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多发生于节的附近。
防治措施:
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注意氮、磷、钾肥搭配。合理追肥,适时浇水,及时中耕除草等措施,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
2、药剂预防:玉米褐斑病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4~5叶期,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50公斤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
3、药剂防治:玉米发病时,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等,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