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中江种业——中国种业航母的甲板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5-6-29 10:25:00
    

  6月16日,在虎踞龙盘、六朝古都南京的龙池湖畔,阿尔卡迪亚国际酒店的紫金阁,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北京先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隆重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这是继4月27日中江种业与中国林木种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之后的第二次签约。至此,中江种业今年已完成了7765.8万股的定向增发,其中中国林木5000万股、现代种业基金2000万股,引进资金1.18亿元。此举系种业界一件大事,标志着中江种业步入了同时与两家央企高端合作的平台,登上了中国种业航母的甲板。签字仪式上,现代种业基金总经理朱毅先生对中江种业用8个字形象评价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中江种业为什么要“涅槃”?又是靠什么“重生”的?一个濒临倒闭的种企两年重振雄风、吸引央企投资的奥秘何在?

  负债压种人辞职

  中江种业是由江苏省种子公司股份制改造后于2002年正式成立的,是集种子种苗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园林绿化施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曾先后被评为“中国种业五十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种业信用骨干企业”、“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等。曾是“苏沪浙皖瓜菜种子联合体”主要成员,曾有过可观的效益和影响。

  到2009年以后,银行借贷逐年增加,种子积压年复一年,每斤库存种子每年需要熏蒸、翻晒,其人工费、电费、贷款利息合计费用达1.5元/斤。截至2012年底,债台高筑欠银行款已达7000万元,累计库存杂交稻种子600多万斤卖不掉,价值6000多万元,其中种子积存最长库龄6年之久。银行拒贷,公司资金链面临断裂,就连员工工资的发放都成问题。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势下,公司个别领导突然辞职,引发了大批职工信心动摇,欲离职而去。据副总经理查军民回忆:“公司的营销团队有10多名骨干效仿公司个别领导辞职谋出路。当时,我一个职工一个职工地找谈话,好言相劝,极力挽留;但遭到拒绝说‘公司的头都离开了,我们还有啥必要再留下!’最后我想留也没留住,走了10多个营销骨干。全公司共走了近20名职工。”

  当职工对公司丧失信心的时候,这个企业离倒闭将为期不远了。

  诚信赢得众人心

  值此中江种业风雨飘摇之际,董事会经调查研究,于2013年4月23日正式任命蒋红云同志担任中江种业总经理。蒋红云自1994年以来先后担任蔬菜经营科长、公司副总经理、公司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种子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曾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丰乐种业等国内著名种企合作开发蔬菜、玉米、杂交稻种子的出口业务,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在业界有较好的口碑和较为广泛的人脉。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蒋红云审时度势,认为恢复资金链是企业复苏的生命线,于是经理班子同心协力牵住营销这个“牛鼻子”,消化库存,变积压为现金。推销积压种子要靠现有的职工;职工靠什么去凝聚,要靠诚信。职工的信心,要看领导者的决心。

  当时,事业单位正在进行“参公(参照公务员管理)”考试,蒋红云为了稳定公司的“军心”,毅然决定弃权“公考”,放弃公务员待遇扔掉“铁饭碗”,义无反顾地跟公司员工休戚与共,风雨同舟。这是一个关系到个人后半生待遇的举足轻重的决定。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胜过千百个口号。此举像一颗“定心丸”,稳定了全体员工的“军心”,员工看到了蒋总破釜沉舟与大家共克难关的决心。

  在员工信心倍增的基础上,公司依靠激励政策调动大家推销库存积压种子的积极性。公司专门制定了库存种子销售奖励办法,并一单一结,立即兑现不拖欠。这个讲诚信的奖励政策,把公司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到极致。公司综合部门的员工来了,后勤部门的员工来了,就连科研部门的专家、研究人员也加入推销库存种子的营销队伍。有些潜力较大的客户,在营销员工久攻不下的情势下,蒋红云与凌兆凤、查军民等副总分别带队登门拜访,以示诚信,承诺所提供的种子质量达到国标,价格双方协商,不超过同行,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客户在江苏的生产经营提供便利。中江种业领导带头讲诚信的风范赢得了广大用户和农民群众的信赖。

