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吡虫啉拌种剂谨防拌种药害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4-8-29
    

  吡虫啉拌种的剂型选择目前吡虫啉常见剂量有乳油、可溶性液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泡腾片剂,直接登记土壤或种子处理的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悬浮种衣剂、湿拌种剂等。登记“喷雾“的吡虫啉剂型,针对种子定向喷雾,本质上也构成了“拌种”。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不少厂家将登记为“喷雾”的高含量吡虫啉制剂私自更改登记方向,定位于拌种。其中最常见的是600克/升吡虫啉悬浮剂、48%吡虫啉乳油、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克/升吡虫啉可溶性液剂。以上剂型针对植株体表喷雾是绝对安全的,一是稀释倍数高,多在4000倍以上;二是植株地上茎秆、叶片等器官耐受力较强。如用于拌种,则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首先种子是植物最敏感、最易受损的器官,且一经受损极可能导致死亡。其次,以上剂型如用于拌种,少量兑水后直接浇淋在种子上,实际稀释倍数多在100倍以下。截止目前,私自更改农药登记,使用“喷雾”用吡虫啉制剂拌种,已造成大量药害事件,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起:2007年麦播,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由于一种称为“一拌无蚜”的小麦拌种剂导致的药害使得小麦不出苗或出苗缓慢、出苗不齐,被农民称为“一拌无芽”。该产品实质是高含量吡虫啉乳油。该事件发生后,《农药市场信息》、《河北日报》、《农民日报》以《“无蚜”变“无芽”——谁拌出弥天大谎》为题进行报导。由于大面积药害发生后,生产厂家迅速消失,该事件至今未得到彻底解决;2011年5月5日,青岛有线电视二台生活在线节目报导,青岛平度农户因使用南方一企业生产的登记为“喷雾”的600克/升吡虫啉悬浮剂进行花生拌种,导致花生种大量霉烂不能萌芽。后期发现,凡使用吡虫啉悬浮剂(含专业的悬浮种衣剂)拌种的花生,萌芽后根茎基部多呈黑色,且毛细根数量少于未拌种。鉴于拌种剂施药对象(种子)的特殊性,与种子直接接触的物质必须强调绝对安全。尽管证实吡虫啉对种子是安全的,但农药制剂中大量助剂、溶剂、填料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对种子产生影响。有机溶剂对种子及幼株安全性影响:经笔者检索,已有研究证实,大多数常见有机溶剂均可对植物的生长及生理过程产生胁迫作用(stress):即对植物生长产生伤害。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实验绿色植物暴露于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和石油醚的生长情况,并测定了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过氧化物酶(POD )和过氧化氢酶(CAT) 等生理生化指标。实验发现,在有机溶剂的影响下,植物细胞结构不同程度地发生弯曲变形,引起植株形态改变,导致畸形或阻碍种子萌发;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均大幅度下降,破快植物营养合成,导致植物生长受抑制;丙酮、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大幅度降低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说明三类物质可导致酶失活或蛋白质合成受阻。植物生理生化研究证实,有机溶剂或其代谢产物势必导致植物细胞膜脂的变化,引起细胞膜渗透,从而破坏膜的基本功能,使转运机制失调,进而引起细胞结构的变形,导致植物结构功能及代谢紊乱而衰老。这种作用与溶剂的性质有密切关系。理论分析,不考虑毒力,有机溶剂在水中溶解度越小,越难溶解于水中被植物所吸收,对植物影响越小。以上实验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醇类物质(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DMF)均可与水混溶,但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最大。而这三类物质是吡虫啉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助剂或溶剂:2014全国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真题集锦

  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法规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物质溶解度作用备注乙二醇/丙二醇与水互溶吡虫啉悬浮剂常用抗冻剂有毒丙酮与水互溶吡虫啉乳油或悬浮剂中抑制吡虫啉离解有毒二甲基甲酰胺与水互溶吡虫啉乳油/可溶性液剂中最常用的溶剂无机酸(盐酸)与水互溶与吡虫啉反应生成易溶的吡虫啉盐酸盐,多用于吡虫啉乳油强腐蚀注:悬浮剂中必要添加抗冻剂,以保证其中的水在零摄氏度下不冻结。如上分析,吡虫啉乳油、微乳剂中确定含有对种子危害极大的助剂或溶剂,坚决不能用于拌种处理。目前发生的吡虫啉拌种药害,绝大多数是由吡虫啉乳油或可溶性液剂引起的;吡虫啉悬浮剂组分中,可对种子存在安全威胁的物质主要是乙二醇或丙二醇类抗冻剂成分。醇类物质易挥发、易降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对种子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拌种入土后遭遇低温,乙二醇挥发、降解速度顿减,加之醇类物质极易在种子、幼株内累积,此时即存在极大的药害风险。药理推断,醇类物质在植物体内累积中毒,多表现为抑制植物有氧呼吸、破坏植株营养合成、酶失活或蛋白质合成受阻、降低叶绿素含量、根系活性下降或生长受抑制。

