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产业莫再错过“十二五”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0-10-31 |
对我国农药产业来说,若说“十一五”留下来的最大遗憾,莫过于“完全自主创新的农药产品几乎没有”这样一个难堪的现实;若说对“十二五”最大的期待,当然也莫过于完全自主创新的农药产品的涌现。 刚刚颁布的《农药产业政策》,为农药企业从政策层面设置了创新费用的下限指标。从这一硬性指标的设置来看,政策的制定者显然也是形势所迫,痛下决心。然而,请原谅笔者在此说点泄气话,指标好下,效果难说。因为这种先豪情满怀,后心灰意冷的事情我们看得太多了,经历得太多了。如果上上下下没有共同的决心和行动,说不定“十二五”的创新时间也会像“十一五”一样,就那么溜过去了。 当然,让笔者失望的不止是农药产业。 要说研发费用的提取比例政策,各行业都有,有的行业比例甚至还不低。但普遍的现象是,企业上项目花多少钱不含糊,搞营销也舍得花钱,但要是把钱花在科研上,总是抠抠搜搜。10年前可以说是中国真没钱,10年后的今天,中国再说没钱,恐怕全世界都要笑了。就算一个创新产品需要几亿元、十几亿元、几十亿元,和一个(很可能还是个产能过剩的)项目动辄上百亿元、上千亿元的投资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但为什么创新投入仍旧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过去我们总是责怪企业目光短浅,现在看来,问题的根子肯定不在企业身上。如果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上项目带来的好处,哪个企业会不识好歹?当然,问题的根子也不应该在政策的制定者身上。政策的制定者就像孩子家长,试想哪个孩子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聪明、更有出息呢? 既不在上,也不在下,创新能力提不高,根子究竟在哪呢?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数个五年计划在创新业绩方面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一直在反复地提醒我们,根子就在于我们所选择的体制、机制。我们的体制总是让创新者冒极大的风险,我们的机制总是让创新者充满后顾之忧,我们的政策总是一方面竭力鼓励企业创新,一方面却总是拨不出足够的创新资金。这种左手捆住右手的体制、机制,又怎么能够让企业放开手脚投入创新? |
相关阅读 |
2016年7月起:国内将停售百草枯 |
草甘膦原药价格明稳实降 部分企业停检 |
嘧啶胺类杀菌剂市场广阔,或将成为杀菌剂市场又一匹黑马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