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1-3-3
    

  粮价稳,百价稳。毫无疑问,粮食价格的稳定,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百姓十分关心的问题,可以说,粮价的“一举一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

  对于2011年粮食价格的走势,首先从宏观上来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7年丰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收的大背景看,粮食价格走势理论上应该能够达到温和可控。

  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胀?

  2010年以来,国内粮、肉、蛋、菜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媒体开始炒作粮食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新一轮通胀。但如果仅仅把农产品价格上涨视为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就必然会导致把稳定甚至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甚至唯一措施。事实上,研究证明,农产品价格上涨仅仅是国内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动因。如果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就会导致农民和农业利益受到损害。这必然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供给,造成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新一轮价格上涨。

  都是货币过量惹的祸?

  “通货膨胀从来都是货币问题。”已故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这样断言。在影响2010年国内物价走势的所有因素中,货币信贷投放过量,是目前大家所公认的最确定的一个因素。也就是说,需求拉动型通胀形成的主要条件:过多货币的释放已经成立,而货币所追求的商品的生产则因为惯性而相对稳定。据统计,2009年全年放贷9.6万亿,从理论上来说,信贷资金所产生的效应有半年到一年的滞后期,2009年的天量信贷正好在2010年显现其威力,从而带来物价上涨的动力。

  事实上,货币供应量可以称得上是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速快,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又通过财富效应,推动消费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最终导致物价的上涨。不仅如此,货币信贷的过量投放,还会促成人们通胀预期的形成,而这对物价的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了货币供应过量外,资源型产品价格的上调,也是促成此次通胀的原因之一。从 2009年底开始,水、电、油、气的价格开始上调,首当其冲的就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就是PPI。PPI上涨之后,必然是CPI的跟进。2010年在 CPI权重中,水、电、油、气和燃料五项占比高达40.8%。可以测算的是,如果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10%,大概会推动CPI上涨0.5 个百分点。不过,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杠杆之一,也是政府近几年致力完成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这种价格上调的趋势短期内不会逆转。

  此外,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的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问题,也是此次通胀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大宗商品以美元标价,而美元的长期走势看跌。因此,2010年国际原油、铁矿石、棉花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引发国内发生输入型通胀,这也是物价上涨的推动力量之一。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大宗商品维持高位向上的走势,尤其是铁矿石和石油的价格高企,将会对下游钢铁和汽、柴油价格产生传导作用,而钢铁和成品油分别是一个国家工业的粮食和血液,这两项基础产品价格的升高,必将推高PPI继而是CPI的升高。

  这样看来,农产品价格上涨并不是通货膨胀的动因,而是其结果。

  为什么总是农产品?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内通胀,有人惊呼、有人沉默,有人支招、有人抱怨。但为什么每次通胀一有苗头,“板子”就会打到农产品身上呢?笔者认为,包含以下原因:

  首先,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农业是相对薄弱的,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小,最容易成为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经验表明,农业部门在遭遇成本上升等外部冲击时,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消化、转化能力较弱,很容易就表现为价格上涨;而且农产品大多属于大宗商品,产品趋同性高,也很难通过产品差异化定价的办法化解上涨压力。而其他行业可以通过相对快速转化、消化,从而暂时掩盖通胀风险,使人们忽视通胀的真正原因。例如:在工业消费品领域,既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发展大机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替代材料等办法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也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为新产品制定高价格、老产品打折或降价促销等手段,从而在统计技术上表现为价格下降。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疫情、病虫害等外部冲击的概率又远远大于制造业部门,更容易出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情况。

  其次,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类所占权重最高,约为三分之一;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统计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较高。食品价格的权重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一旦农产品价格涨幅高,就直接表现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提高。这使很多人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

  农产品价格上涨真正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的4次较严重通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和1993-1995年。以上4次通货膨胀,有一个共同特点:通货膨胀与经济过热并存,同时都会伴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经济过热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胀往往同时发生,其诱因也是相同的。由于经济过热,非农产业效益增长迅速,由于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下,资本、土地、劳动力都出现了非农化倾向,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产品供应下降,价格上涨。经济过热,成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通胀的共同原因。

  另外,农产品价格结构性变动不一定是通胀的表现形式。有的外部冲击也会农业生产起作用,如不利天气、病虫害或疫情,除了部分受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外,社会总供求仍然是平衡的,不会造成通胀。例如某年东北地区旱情严重,玉米供应可能出现紧张和价格上涨,但由于玉米库存充足,粮食总体增产,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不存在供求不平衡,因此,不会导致通胀。

  再者,受农产品周期性生产的影响,农产品价格调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相对价格调整,与通胀概念内涵所要求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有本质区别。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当期价格较高,往往会刺激当年生产积极性,从而造成下期供应增长较多,而农产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第二期的价格会大幅下降;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又会挫伤第二期农业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第三期又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另外,农产品生产还有季节性,不同季节适应不同的作物生长。时令季节,相关农产品价格就会下降;反之,非时令季节,价格就会上涨。由此看来,如果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周期性、季节性因素影响,就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价格波动没有明显关系,也不能把这种周期性的波动视为通胀的原因。

  (语梦)

相关阅读
“巷战”开始,农资厂商为何疯狂抢占柑橘市场?
曾经亏过2.1亿的种企现在如何了?哪家企业还在亏?
农业风口来临,来看农业服务如何起飞?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