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白绢病主要为害茎基部或根部。病部初呈暗褐色水浸状斑,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集结成束,向茎上部延伸,致植株叶色变淡,菌丝自病茎基部向四周地面呈辐射状扩展,侵染与地面接触的果实,致病果软腐,表面产出白色绢丝状物,后菌丝纠结成菜籽状菌核,致茎部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或在腐烂部上方长出不定根,终致全株萎蔫枯死。以上各处的菌丝,在后期可纠结成菜籽状菌核,以此区别于其他真菌引起的为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耐低温,在-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5~6年仍具萌发力。菌核萌发后产生菌丝,从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侵入,形成中心病株,后在病部表面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圆形小菌核,再向四周扩散。菌丝不耐干燥,发育适温32~33℃,量高40℃,量低8℃,耐酸碱度范围pH1.9~8.4,最适出pH5.9。在田间病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肥料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南方六、七月高温潮湿,菜地湿度大或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重的菜地应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可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深翻土地,把病菌翻到土壤下层,可减少该病发生。(3)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消毒。(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硫酸铵、硝酸钙或喷洒爱多收6000倍液,发病少,果实膨大快。(5)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亩施消石灰100~150kg,使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