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30%草甘膦水剂合理配方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2-5-21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草甘膦酸的基础上,草甘膦铵盐、异丙铵盐、草甘膦钾盐、草甘膦二甲胺盐等新盐型不断涌现,各盐型产品各有千秋,各有市场定位,但目前国际市场主流为异丙胺盐,国内草甘膦10%水剂退出后,铵盐水剂以最优性价比将成为市场主流。钾盐和二甲胺盐水剂将受国外专利限制,其它形式制剂将做为高端产品出现,并逐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2012年5月13号农资人论坛上一篇“30%草甘膦水剂合理配方”一文引发大家关注,因为草甘膦各盐型均可配制30%草甘膦水剂,各盐型之间的争论本就是焦点话题。

  文中其实仅提及两种盐型五种生产工艺:一是母液通铵配制,成本低,适合原粉生产企业,但杂质多,产品质量稳定性需考证;二是草甘膦原药通氨配制,成本低,是制剂企业生产30%草甘膦水剂普遍采用方法;三是草甘膦铵盐原药配制,称成本高,不建议采用;四是做成41%异丙胺盐,效果好,但成本过高。五是该做者配方,草甘膦原药与异丙胺和氨水配制成混合盐,认为其成本比异丙胺盐低很多,但效果相差不大,因而是最理想的技术。

  笔者有所不同意见,撰文如下:

  10%草甘膦水剂替代首年,乱在政策前瞻性不足

  据1158号公告,目前是10%水剂全面退市首年,市场原10%草甘膦水剂用户对铵盐与异丙胺盐使用效果的差异认识不足,对国内相关产品的质量差异的原因也缺少应有的认识,尚亟待科普宣传。

  市场转型期总是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而由于草甘膦水剂国标修改的滞后性与市场监管的被动性特点,转型期各种问题的发生也属正常。然而市场监管者终将与时俱进,因而各种钻政策以及科技知识尚未普及等漏洞的所谓技术创新终将成为昙花一现

  没有母液特征因子防止母液配制;标签虽然标注具体盐型,但国标不检测具体盐型,极易导致用低价盐型替代高价盐型的结果,从而误导消费者,并不被质量抽检所发现。政策前瞻性的不足,没能筑起应有的防火墙。我仅从个人了解情况来谈谈我对上述各工艺的看法。

  行得通的技术并非就是合理技术

  现代社会,技术开发除了技术经济可行性外,还得考虑环保及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日趋提升的社会责任的要求。

  一、母液通氨配制:该技术延续草甘膦10%水剂的做法,实质仍是污染转移,也并没经过环保专家及植保专家的科学论证,母液配制本身就是个伪技术,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母液必须进行更有效的无害化治理,而不是规避政策继续配制。

  二、草甘膦原药加氨水配制:通氨或加氨水也是常用技术,做得好完全可行。但加入量如控制不好,氨水加多,碱性过重,氨水加少,容易结晶。因而工艺控制能力很关键。

  三、草甘膦铵盐原药配制:杂质少,工艺可控性高、质量稳定性好,符合登记管理规范。从性价比来看,也是30%水剂各盐型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最符合中国替代10%草甘膦水剂国情需求。同时,目前用铵盐来冒充异丙胺盐产品大量存在,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对铵盐与异丙铵盐差别缺少认知,价格依然是消费者的重要选择因素,另一方面说明铵盐除草效果消费者完全可以接受,必将以其良好的性价比成为未来国内市场消费主流。铵盐据称也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出口。

  四、草甘膦异丙胺盐配制:从目前国内市售品牌产品来看,出厂价与纯铵盐配制国内品牌产品价格相差大约在6000元/吨(草甘膦铵盐国内市场价在11000-12000元/吨),国外品牌则相差16000元/吨。从国际市场来看,国际市场登记以草甘膦异丙胺盐为主,草甘膦异丙胺盐在国际大公司的经营下,已经成为市场接受的主流,国内则仍将稳居第二位置。

  五、草甘膦原粉与异丙胺和氨水配制草甘膦异丙胺和铵盐混合水剂,看似很合理,但这样的混合没有增效作用原理可谈,混合液中草甘膦异丙胺盐的含量直接影响他与41%异丙胺盐效果有多接近;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对看中成本的它价格比铵盐要高,对看中品质的,它效果又略差。开发这样的一个混合产品技术,一方面非原药配制引入的原料杂质增多,更多的企业是为了降低成本甚至用来冒充异丙胺盐,这才是行业的现实。貌似有一定合理性,但从现实市场运作总体来看也是一个怪胎。

  草甘膦新盐型制剂将逐步推出

  此外,草甘膦水剂除了铵盐和异丙胺盐外,钾盐及二甲胺盐等新的盐型的研究也比较多。尤其是钾盐国内某大公司已经获得原药登记及部分粉剂制剂的登记,从草甘膦各盐型排序,效果好于异丙胺盐,而且有补钾肥田概念,因而将和异丙胺盐一样占据高端市场。

  技术开发如何少走弯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创新应该鼓励,但创新也应该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关注环境保护及社会责任问题;其次要符合登记管理规范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一种技术的实质效果问题,而不能变个花样,规避政策,愚弄消费者,只有顺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才会获得长期的生命力;从管理者角度来说,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开发,要及时改进监管,与时俱进,引导技术开发方向并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关阅读
1月份杀虫剂原药国内各省销售情况简析
2021农药市场:外部考验加剧市场变动
水稻田除草剂市场及新产品开发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