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进口甲醇存在倾销,中国国内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而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自2010年10月28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的甲醇时,应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倾销幅度(9.3%~37.5%)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然而,公告也同时宣布,认定原产于沙特阿拉伯的进口甲醇不存在倾销。 调查历时一年多 2008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海外需求不振的背景下,国外借廉价原料优势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甲醇。此前,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进口甲醇占国内市场的比例下降到了12%左右,而2009年1~5月我国进口甲醇量猛增,月平均接近60万吨,约占国内市场的1/2。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甲醇进口量为528.8万吨,按产销国排在前五位的是沙特、伊朗、卡塔尔、阿曼、新西兰,分别为从沙特进口177万吨,从伊朗进口89.2万吨,从卡塔尔进口41.6万吨,从阿曼进口39.1万吨,从新西兰进口32.9万吨。
当时,来自国外尤其是中东国家的甲醇到达中国港口的价格只有约2000元/吨,逼得国内甲醇出厂价普遍降低,成本倒挂严重。当时的情况是,四川、河南、甘肃等地的众多气头甲醇装置停产,亏损企业数量超过90%。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5月4日,上海焦化有限公司、浙江晋巨化工有限公司、河北正元化工集团以及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10多家企业,代表中国甲醇产业向中国商务部正式提出甲醇反倾销申请。商务部随即予以受理并立案调查。当年6月,中方开始对从沙特等4个国家进口的甲醇展开反倾销调查,以评估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甲醇是否低于生产成本价。
反倾销立案之后,当时业内一片欢欣鼓舞之声。因为国内甲醇企业自2008年下半年甲醇市场价格大跌开始,一直处于较为艰难的困境,国内甲醇行业整体开工率一直很低。行业想借此次反倾销一改市场颓势。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国内甲醇价格确实也曾有一波较有力的反弹,从2009年最低时的1900元/吨一直升至今年6月时的3100元/ 吨,国内甲醇企业的开工率也因此逐步由3成升至6成左右。反倾销调查启动后,2009年6~12月我国甲醇进口量也明显下降,月平均约34万吨,比之前的近60万吨大大下降。
就在业内满怀希望,期待反倾销结果尽快出台的时候,2010年6月23日,商务部在其网站公布了2010年第38号公告,宣布鉴于甲醇反倾销案情况较为特殊和复杂,商务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26条的规定,决定将本案的调查期限延长6个月,即本案调查期限截止日为2010 年12月24 日。当时,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延期体现了中国甲醇与相关产业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此消息出台后,国内甲醇现货市场跌幅达30元/吨。
其实,早在2009年7月,道琼斯通讯社就刊登一篇消息称,沙特与中国方面已经达成初步协议,就中国对沙特公司的甲醇反倾销调查达成和解。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双方在此问题上的磋商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就尽快结束争议初步达成一致。
当时,不少人并未注意到这条消息。有的即便注意到了,也是将信将疑。但是,最近公布的初裁结果却使得这条消息的内容成为了现实。
沙特为何未被列入名单 中国是沙特石化业的一个大市场,沙特也是向中国出口甲醇的主力。2009年,中国进口甲醇528.8万吨,其中进口原产于沙特的甲醇达177万吨,进口量在各国家和地区中占第一位。那么这次反倾销为何沙特能脱身“黑名单”?
平煤蓝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儒告诉CCIN记者,他们是本次甲醇反倾销申请发起单位之一,他参加过几次有关甲醇反倾销的调查听证会。经过我国外贸部门组织调查,沙特的情况确实特殊。一是他们用于生产甲醇的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确实便宜,查不出存在低价倾销的问题。二是沙特官方就甲醇反倾销问题来过中国好几次,不断与中国政府寻求友好的解决办法。中国与沙特两国关系不错,沙特在一些国际事务上对中国的支持很大。因此,中国在制定反倾销措施时,不能不顾及这些因素。
从沙特方面的反应也看出这一点。中国决定反倾销之后,沙特的企业立即积极进行了回应。当时沙特最大的甲醇出口商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立即发表一份声明称,鉴于与中方的强有力关系,公司将寻求友好的解决办法。声明同时称,“中国没有对沙特甲醇征收保护性关税,我们仍在进行商谈,以推翻有关倾销的指控”。中国决定反倾销之后不到一个月,2009年7月,沙特贸易工业部立即开始就反倾销的指控与中国举行商谈。作为对中国启动反倾销程序的回应,一个由沙特贸易官员和商人组成的代表团当时访问了中国,商谈反倾销问题。
部分市场人士还分析认为,由于目前沙特是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与沙特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甲醇反倾销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关键了。所谓两弊相权取其轻。 反倾销无法解过剩困局 此次针对印尼、马来西亚、新西兰的甲醇反倾销措施,应该说对国内甲醇市场有一定的利好作用。但统计数据显示,此次被裁定存在倾销的这3个国家在 2009年出口中国甲醇的数量还不及沙特的一半。所以,此次反倾销措施对行业的保护作用很小。而今年1~8月的最新海关数据也显示,印尼、马来西亚、新西兰3地出口我国甲醇的总量仅占比9%;而沙特占14%。反倾销调查初裁后,中东甲醇可能将进一步冲击中国市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在接受CCIN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目前国内甲醇产能过剩严重,即使是认定沙特甲醇倾销,意义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据专家介绍,到今年底,国内原计划投产的甲醇在建项目共有25个,产能合计861万吨。国内甲醇总产能将至少达到2953.4万吨。另外,我国还有 25个拟建或处于规划阶段的甲醇项目,产能合计2440万吨。而今年国内甲醇的需求量极有可能会低于2100万吨的预期。如果甲醇行业仍然保持现有的产能扩张速度,到 “十二五”中期,国内甲醇产能将很有可能超过5000万吨。即使在这一时期淘汰掉900万~1000万吨落后产能,国内甲醇仍处于严重过剩的局面。
还有专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反倾销调查初裁没有列上沙特等甲醇进口来源大国,表明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进口淘汰国内一部分落后产能,显示了节能减排的决心。CCIN记者通过采访王儒了解到,他们企业有6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但从今年6月份起一直停产到现在,职工不得不放假回家。说起企业停产原因,由进口甲醇冲击导致的市场不景气倒是其次,主要原因还是地方政府要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压减过剩产能、限制电力和天然气供应,这是今年制约甲醇企业生产的主要瓶颈。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缪乾也告诉CCIN记者,目前完成节能目标是各地的头等任务,甲醇是耗能大户,在淘汰和压减产能中首当其冲。由于进口冲击和节能的限制,目前该公司新建的80万吨/年甲醇装置还无法开车投产。公司将在节能降耗方面下功夫,在有限的能源供应条件下创造最大的效益。
不少分析人士称,反倾销调查初裁后,中东地区占进口供应总量7成以上的货源渠道并不受限制,中东甲醇可能将进一步冲击中国市场,国内甲醇价格升势将受到挑战。对国内企业来说,甲醇生产企业竞争压力加大,而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减弱。因此,甲醇企业将面临着如何在产能过剩的严酷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必须从单纯追求规模产量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尽早转变到精深加工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上来。
专家以甲醇制烯烃精深加工为例做了介绍。据了解,目前国内在甲醇制烯烃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2.67吨左右的甲醇可生产1吨乙烯及丙烯,成本较低。该工艺生产流程较短,产品收率较高,副产品少,一套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装置的投资只需50亿元左右。该工艺与现有的石油法裂解制烯烃工艺相比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乙烯及丙烯下游产品众多,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国内甲醇企业解进口冲击、产能过剩之困的理想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