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柑桔出现黑点是怎么回事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3-7-27
    

  柑桔黑点病的严重性明显不及为害宽皮柑桔为主的疮痈病和为害柠檬、甜橙、柚和杂柑为主的溃疡病,90年代以后,该病的危害性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近年来,该病已成为我国广大桔区最主要的病害,使用传统的防治技术,防治效果不太理想。过去注重对发生在枝条上的流胶、干枯及果实贮藏期腐烂等症状的描述,即对树脂病(或流胶病)和褐色蒂腐病症状的描述,而目前因对生长期果实和新叶、新梢为害的显著加剧,尤其是转而为害果实为主。

  1. 发病条件

  病菌在柑桔枯枝上增殖,形成性孢子和子囊孢子。罹病枯枝是主要侵染源,一般集中在5~9月发生,高峰期是6~7月,约占年罹病枯枝发生量的60%左右。夏季发生的枯枝约90%成为保菌枝,形成9月份的传染源,枝条干径越大,含菌率和孢子溢出率越高。生理落果比较多的桔园,果梗枝枯死后就成为侵染源,往往发病较重。如果把修剪下的粗枝条放置在柑桔园内,就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产生的子囊孢子可远距离飞散,子囊孢子的致病力比性孢子强。随降雨飞散的孢子附着到新梢或生长期果实的表面后,就萌发菌丝侵入。孢于侵入到老熟枝条和果梗上会诱发树脂病,侵入到枯枝上就会增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附着在果实表面的孢子一般不会被雨水冲走。孢子萌发和侵入均需要水滴,当湿润状态时,在24~28℃条件下需8小时左右,在20℃条件下需12小时左右。当孢子萌发出菌丝后,一旦水滴干燥,孢子很快失活,但在背光处和阴天条件下可生存数天。侵入至发病的潜伏期,25℃时仅需1~2天,10℃时约需7天。

  降雨会诱发孢子的形成、飞散和萌发,一般雨水多,尤其是长期阴雨会加重发病。果园坐南朝北、被高山遮光或防风林树木过高的阴湿园,通风透光性差,易产生枯枝,湿度高,易发病。老龄园、枯枝多的密植园,整枝修剪差或偏施氮肥的桔园,树冠内部光照通风条件差,易发病。严寒冰冻会加重枝条流胶型或干枯型症状产生。

  2.症状与为害

  为害果实、新叶、新梢和枝条。果实在谢花后至果实整个膨大期均可发病,表面形成褐色或黑褐色点状、线状、曲线状,环形或不定形的硬胶质小粒点,病菌浓度高时病斑呈泥块状或泪痕状。在我国大部分柑桔产区,8月上旬感染的前期症状,病斑大,隆起,周围木栓化;8月中旬以后感染的后期症状,病斑小,略凹陷,因后期病原菌基数高,对果实品质影响更大。梅雨季(6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秋雨季(9月上中旬)是感染高峰期。

  新叶和新梢上发病开始产生透明退绿的针状小斑点,以后形成类似果实表面的褐色或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枝条上表现流胶型或干枯型症状。甜橙、温州蜜柑、梗枯等品种在暖湿季节表现流胶型症状,病部组织松软,呈灰褐色,渗出褐色胶液,并发出恶臭,当天气干燥时,病势发展缓慢,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裸露,形成隆起的疤痕。早桔、本地早、南丰蜜桔和朱红等品种常表现为干枯型症状,病部皮层呈红褐色,干枯略凹陷,病健交界处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当高温高湿时也会流胶。

  成熟果实发病始于蒂部或伤口,初为水渍状,病斑淡褐色,后变暗褐色,扩展后边缘波纹状。贮藏期果实发病称为褐色蒂腐病。果实内部腐烂的速度比果皮快,当果皮病部扩展到1/3~1/2左右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又称“穿心烂”。

  3 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消灭侵染源。及时剪除枯枝,尤其是要剪除属于重要传染源的粗枯枝,并带出园外烧毁。改善环境。改造老龄园、枯枝多的密植园、整枝修剪差的园,增强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合理的氮、磷、钾比例应为1∶(0.5~0.6)∶(0.8~1.2),不宜偏施氮肥。抗旱防台风、防冻防寒。覆草防旱,若连续干旱15天以上,及时灌水湿润土壤。寒流来临前的中午速灌速排适量水分湿润土壤,桔树基部培土保暖。夏季枝叶较少的桔园或易受冻的桔园用生石灰0.5kg、硫磺0.1kg、水3~4kg和食盐20g调匀后用于主干涂白。

  3.2 药剂防治 选择有效药剂和掌握关键喷药时期。果实和新梢在谢花后开始发病,应在“入梅”前喷布第一次药剂。日本以降水量为指标确定防治时期,当累计降水量达到250~250mm后就要进行下次防治。据报道,防治果实和枝梢黑点病,选用80%代森锰锌(或大生、山德生、喷克等)8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77%氢氧化铜600倍液、30%王铜悬浮剂600倍液、78%科博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等均有较好效果。防治主干和枝条上的病斑,先用利刀刮除病部组织,再用75%酒精或10%纯碱水消毒后再涂1∶1∶20波尔多浆或常用杀菌剂30~50倍液保护伤口,伤口宽度达到主干或枝条周长1/5以上的须用薄膜包扎。

相关阅读
在我国严谨使用的农药有哪些
如何配制无公害农药配制
怎样使用农药击杀金龟子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