  到2014年底,多年积压的库存种子回笼5000多万元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4000多万元。公司实现营收3.06亿元,利润890万元。中江种业即将断裂的资金链终于得以修复,开始了良性的健康发展。于2014年5月5日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开拓创新强机制

  “新三板”挂牌,标志着公司即将步入资本市场,成为公众性企业。那么,今后中江种业将如何持续稳健发展?这是董事长王福银研究员亟待思考和部署的重要工作。

  王福银,林学专业出身,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曾任专业室主任、江苏星火草坪联合开发公司经理、科研产业处处长、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主任、绿苑实业总公司总经理等职务,既有教学科研基础,又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是一位专家型企业家。2010年5月被派任中江种业董事长。他胸怀大度,开明放手,生产经营业务管理全权交付经理班子,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把关定向。

  2012年上半年,在公司高管讨论申不申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问题时,有些领导认为条件还不成熟,暂不申报。王福银力排众议说:“这是提升企业水平,建设现代化种企的必由之路,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条件不够就创造条件,一定争取加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行列。”及时申报后,下半年即被批准为全国第一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2013年,王福银先后5次赴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整合育种资源和团队的事宜,于当年5月签订了该学院水稻研究所全部纳入中江种业的《协议》,有效地增强了公司的研发力量。

  在企业机制的建设方面,王福银提出在两个方面着力建立健全。

  一方面健全内控风险机制:给公司质检部全程监督检测的职权,从田间源头开始把关,直至种子出库。生产计划管控,由事业部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再经经理办公会审批。市场打假维权下放到事业部下面的片区各负其责。

  另一方面健全内生动力机制:打破各层次的“小锅饭”,实施全员目标责任制的绩效考核,分管副总与事业部绩效挂钩,目标任务分片细化,事业部内部员工有明确的任务指标。把过去分公司与子公司混合经营改为各单位独立经营,分灶吃饭,使目标责任进一步明晰,绩效考核落实到人头。

  抢抓机遇增实力

  2014年10月初,蒋红云从网上了解到现代种业基金拟在北京顺义召开种业投资恳谈会。此会议没有通知他参会,但他考虑这是一次引进资金、增强实力的绝佳良机。10月15日,蒋红云不请自去,准时列席了会议。会上虽然没有安排他发言,可是他自告奋勇主动请求大会发言。蒋红云在发言中详细如实地汇报了本公司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设想规划,并诚恳地向与会的基金、投资公司发出了投资邀约。蒋总的独特诚恳发言,使投资各方了解了中江种业创新的精神、诚信的理念、责任的担当、规范的运作,从而看好中江种业可行性的规划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景。

  机遇总是为有备而来的人才提供的,这次恳谈会上有两大家央企公司负责人,恰恰是蒋总曾经有过多年业务往来的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的老朋友。回公司后的第二天,蒋红云便主动邀请中国林木种子公司、现代种业基金有限公司领导来中江种业实地考察。一个星期后,双方带着团队同时来到中江种业考察后,签订了投资意向书。2015年3月2日,两个公司派来律师、审计、评估等20余人的团队,历时一个多月对中江种业进行了严格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法务调查。

  继而,中江种业分别于2015年4月27日、6月16日同两家公司举行了定向增发签约仪式。在6月10日那天,两家公司的1.18亿元人民币已经汇入中江种业的账户。当蒋红云看到1.18亿元的进账数字时,他心中默念:苍天有眼,中江人的精诚努力终于得以回报,央企给力中江,中江将以“牛的精神”持续奋进,蓄势腾飞,回报股东,回馈社会。

  匠心谋划求发展

  中江种业的企业文化是以匠心文化为核心的创新、诚信、责任、规范,即强调不论是哪个岗位,不论是哪项工作,做人做事一定要用心。只要用心就会感动别人;只要用心,人和工作就能和谐,工作就会成为乐趣,而不是负担;只要用心就会成功。也可能由于蒋红云是匠人出身,他独具匠人之心。他与公司经理班子用“匠心文化”打造员工队伍。

