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应对肥料产业困局,技术创新是方法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5-4-23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化肥功不可没。但盲目施用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近日,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力争实现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这一方案对化肥行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日前召开的中原肥业高层论坛上,肥料领域专家分别从行业形势、行业发展趋势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客观分析我国肥料行业发展情况,指出技术创新和淘汰落后是肥料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肥料发展遭遇多重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压力始终是农业发展绕不开的主题。长期以来,肥料行业只能围绕粮食安全主题发展。但是,近年来,肥料发展又面临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肥料产业发展,甚至改变着肥料行业发展方向。 不科学施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传统土壤肥力概念偏重于土壤自然肥力及各肥力因素之间协调。但在现代农业条件下,人为干预土壤肥力因素力度不断增强,使土壤向作物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当前,农业专家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得出施用化肥降低土壤肥力,甚至出现寸草不生现象,都是不科学施肥、养分不平衡造成的。所以,提倡科学施肥有利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量施肥造成环境污染。受大气雾霾影响,人们开始注意农田氨排放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其中影响大气透明度较大的二次颗粒物是硫酸铵和硝酸铵,组成该物质的铵主要来源于农业排放。据统计,每年来源于农业排放的氨有890万吨左右,其中农田氨排放为470万吨,占农业排放的53%。大气监测表明,PM2.5中含氨7%-9%,也就是农田中排放的氨每年可形成5000多万吨的PM2.5颗粒。由此可见,施肥,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对环境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13年,我国合成氨总产能达7408万吨,尿素总产能达7948万吨,磷肥总产能达2360万吨,均过剩。据了解,2013年我国又有19个新建的尿素项目投产,到“十二五”末,我国尿素产能将突破9000万吨,产能过剩将达2000万吨。化肥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主要化肥品种价格持续下滑,企业效益大幅下降,而问题“根子”在于国内化肥产能过剩严重。在国内化肥产能持续走高的同时,国际3大肥料销售市场也不容乐观。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化肥年产量约2.36亿吨,消耗量2.32亿吨。400万吨的过剩产能,让我国化肥行业寄希望于通过出口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困局的理想,变得极不现实。 肥料发展面临新形势 肥料发展走过100多年历史,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特点,经历不同发展过程。特别在复(混)合肥料发展方向上,不同地区发展是不同的。欧洲在肥料发展上走的是复合肥道路,近30年来,美国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社会化服务以后,一改过去复合肥发展,走上农化服务+散装掺混肥(BB肥)道路。近年来,我国也生产相当数量BB肥,但我国BB肥和复合肥在质的方面没有真正区别。我国目前正进行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肥料发展方向也发生变化。不同的是“原料肥”加工后,养分配比更合理,适合农民使用;农民不必购买各种各样的肥料,一次购肥即可满足需要。所以,我国未来在肥料发展方向上可能改变肥料二次加工局面。 中国化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指出,由于2020年化肥需求零增长政策,主要农作物施肥量不变。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和环保压力,对肥料需求产生影响,要求肥料测土配方,有机无机结合,发展新型肥料,并重视中微量元素添加。2014年肥料市场受国内外经济不景气产能过剩需求平稳影响,在低迷波动中渡过。2015年春耕用肥因供需矛盾减缓、增值税回复征收预期、出口政策继续放宽等因素,市场价格预计看涨。符合环保、高效、优产、高产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效肥料前景将看好。企业进入大洗牌阶段,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成本降低、农化服务加强等值得关注。 技术创新应对产业困局 缓释免追技术提高耕作效率。根据国际化肥工业协会数据,欧盟、北美等发达国家化肥使用量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下滑,逐渐走上减肥增效、高效发展的化肥生产之路。从我国肥料行业发展来讲,缓释免追肥技术可大大提高我国化肥利用率。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钊介绍,缓释肥的一个特点是省工、省力、免追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缓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从而减少施肥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这种情况下,缓释免追肥可减轻劳动强度,适应劳动力转移大趋势。 增效肥料恢复土壤活力。增效肥料专指肥料生产过程中加入海藻酸类、腐植酸类和氨基酸类的等天然活性物质所生产的肥料改性增效产品。增效肥料中的增效剂微量高效,肥料中自由养分含量不受影响。增效剂为植物源天然物质及其提取物,对环境、作物和人体无害,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认为,过分依赖化学肥料、追求高产、盛行连作,大量用药,导致土壤生态平衡和养分平衡出现问题。发展生物肥料、功能肥料等新品种,矫正连作障碍,改善生态平衡,减轻病虫害发生。对污染退化的土壤进行功能恢复,土壤调理剂能发挥巨大作用。如镉米,发展镉米控污肥料,生产功能性肥料。对土壤中缺乏的中微量元素,开发高活性液体肥料,促进生长、矫正中微量元素缺乏、改善品质、提高产量。主要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等。 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水肥一体化是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需肥规律,配兑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含水量,根据不同作物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需肥规律情况进行不同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提供给作物。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俊良指出,不管有机肥还是铵态氮肥在土壤里都很容易淋失,肥在水的流动作用情况下才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效快,养分利用率高。可避免肥料施在较干表土层引起的挥发损失、溶解慢,最终肥效发挥慢问题;避免铵态和尿素态氮肥施在地表挥发损失问题,既节约氮肥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
![]() |
![]() |
相关阅读 |
巴州且末县枣农“欢天喜地”领化肥补贴 |
金正大种植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初具雏形 |
鄂尔多斯市召开2015年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 |
![]()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