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农药:废弃包装投放池为何“饿肚子”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3-8-26
      “空农药瓶可以换肥皂了!”近日,绵阳涪城区石洞乡戴家林村委会门口刚卸下一卡车肥皂,就引来许多村民排队兑换。4组村民漆双种了8亩蔬菜,收集了一年的农药包装正好可以换一箱肥皂,“够一年用了。”   随手丢弃的废弃农药包装正成为农村重要的污染源之一。难以降解的塑料包装会造成白色污染,而包装上的残留农药不仅直接污染土壤、水体和农产品,还会对环境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早在2009年,涪城区就开始建立废弃农药包装收集系统,但效果未达预期。今年,涪城区改进做法,通过以物易物培养农民环保意识、鼓励农民采用非化学防治技术等措施,结合硬件收集系统,逐步管住蔓延在农村的这一“隐性污染源”。   尴尬:   废弃农药包装投放池“吃不饱”   自2009年起,涪城区共在8个试点村建立了171个有毒有害垃圾投放池,专门用于收集废弃的农药化肥包装,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但运行4年来,收效不高。   在石洞乡观音碑村,记者在田边看到一个专用的投放池。用水泥砌成的投放池高约1米,为了防止有害物质泄漏,池底部也铺了水泥。但偌大的投放池内塑料瓶子和包装袋并不多,刚刚铺满底部。而沿田边小路约200米处,路边就丢弃着几个玻璃的农药瓶。“主要是因为缺少环保意识,大家没有收集并集中处置的习惯。”涪城区农业局局长田平说。据估算,通过专用的投放池,涪城区近年来累积收集处理农药废弃包装近2吨,约占8个试点村产生的废弃包装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仍然是被村民随手丢弃,散落在田间地头。“有收集的硬件设施,还需要从意识上加强教育,‘软硬结合’才能真正见效。”田平说。   突破:   以物易物培养村民环保意识   为增强村民环保意识,2013年7月,涪城区农业局推出了以物易物的激励办法。戴家林村率先试点,花费5175元购置了1725包肥皂,按照10个废弃农药瓶换1包肥皂的比例,向村民“收购”废弃农药包装。   可以“废物利用”,废弃农药包装一下子成了“抢手货”。最多的一天兑换出500包肥皂,该村收集起来的废弃农药包装已堆满一间仓库。“现在我们村已找不到丢弃的农药瓶了,连周边几个村的农药瓶也被送来了。”戴家林村村主任谢定旭说。   虽然见到成效,但以物易物方法也有局限性,主要在于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据估计每亩耕地一年约产生30个废弃的农药包装,需要3包肥皂约9元钱来置换,由此估算,如果推广这种做法,涪城区15万亩耕地一年就需要投入135万元。“这种做法只能小规模试点,但我们希望借此与宣传教育结合起来,鼓励村民形成良好的农药使用习惯,从而更好地与收集系统进行对接。”涪城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华斌说。   治本:   绿色植保+科学种植   收集处理只是一方面,绵阳市农业局土肥资环科科长杨辉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废弃农药包装的问题,就得鼓励农民使用绿色植保手段,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农药。   稻鸭共养,是玉皇镇老君村推行绿色植保的举措之一。数起稻鸭共养的好处,村支书刘文才说个不停:“这是一举三得。鸭子在稻田捕食害虫,啄食杂草,可以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还节省了一定饲料钱;鸭粪作为有机肥还田,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因为很少使用农药和饲料,老君村稻鸭共作产出的大米和鸭子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价格比普通同类产品高10%。折合下来,通过稻鸭共作,一亩稻田可以节本增收500多元。   据悉,该区还在同步推广杀虫灯灭虫、黄板诱杀蚜虫、性诱剂诱杀螟虫、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目前,涪城区的绿色防控农作物面积已达1.5万亩,全区使用农药总量减少10%左右。
相关阅读
国内农药产业孕育四大新变化,不知道可能会错失良机
我国农药业“十三五”回顾及 “十四五”展望
农业部农药登记评审结果出炉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