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名贵的中药材,三七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历史上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在广西称之为“田七”。目前,三七种植90%以上的面积集中在云南省。由于三七性喜温暖阴湿,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易诱发各种病害,其中,植株黄化枯萎型根腐病是制约目前三七种植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
三七根腐病,呈湿腐和干腐两型,地上部黄萎或青枯,常年损失5%~20%,严重的达70%。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年限越长病情越重。田间管理水平也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防治根腐病有以下措施:
调整透光率:10%~20% 透光率,根腐病株率相对较低,三七长势又正常,是三七生长发育适宜的透光率范围。
深翻错沟:即整地时将原来的墒面深挖而成沟,原来的沟填土而成墒面。但这仅是辅助措施,对于连作时间长、土壤带菌多的,不宜采用。
施肥措施:研究发现,缺乏氮、钾、钙、镁、硼中的任一元素,三七均不易存活,特别是在缺乏钾或钙时表现为很快死亡。增加钾肥、有机肥和适量微肥能减轻根腐病的发病率。三七田土壤硼、锌贫乏,因此建议基施腐熟有机肥和复合肥,并每亩配施富泰威钙粉60公斤、禾丰颗粒硼200克和禾丰颗粒锌150克,生长期注意通过叶面补充磷钾动力和果蔬钙肥。
化学药剂:溴甲烷熏蒸三七地土壤,该技术在三七生长前期具有较好的效果,后期三七根腐病发病更为严重。如果将杀菌剂拌种(苗)与土壤消毒配套应用对三七根腐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每亩地可用科博1~2公斤和甲基托布津1~2公斤进行消毒及拌种,并从苗期开始用科博1~2公斤或多菌灵等+海绿素400~600毫升(生长调节类肥料,一定程度缓解化学药剂对植株的伤害)随水冲施2~3次。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使土质退化、环境污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土壤微生物调节: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且对三七根腐病有相当防效的生物菌剂,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而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建议适当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基施土康元5L/亩。其主要成分为荧光假单胞菌,它采用分泌抗生素、位点竞争和营养竞争以及噬菌作用等方式大幅降低多种病原菌的侵害。不但对减少根腐病有一定效果,对立枯病、猝倒病等也有一定的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