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使用农药
一、底数要清。一定要掌握所用农药的理化性状、防治对象及注意事项。每种农药都有其各自的化学特性,适用条件及防治范围与防治对象,每一种防治对象(病虫草害)都有其发生发展规律,它的薄弱环节正是我们用药的最好时机,也就是防治适期。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对症用药。农药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在购买农药的时期,一定要注意“对症下药”。时下农民买药往往倾向于时兴、高价,即别人用什么我也用什么,什么价格高什么效果就好,却忘了作物也和人一样,应对症用药,杀虫药不能用来杀菌,反之亦然。另外杀虫剂、杀菌剂品种也多种多样,要尽可能地选择病虫害的特效药。如防治麦蚜用乐果就非常经济有效。
三、适时用药。常听到人们抱怨假药多、药效低。其实,许多农药并非假或差。只是用的时间不对,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每种病虫害都有其防治的关键时期,适时用药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期在出现发病中心、病叶率达15%以上而未大流行前;防治棉铃虫的关键是卵孵化盛期和二龄前幼虫期等。另外喷药最好选在晴朗无风天气,早晚(上午九时前、下午四时后)进行。不少农民朋友误认为温度越高药效越好,常常选择中午用药。孰不知此时许多害虫怕热隐蔽起来,药不及虫而降低药效。况且,多数农药高温下易分解,高温作业也易造成从业人员中毒事故。
四、适量用药。人们往往治虫心切,认为药量越大效果越好。药量小了固然不能奏效,但药量大,除人为造成浪费外,也易产生药害和人畜中毒事故。如用敌敌畏治棉蚜时药液浓度过大就会造成棉叶干枯甚至棉株死亡;使用除草剂,对其浓度要求更为严格,一定要按规定药量适当配比,稍有不慎,就会草苗俱亡。因此,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适量配比,合理使用。一般情况下,作物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严重时,用药量小;而幼苗期病虫害发生较轻时,用药量就小。
五、方法要得当。根据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不同的防治方式,如拌种、撒毒饵、涂茎、喷粉、喷雾等。对于种传病害一般采用拌种的方式,如用五氯硝基苯等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等。而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则一般采用撒毒饵的方法。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用药一定要均匀、周到。
六、交替或混合用药。长期单一地使用某一种农药,害虫极易产生抗药性,如长期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铃虫,致使棉铃虫抗药性增强。认为根据不同害虫可同时交替使用多种农药或根据农药的特性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使用,可有效的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七、注意天敌保护。每种病虫害都有其天敌,如七星瓢虫就有“蚜狮”之称,在麦田的瓢蚜比不低于1:150时,就不必用药防治。此外,防治害虫时,要尽可能地选用选择性强的农药,力求选择的农药只对害虫有效,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保护天敌,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生物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安全有效,而且还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