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世界钾肥市场发生了一场地震:全球钾肥生产巨头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宣布退出与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的BPC联盟。乌拉尔钾肥公司的这一举动,不仅使普通的商业纷争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而且使全球钾肥价格大幅波动。
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踏上俄罗斯的钾肥矿场时发现,两个月前的这场钾肥地震仍未平息,“次生灾害”还在蔓延。
从甜年蜜月到鱼死网破
美国地质学研究中心(USGS)数据显示,全球大规模、高质量钾矿矿藏并不多,最大的钾矿储藏量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俄罗斯地区,储藏量位于前三的分别是:加拿大(46.3%)、俄罗斯(34.7%)、白俄罗斯(7.9%)。
乌拉尔钾肥公司(下称乌拉尔钾肥)就是俄罗斯钾肥行业中的一员。10多年前,乌拉尔钾肥(URKA.L)尚没有属于自己的分销渠道,每年出口量只有200万吨左右,在全球钾肥市场微不足道。
然而,雄心勃勃的乌拉尔钾肥在扩张之路上步子迈得很大。2005年底,乌拉尔钾肥和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联合组建了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elarus Potash Corporation,下称BPC),BPC联盟成为全球两大钾肥卡特尔组织之一。2011年夏天,乌拉尔钾肥又完成了与俄罗斯另一家钾肥生厂商谢尔维尼特(Silvinit)的合并,这一合并使公司的总产量增加了一倍。如果把与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的联合销售额也算上,乌拉尔钾肥每年的销售记录可达1600万~1700万吨,约为中国钾肥需求量的2倍。
好景不长。2013年7月30日,乌拉尔钾肥宣布退出BPC,8年联盟就此解体。
对于白俄罗斯来说,这意味着一场灾难性的打击。公开数据显示,在6月份白俄罗斯公布的2012年白俄罗斯最盈利的30家开放式股份公司名单中,白俄罗斯钾肥厂名列首位,去年利润高达9.65亿美元。钾肥销售占据白俄罗斯出口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联盟的解散不仅直接影响钾肥销量,随之而来的钾肥价格的波动,也将对白俄罗斯经济带来极大冲击。
乌拉尔钾肥似乎惹怒了白俄罗斯。8月底,白俄罗斯调查委员会逮捕了乌拉尔钾肥公司首席执行官弗拉季斯拉夫·鲍姆加特纳Vladislav Baumgertner),同时,该机构宣布准备没收其在白俄罗斯的物业和资产。白俄罗斯调查委员会表示,目前还在调查乌拉尔公司的最大股东、俄罗斯富豪苏莱曼·克里莫夫(Suleiman Kerimov),理由是他涉嫌参与非法活动。
针对上述消息,乌拉尔钾肥在9月10日对《中国经济周刊》的书面采访回复中表示,不做任何评价,同时对其在白俄罗斯境内的物业和资产现状,也未透露具体信息。
不过,乌拉尔钾肥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这一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全部赔偿由白俄罗斯当局负责,本公司已经向相应的俄罗斯当局请求协助,要求立即停止因政治动机而迫害乌拉尔钾肥公司的员工。本公司将继续跟进已宣布的战略计划。”
“双方分手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双方的战略思路存在严重的分歧。”乌拉尔钾肥公司市场销售部总监Oleg Petrov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Oleg Petrov可以说是双方合作的见证者。2005年到2011年,他担任白俄罗斯钾肥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并于2011年后成为该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同年,Petrov被任命为乌拉尔钾肥的市场销售部总监。
战略分歧导致联盟破裂
合作长达8年的联盟轰然倒塌,其破裂的导火索是市场份额的急剧下滑,然而,双方交恶的种子早已埋下。
2005年后,BPC联盟曾有过一段蜜月期,当时全球钾肥市场供不应求,生产商纷纷加大对生产设施和矿区的投资。双方设定的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利润空间。此后,这项“价格高于出口量”的战略计划被执行多年。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钾肥需求大幅下降,价格持续大跌,但产能仍在增加。以色列化工集团(ICL)、北美钾肥销售联盟Canpotex和其他钾肥公司都在积极提高产量。北美钾肥销售联盟Canpotex开始重点进军亚洲市场,加拿大公司在亚洲市场也表现得非常激进,这导致亚洲钾肥市场的价格从每吨535美元一路下跌至每吨400美元;在巴西,乌拉尔钾肥和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被加拿大生产商和德国公司K+S取代。
今年上半年以来,BPC联盟与加拿大、德国钾肥生产商之间的竞争加剧,其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乌拉尔和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为了保持市场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但依然无法避免销售量锐减的事实。