  中江种业依照“匠心文化”谋划发展布局:设立了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研究院。2012年开始与李家洋院士、谢华安院士的两个团队开展了多功能基因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的合作。院士团队侧重于功能基因的研究和中间材料的创制;公司研究院侧重于中间材料的筛选和应用研究。目前,中江种业已在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DEP1和抗稻瘟病基因pi9的应用上进行了大量的测配、筛选,选育出较理想的杂交水稻新组合。

  在营销团队布局上,省内在宿迁、南通、高邮、江阴、句容等地有7个子(分)公司,在省外建有北京、江西、铁岭、怀化4个分公司。

  在生产开发布局上,杂交水稻南下两湖、江西,杂交玉米北上东北三省、内蒙古。

  为了调动和激励科研与营销人员用“匠心”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中江种业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

  对科研团队,首先要保证科研人员的收入不低于公司的平均水准。科研人员育成的品种进入中间试验的奖金逐年翻番,通过审定将加倍重奖。新品种进入销售时期,再从纯利润提取一定百分比奖励科研育种人。实际上育成一个品种,等于终身获奖,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015年4月公司的现代种业研究院院长罗德祥在陪同院士赴海南繁育基地工作期间,白天下田安排考察基地,向院士汇报情况,晚上还要汇总材料。由于昼夜劳累,晕倒在现场,被送进医院输液。当天晚上就返回来工作,第二天继续陪院士察看育种材料,一直坚持到完成全程工作。

  对营销团队,公司设立考核机制鼓励每个员工都成为创新点、驱动点,要变由火车头带动为动车组自动,分片、分区考核,对优秀人员重奖,业绩突出者择优提升。公司提倡:管理者用智慧将员工变为投资者;用眼光将员工变成企业的合伙人;用胸怀将员工变成自己人。正是在这种理念下,中江种业的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的主人翁。

  2014年6月,正值小麦种子收购大忙之际,公司机械维修工人赵虎赴高邮分公司,在一次电焊操作中,一个高温熔块迸落到他的脚面上,造成严重灼伤。公司领导让他休息,他不肯离开岗位。他剪掉拖鞋上盖,用绳子把鞋底系在脚上,继续坚持作业,一天也没休息。

  同年11月,在水稻种子收购加工旺季,水稻业务部片区经理马银飞的儿子突发眼疾。为了不影响白天工作,他连夜带着孩子到上海医治。第二天又赶回来继续上班,没有耽误工作。

  公司员工为什么如此爱岗敬业?公司副总经理凌兆凤说:“主要是通过近两年消化库存、三板上市、引进资金,员工看到了公司的发展,有了后劲,增强了信心和凝聚力。”

  正如蒋红云在定向增发签约仪式上讲话强调指出的:“中江种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故事;而是团队集体奋斗的传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初步完成了科研布局、生产布局、经营布局,特别是消化库存、三板挂牌、引进投资的艰巨任务。困难的克服、任务的完成,都是公司团队每一位成员用汗水和智慧共同努力结出的硕果。”

  2015年元旦法定假日那天,许多员工自觉自愿地来公司加班包装稻种。蒋红云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日记:“今天公司有20多位员工自发加班,我深感欣慰,倍增信心,员工当中的优秀分子,是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我对他们怀着敬重之心,有他们,我踏实了许多。公司自成立以来,员工自发在元旦这个节日加班,是历史上第一次。我们公司应该感恩员工!”

  目前从中江种业的团队风貌可以预见,袁隆平院士题写的“中江种业,欣欣向荣,兴旺发达,蒸蒸日上”16个大字将很快会变成现实。

相关阅读
国家审定通过西南大学一水稻新品种
武汉江夏区被转基因阴影笼罩
宁夏成功选育出黑果枸杞新品种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