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水稻坐蔸的有效防治措施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2-9-27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水稻坐蔸后对产量的影响很大,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据调查,我区常年发生面积4万亩左右,约占水稻种植面积10%左右。今年4月下旬以来我区出现阴雨连绵,雨日增多、光照严重不足、气温偏低等异常气候,加之部分稻田管理不当,水稻坐蔸现象较常年偏重。引起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后防治见效缓慢。但是,防与不防产量明显不一样。为了给农民朋友提供防治技术帮助,我将水稻坐蔸类型、症状与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坐蔸类型及症状

  水稻秧苗在移栽后生长状况不正常,表现为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变小。叶色返常,有的出现赤褐色斑点或呈赤红色。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根系生长受阻等现象,通称为坐蔸,有的群众又称之为“下涝”。

  水稻坐蔸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冷害型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这类田因长期淹水,泥温低,当遇连续低温寡照天气时,更加剧了秧苗坐蔸的发生。其症状表现为栽后迟迟不返青,出叶分蘖迟缓,不长新根,根系老化、变软,呈褐色或黑色,脚叶发黄,叶尖多伴有褐色针状不规则斑点或叶尖干枯。

  2、缺素型由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而引起,主要是缺磷、钾、锌。症状表现:①缺磷的稻田,返青分蘖初期秧苗生长缓慢,迟迟不发蔸,植株变矮,新叶暗绿色,老叶灰紫色叶片直立与茎夹角小,鞘长叶短,根系细弱,软绵,无弹性,分枝很少,根褐黑色,秧窝呈簇状,叶片暗褐色,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②缺钾的稻田,栽后一个月发病高峰,病叶尖出现赤褐色斑点,并从老叶向新叶扩展,形成赤褐色斑或条块,有的品种叶色赤褐,不生任何斑点,全株变深红,只有少数叶片淡绿色,不长新根,易成黑色甚至腐烂,缺钾常与冷害并发,形成坐蔸,通常称为生理性赤枯病;③缺锌的田块,秧苗返青后,就开始发生,一般栽后20天发病高峰,表现叶片的叶尖干枯,在叶片中部出现褐色锈斑,进而从下到上叶片陆续出现锈斑,并逐渐扩大,叶片老化。

  3、毒害型主要是土壤类还原性物质毒害根系所引起,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泥脚田,土壤通透性差的冲槽田、烂泥田、房前屋后的大肥田。这类田含有大量的未腐熟有机肥,因有机质分解或稻田地势低、渍水,导致土壤中还原物质大量积累,如硫化氢、有机酸、二价铁、甲烷等有毒物质毒害秧根,阻碍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系变黑发臭。

  此外,由于栽培措施不当也可能引起水稻坐蔸,如深水栽秧、深水灌溉、秧苗栽插过深、栽瘦弱秧等。

  不同的水稻坐蔸类型,其表现症状和形成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但冷、毒、缺素引起的坐蔸又往往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如低温与毒害不仅削弱了秧苗的抗逆能力和根系活力,还影响土壤养分的活化和根系的吸收,从而造成植株缺素。

  二、防治措施

  防治上应采取因田制宜,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

  (一)预防措施。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针对易发生水稻坐蔸的田块和烂泥田、冷浸田等,着重改善秧苗的生长环境,浅水栽秧,浅插秧,并注意氮、磷、钾、微肥的比例。

  1、预防缺钾缺锌引起水稻坐蔸。施底肥时,注意氮、磷、钾、锌肥的比例,亩增施氯化钾7.5公斤、硫酸锌1.5-2公斤。

  2、预防根部中毒引起水稻坐蔸。对于烂泥田、冷浸田等,可在栽秧前亩施草木灰50公斤、石灰15-20公斤,以中和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提高泥温,改善秧苗根部生长环境。

  3、浅水插秧。做到寸水活苗,浅水促蘖。深水、深插、泥温低,影响秧苗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故须实行浅水栽秧,以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和泥温,加速肥料分解,以提高根系的吸收利用率,促进秧苗健壮生长。

  (二)防治措施。水稻栽后10-15天,秧苗难返青,新叶少或无新叶,不分蘖,根系褐色、黑褐色,少白根或无白根,秧苗矮小瘦弱,叶片失绿并有锈斑,出现这些情况就属赤枯病,应立即防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减轻危害。首先要进行田间调查诊断,找出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深脚烂泥田、冷浸田、大肥田,要立即排水薅秧,适当轻度晒田,以便引出渍水,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泥温,消除毒物,减轻毒害。同时要撒施黑白灰(草木灰:石灰=1:0.4)中和过多的有机酸等毒素。

  对缺素田块要及时补施缺素肥料。如缺锌田要补施锌肥,亩用硫酸锌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兑水75公斤叶面喷施。另外,用植物生长素和微量元素等喷施叶面肥料进行叶面喷施1-2次,5-7天后秧苗即可恢复正常。

相关阅读
白芨专用除草剂有哪些?农户们该怎么选?
怎样能够治疗芒果炭疽病
小麦要不要冬灌?小麦冬灌有哪些问题要注意?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