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5-7-29 15:06:00
    

  近年来,玉米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粮食作物,由于其具有比较效益高、省工省劳等特点,同时受粮食补贴、保护价收购等。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3.5亿亩增加到2013年的5.4亿亩,增了158%;产量则从2000年的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翻了一番。玉米不仅在江淮地区、东北平原核心区等适宜区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等非适宜区、次适宜区大量种植,造成了局部地区灾害频发、农业用水超量、水土流失等不利情形,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受到挑战。目前,我国国内玉米产量超过需求,加上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冲击,价格倒挂,导致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国内最大玉米产区东北地区玉米库存达到3315亿斤,产业进一步发展已受到若干“瓶颈”制约。

  首先,全球玉米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12年以来,玉米供需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表现为全球玉米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量不断攀升,但需求增长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受饲料高粱、大麦等低成本饲料作物替代影响,玉米饲料需求放缓;二是玉米作为能源作物,受到石油价格走低影响,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三是玉米淀粉等其他加工品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需求增长缓慢。从长远看,我国玉米饲料主要供给对象以猪、鸡为主,而目前我国人均猪肉和鸡肉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继续增长空间有限。玉米能源产品,包括酒精、淀粉等,受到更加低成本的木薯等产品替代影响,需求低迷的格局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近几年来,我国玉米富余量一直维持在5000万吨以上,2013年度达到1.2亿吨,库存压力加大态势明显。

  其次,我国玉米产业竞争力不强。从成本来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玉米在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玉米最适宜区仅限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美国等主产国相比,各种植区不同程度存在水资源短缺、寒害、旱害等制约因素,玉米生产成本高,处于竞争劣势。以2014年3月的新奥尔良离岸价为例,每斤仅0.66元,与同时期我国1.1元的收购价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受加入WTO贸易政策、以及不断签订的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影响,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玉米主产国的玉米更加顺畅进入中国,国内用户宁愿选择价格更低的进口玉米,使得国内玉米在粮库大量囤积。从结构来看,当前我国玉米品种结构与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玉米品种发展依然滞后。玉米作为重要饲料,种植区种植业与养殖业配套衔接不够,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依然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弱,产业发展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

  再次,我国玉米发展已受到资源环境强约束。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近几年,受比较效益及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玉米在生态次适宜区扩张十分迅速,玉米发展与资源生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在东北第四、第五积温带无霜期短,寒害问题突出,玉米含水量高,生态经济效益不高;北方农牧交错区由于深度垦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问题突出,大规模种植玉米促使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恶化;西北风沙干旱区玉米种植集中在西北沙漠绿洲区,玉米用水靠灌溉,灌溉定额大,与其他作物、生态用水有矛盾,对绿洲生态造成威胁;西南石漠化地区水土资源俱缺,大面积种植玉米不仅经济,而且不利于保水、保土,破坏区域生态平衡;太行山沿线石灰岩区域山多地少,垦殖指数高,水土流失严重、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扭转。

  综述所述,加快调整优化我国玉米产业结构,将籽粒玉米进一步集中布局在最佳生态适宜区生产、并将生产规模控制在合理区间,平衡玉米供求关系,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支撑我国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深化推进,已经势在必行。

相关阅读
聚焦·制种企业及种子生产
湖南常宁组织开展新《种子法》培训会议
中央财政下拨4.08亿支持良种繁育项目建设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