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焦斑病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遇适宜条件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寄主。病斑上产生新的子囊壳,放出子囊孢子进行再侵染。该菌生长温限8-35℃,最适28℃,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田间湿度大、土壤贫瘠、偏施氮肥发病重。黑斑病、锈病等发生重,焦斑病发生也重。太平红、合浦751、粤油551发病重。
花生焦斑病又称花生早斑病、叶焦病、枯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发病,病斑楔形或半圆形,由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变灰褐、枯死破裂,状如焦灼,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叶片中部病斑初与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扩大成近圆形褐斑。该病常与叶斑病混生,有明显胡麻斑状。在焦斑病病斑内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褐斑病、锈病斑点。茎及叶柄染病,病斑呈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上生病菌的子囊壳。急性发作可造成整叶黑褐色枯死。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如福矮50、湛花16、汕油13等。
(2)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当增施草木灰。
(3)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播种密度不宜过大。
(4)农业防治:采用轮作、深翻、掩埋病株残体,适当早播,降低密度,覆盖地膜等措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5)药剂防治参见花生叶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