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最近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钾肥的出口量与生产量同去年相比,缩水最厉害的正是乌拉尔钾肥与白俄罗斯钾肥公司,前者失去了22%的市场份额,后者失去了19%的市场份额。
“面对这种情况,乌拉尔钾肥如果还遵循‘价格高于出口量’的战略,那么就看不到摆脱困境的希望。因此,在内部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乌拉尔钾肥公司宣布脱离联合企业,并出台了新政策。”Oleg Petrov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
但是乌拉尔钾肥为挽回市场份额而做的努力,被认为是导致全球钾肥价格波动的原因。白俄罗斯调查委员会代表Pavel Traulko曾对媒体表示,乌拉尔钾肥退出联盟的决定,“是为了打击被视为竞争对手的白俄罗斯生产商……他们策划了全球钾肥市场的暴跌。”
白俄罗斯钾肥也努力维持现货市场的价格,并在今年以400美元的价格与中国签署了一份合同。但不幸的是,钾肥价格下跌的势头并未止步。在此期间,乌拉尔钾肥首席执行官鲍姆加特纳曾在一次讲话时表示,“价格可能会下跌至300美元”。这句话被很多厂商和媒体认为是乌拉尔钾肥蓄意发动价格战的信号和佐证。
“鲍姆加特纳的上述言论,并不是乌拉尔钾肥所设定的指示性价格水平。”Oleg Petrov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乌拉尔钾肥公司与所有相关各方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300美元的价格很可能是一个价格底线,必须坚持。”
在退出BPC后,乌拉尔钾肥开始了新的战略:不再固守原来的高价格,充分利用生产能力提高产能,增加销量,以确保市场份额不再丢失。
乌拉尔钾肥的主要资产位于俄罗斯彼尔姆边疆区的别列兹尼基和索利卡姆斯克,包括5个矿井和7个矿石处理厂。9月初,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地探访位于别列兹尼基的4号和3号矿山,以及加工工厂等设施时,并没有发现因为市场份额减少而停产怠工的情况。
事实上,乌拉尔钾肥目前正在实施的产量最大化计划中,将陆续投入58亿美元,用于老矿的拓展和新矿的开拓,如果这些计划得以顺利实施,2021年,乌拉尔钾肥会将产量提高到每年1900万吨。
“乌拉尔钾肥公司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钾肥加工企业,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保持最大化生产,确保股东收入。”Oleg Petrov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不可忽略的中国市场”
据乌拉尔钾肥方面介绍,全球钾肥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约为5400万吨,其中,中国与美国的需求量都将近1000万吨,排在第三位的巴西需求量约为750万吨。
“毋庸置疑,中国是我们的第一大市场——这一点千真万确,”Oleg Petrov说。早在15年前,乌拉尔钾肥就在北京建立了办公室,以此为基地拓展“不可忽略的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企业已经能大规模组织生产钾肥,每年国内总产量约为500万~550万吨,其余部分则需进口,每年有约250万吨来自乌拉尔钾肥,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供应50万吨,这两者的总供应量约占中国进口市场的50%。
与其他国外钾肥生产企业相比,乌拉尔销往中国的大部分钾肥是通过铁路运输的,并以现货价格(即每月成交价格不同)成交。铁路运输,是乌拉尔钾肥对华贸易的一个突出优势;在海运供货方面,乌拉尔钾肥也拥有Baltic Bulk Terminal Ltd(圣彼得堡)码头100%的股权。
乌拉尔钾肥的目标,是要占据中国市场总供应量和总份额的50%或更高,这意味着乌拉尔钾肥还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倍的对华销售量。至于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有几种方式,一是购买中国公司的股权,包括中国分销商的已有股份;二是将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机场终端服务设施建设。我们此次扩张已经获得董事会的充分认可。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实现这些项目。”Oleg Petrov说。
虽然他没有具体透露与中国本地企业的合作项目及进展情况,但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11月,乌拉尔钾肥股东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子公司Chengdong Investment Corporation发行了2014年到期可换股债券,如果到期行使转换权,这些债券可折合乌拉尔钾肥公司4.257亿股股票,占公司当前股份的14.5%。此外,在今年7月底,乌拉尔钾肥与中国签订了50万吨的期权合约,并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交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