  由于2011年春季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明显低于往年,山东部分地区使用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剂拌种的花生,在种子萌发期及幼株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药害症状:种子霉烂、出芽率降低、毛细根稀少、茎基部发黑。以上症状与药理学分析是吻合的。药物颗粒细度对种子安全性影响针对“喷雾”用剂型,药物颗粒越细,喷施后药物分散度越高,药物利用率越高,防治越有保证。但针对“拌种”用剂型,药物颗粒细度直接关系到两个要素:药物利用率及药害风险。拌种用剂型从功能上分为种衣剂及拌种剂。从农药剂型来说,种衣剂并不是一种新剂型,而是具有一定粘附性能的悬浮剂中的一些特定制剂,专供种子包衣用,不可作其他途径。具体加工方法与悬浮剂相同,只是在配方中需有一种成膜剂,能使种衣剂在包裹种子表面以后形成一层不易脱落的干药膜。包衣种子播入土内,种子吸水萌芽,药膜也吸水而膨胀,逐渐释放出农药,发挥药效作用。拌种剂在大类上属于粉剂的一种,要求粉粒细度很高,以便于粉粒牢固地沾附在种子表面。常见农药剂型中,依照药物颗粒细度,水分散粒剂入水崩解后药物颗粒最为细微,然后依次是悬浮剂(含悬浮种衣剂)、可湿性粉剂(粉剂一种)、拌种剂。如喷雾使用,水分散粒剂药物利用率最高,效果最突出,最差是粉剂。但如果考虑拌种处理,(湿)拌种剂综合表现最突出。

  Lolitan·Ragus在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大豆种子吸水过程中,发现种皮上存在大量种皮孔,并于1984年发现种皮孔在种子吸水初始阶段作用大于种脐。如药物颗粒过细,则在拌种过程中,药物颗粒极易进入种皮孔,轻则堵塞种皮孔,阻碍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水分的吸收;如大量有效成分进入种皮孔,实际上在种子局部位置营造一超高浓度,致使该部位细胞膜破损,内含物外渗,导致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缺乏营养,阻碍种子萌芽。因此,药物颗粒过细的吡虫啉制剂,如拌种使用,存在较大的药害风险。河南农科院植保所刘爱芝研究员在《吡虫啉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效应的影响》一文中表明,在相同剂量下(4.0克/公斤种),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后小麦出芽率及苗高明显低于采取湿拌种剂拌种的小麦。该实验进一步表明,药物粒径过细的农药剂型拌种,确实会对种子存在有害影响。近年来部分农药制剂领域的研究人员指出,在吡虫啉粉剂中,吡虫啉与填料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非简单的混合关系,可以理解为吡虫啉“吸附”于填料。吡虫啉制剂颗粒越细,吡虫

  啉成分在填料上的淋溶速度越快,即吡虫啉成分从填料上的释放速度越快,因为植物根系对吡虫啉吸收能力较大,植物对吡虫啉吸收速度也相应加大。吡虫啉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吡虫啉浓度超过植物种子或根系最大耐受量,注定导致药害,具体表现为植物生长受抑制(前一章节已详细论述吡虫啉剂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拌种剂对制剂存在严格的细度要求,“喷雾”用剂型,制剂颗粒细度均高于拌种要求,存在较大的药害风险。就现有制剂加工技术,湿拌种剂不是药物利用率最佳的剂型,但是湿拌种剂注定是综合表现最理想的剂型:加工难度低、易于保存、便于使用、使用过程中损耗小(农药包装内壁沾附量轻微)、无药害风险。

  评定指标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湿拌种剂药物颗粒细度喷施用剂型药物颗粒普遍过细,极易堵塞种皮孔,存在药害风险;药物颗粒细度存在严格标准,避免堵塞种皮孔;助、溶剂常规农药剂型对农药助剂、填料、溶剂未作针对性选择,其中大部分溶剂、抗冻剂多是DMF、盐酸、乙二醇等对种子毒害作用较大的物质;严格选择各类原料,不存在可对种子产生毒、副作用的物质;用药剂量把握药物释放速度快,难以有效把握剂量,药物在环境中损耗较大,低则无效,高则药害。可保证药物释放速度,药害风险低,效果更有保证。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

相关阅读
葛根的人工栽培技术
青虫杀不死,加上这个新药,最多2遍,就能将害虫全部杀死
花椒穿孔病的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