剂。
2.鸭跖草监测结果从河北等6省7县(市、区)的玉米田中,采集鸭跖草种群46个,监测农药品种3个。监测种群对噻吩磺隆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占比为63%,其中四川、黑龙江、陕西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65%,四川宣汉部分种群的抗性指数超过30倍;对莠去津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占比为76%,其中黑龙江北林、陕西镇巴、四川宣汉的部分种群抗性指数超过20倍;对硝磺草酮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占比为70%,其中吉林敦化、四川宣汉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85%。与2023年相比,鸭跖草对以上药剂的抗性指数上升。 3.对策建议玉米田杂草防控,要坚持治早治小、封杀结合,采取“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喷雾处理为辅”的防治策略,并根据区域特点和种植模式,科学选用除草剂品种和施用方式。在四川、陕西和黑龙江等抗性较高的地区,应轮换使用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烟嘧磺隆等药剂防除马唐,轮换使用氯氟吡氧乙酸、辛酰溴苯腈等药剂防除鸭跖草,以减轻单一除草剂的选择压力。
(二)对策建议各马铃薯主产区应暂停使用甲霜灵及其复配制剂,交替轮换使用烯酰吗啉、氰霜唑、氟啶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一)反枝苋监测结果从河北等10省(自治区)58县(市、区)的大豆田中,采集反枝苋种群70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监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江苏、四川、河南、河北、吉林、山东、安徽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50%,江苏赣榆、河北献县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91倍、48倍;对灭草松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其中安徽、甘肃、河北、江苏、四川、河南、吉林、山东、山西省的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70%,河北献县、江苏赣榆种群的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指数分别为88倍、42倍。与2023年相比,反枝苋对上述药剂的抗性指数变化不大。
(三)马唐监测结果从河北等10省28县(市、区)的大豆田中,采集马唐种群34个,监测农药品种2个。监测种群对精喹禾灵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江苏、四川省的高抗种群占比均超过40%,四川广汉、四川苍溪、江苏沭阳的部分种群抗性指数分别为15倍、12倍、10倍;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以低水平抗性为主,其中河北、山西、四川省的个别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其余省份多数种群均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马唐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四)对策建议大豆田杂草防控,要采取“一封一杀”的防控策略,播后苗前应混用丙炔氟草胺(或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和乙草胺(或精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后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如使用精喹禾灵、烯草酮等防除禾本科杂草,使用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等防除阔叶类杂草。
(二)对策建议各油菜主产省应严格限制使用菌核净、多菌灵等防治油菜菌核病,每季油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交替轮换使用咪鲜胺、异菌脲。 棉花 (一)棉铃虫监测点分布在江苏等4省(自治区)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1.监测结果棉铃虫的抗药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5—27倍),对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均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4.4—7.5倍、4.0—5.8倍),对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而新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辛硫磷、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长江流域棉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上升。 2.对策建议防治棉铃虫时,在发生初期应优先使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及用量;在发生高峰期应轮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多杀霉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延缓抗药性发展。 (二)棉蚜监测点分布在新疆自治区11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8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10000倍、>4500倍,>340倍);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1—293倍),其中尉犁、五家渠、阿克苏、铁门关、精河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17倍);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6—265倍),其中胡杨河、奎屯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30倍);对啶虫脒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3—73倍);对氟啶虫酰胺以中等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11—34倍);对双丙环虫酯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5.9倍)。与2023年相比,首次监测到对氟啶虫胺腈产生高水平抗性的种群。 2.对策建议新疆棉区应暂停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等药剂防治棉蚜,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棉花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一)豆大蓟马监测点分布在海南等4省(自治区)1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严重,除海南海棠、海口、五指山种群外,其余种群均表现为高水平抗性,占全部监测种群的69%,其中海南天涯区种群抗性水平高达8696倍;对啶虫脒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22—212倍),其中海南陵水、乐东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12倍、135倍),占总监测种群的50%;对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0.5—352倍),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海南海口、澄迈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52倍、162倍),占全部监测种群的25%;对虫螨腈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25倍)。 2.对策建议豆大蓟马对多种类型的杀虫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啶虫脒等药剂;在中等水平抗性地区,应严格控制相应农药的使用次数,每季豇豆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在其他地区,应轮换使用虫螨腈、多杀霉素等药剂。此外,在防控时应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轮换使用化学农药,兼顾速效性和持效性,同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严防农药残留超标。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乙基多杀菌素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0倍);对虫螨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1168倍),除新疆、安徽种群外,其余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27倍);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2—126倍),其中云南晋宁、北京昌平、河北清苑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07倍);对多杀霉素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1—548倍),其中云南晋宁、北京昌平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3倍);对噻虫嗪、溴虫氟苯双酰胺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1—13倍、0.1—16倍)。 2.对策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轮换使用噻虫嗪、多杀霉素、溴虫氟苯双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蔬菜每种药剂限用1次,以延缓抗药性发展。 (三)小菜蛾监测点分布在北京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12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6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13—1179倍),其中云南江川、上海崇明、湖北恩施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05倍);对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3—392倍),其中湖北恩施、宁夏固原、甘肃定西、新疆喀什、云南江川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190倍);对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均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0.6—57倍、0.5—15倍、0.6—11倍、0.6—31倍)。与2023年相比,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茚虫威的抗药倍数上升。 2.对策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优先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在低龄幼虫期轮换使用虫螨腈、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降低虫口密度,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1.监测结果监测的烟粉虱卵对螺虫乙酯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7倍);对溴氰虫酰胺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754倍),其中上海奉贤、海南崖州、山西运城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229倍)。烟粉虱成虫对噻虫啉、氟吡呋喃酮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分别为28—198倍、11—104倍),其中海南三亚种群对噻虫啉为高水平抗性,新疆喀什种群对两者均为高水平抗性;对噻虫嗪以低至中等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5.1—44倍);对阿维菌素以敏感为主。与2023年相比,烟粉虱对螺虫乙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2.对策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螺虫乙酯、溴氰虫酰胺等药剂,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轮换使用双丙环虫酯、阿维菌素、噻虫嗪、氟吡呋喃酮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五)甜菜夜蛾监测点分布在上海等4省(直辖市)4县(市、区),监测农药品种4个。 1.监测结果监测种群对茚虫威表现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1—743倍);对氯虫苯甲酰胺以高水平抗性为主,其中上海崇明、浙江德清、湖北黄陂种群的抗性倍数均超过140倍;对甲氧虫酰肼以中等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33—94倍);对多杀霉素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5.8倍)。与2023年相比,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的抗性倍数上升。 2.对策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应暂停使用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在低龄幼虫期轮换使用多杀霉素、虱螨脲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降低虫口密度,每季蔬菜每种药剂使用不超过1次。 |
![]() |
![]() |
相关阅读 |
注意!这些农药企业在2021年重点抽查中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等资质 |
发达国家农残标准是我国的10倍甚至百倍 |
贵州农资抽检显示农药的不合格率为12.7% |
![]()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