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双齿绿刺蛾的技术要点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3-1-18 |
双齿绿刺蛾学名LatoiahilarataStaudinger,属鳞翅目刺蛾科。它寄主广泛,主要危害海棠、紫叶李、桃、山杏、柿、白蜡等多种园林植物。 双龄绿刺蛾低龄幼虫多群集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白天静伏于叶背,夜间和清晨活动取食,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双齿绿刺蛾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或树干伤疤、粗皮裂缝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寿命10天左右。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成虫出现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8月中旬至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结茧越冬。 防治应掌握好时机,秋冬季人工挖虫茧烧毁。幼虫群集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 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3龄前可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2500-3000倍液等。 幼虫大面积发生时,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保护天敌,如刺蛾广肩小蜂、绒茧蜂、螳螂、蝽等。 学名 Latoia hilarata (Staudinger)鳞翅目,刺蛾科。 别名 棕边青刺蛾、棕边绿刺蛾、大黄青刺蛾。 寄主 苹果、槟沙果、海棠、梨、桃、杏、樱桃、梅、黑刺李、枣、核桃、柿、栗、柑桔、桦属等,以梨、枣害较重。 为害特点 低齿幼虫多群集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和叶脉成罗底状半透明斑,数日一干枯常脱落;3龄后陆续分散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7~12毫米,翅展21~28毫米,头部、触角、下唇须褐色,头顶和胸背绿色,腹背苍黄色。前翅绿色,基斑和外缘带暗灰褐色,其边缘色泞,基斑在中室下缘呈角状外突,略呈五角形;外缘带较宽与外缘平行内弯,其内缘在Cu2处向内突利呈一大齿,在M2上有一较小的齿突,故得名,这是本种与中国绿刺蛾区别的明显得征。后翅苍黄色。外缘略带灰褐色,臀色暗褐色,缘毛黄色。足密被鳞毛。雄触角栉齿状,雌丝状。卵 长0.9~1.0毫米,宽0.6~0.7毫米,椭圆形扁平、光滑。初产乳白色,近孵化时淡黄色。幼虫 体长17毫米左右,蛞蝓型,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头顶有两上黑点,胸足退化,腹足小。体黄绿至粉绿色,背线天兰色,两侧有兰色线,亚背线宽杏黄色,各体节有4个枝刺丛,以后胸和第1、7腹节背面的一对较大且端部呈黑色,腹末有4个黑色绒球状毛丛。蛹 长10毫左右,椭圆形肥大,初乳白至淡黄色,渐变淡褐色,复眼黑色,羽化前胸背淡绿,前翅芽暗绿,外缘暗褐,触角、足和腹部黄褐色。茧 扁椭圆形,长11~13毫米,宽6.3~6.7毫米,钙质较硬,色多同寄主树皮色,一般为灰褐色至暗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在山西、陕西年生2代,以前蛹在树体上茧内越冬。山西太谷地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25天左右手,5月中旬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发生期5月中旬~6月下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对糖醋液无明显趋性。卵多产于叶背中部、主脉附近,块生,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圆形,每块有卵数十粒,单雌卵量百余粒。成虫寿命10天左右。卵期7~10天。第一代幼虫发生期8月上旬~9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期8月中旬~10月下旬,10月上旬陆续老熟,爬到枝干上结茧越冬,以树干基部和粗大枝叉处较多,常数头至数十头群集在一起。幼虫天敌有绒茧蜂和刺蛾广肩小蜂。 防治方法 1. 防治应掌握好时机,秋冬季人工挖虫茧烧毁。幼虫群集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 2. 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3龄前可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2500-3000倍液等。 3. 幼虫大面积发生时,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保护天敌,如刺蛾广肩小蜂、绒茧蜂、螳螂、蝽等。 |
相关阅读 |
玉米除草剂药害机理分析及其解救措施 |
春季管理果园的技术要点 |
水稻苗发黄是怎么回事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