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冬小麦的常见病害及防治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1-12-5
    

  一、纹枯病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主要症状有:①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②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③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一般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天多,3~5月高温、多雨,光照不足的年份则发生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发病重。高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防治方法:预防小麦纹枯病要做到适期晚播,合理密植,避免密度过大,合理施肥,及时除草。重点抓好种子药剂拌种,可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20毫升加水100~200毫升;在小麦返青拔节期每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20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100克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克对水60~75公斤喷雾。

  二、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受侵,轻的症状不明显,重的显著矮化,叶色变浅,底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拔出可见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次生根变为黑色,植株枯死。灌浆到成熟期这种症状尤为明显,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部分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症状。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剥开有病部位基部叶鞘,可以看到全蚀病特有的“黑膏药”状物。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晚秋或春季雨多年份发病重。碱性土让发病严重即PH高于7的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可在播种前用12%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02%~0.03%拌种。增施磷肥能减轻病害。

  三、根腐病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小麦幼芽受害后变褐枯死,幼苗受害轻者芽鞘上产生条形或不规则形褐斑,重者幼苗变褐腐烂,称为苗腐。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轻病苗成株可抽穗,拔取病株可见茎节基部变褐,根毛表皮脱落。成株发病很易辨认不会于肥害混淆。冬前温度长时间在15~20℃时有利于发病。土壤粘重或地势低洼也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①药剂拌种,用25%粉锈宁或50%福美双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②药剂防治,重病年及时喷药保护第一次在小麦扬花期第二次在小麦乳熟初期药剂有25%三唑酮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四、病毒病

  秋苗期和返青期都可发病,典型症状是新叶从叶尖开始发黄,植株变矮,叶片呈金黄色到鲜黄色。冬小麦在各个阶段都可感染黄矮病受病小麦一般叶片呈姜黄色植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幼苗发病,叶片逐渐退绿,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绿相间条纹,后呈鲜黄色,植株生长缓慢,明显矮化,分蘖少,根系入土浅,易拔起。拔节期发病,一般从新叶下l~2片叶开始黄化,自上而下,自叶尖沿叶脉向叶身扩展,叶色稍深,变窄、变厚、质脆,叶背有蜡质光泽。植株不矮化。孕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自尖端向下逐渐延伸,根系不健全,主根短,次生根少,不矮化。

  小麦黄矮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数量与雨量和气温有关,秋季麦苗出土后降水多,有翅蚜少,则秋季发病少;反之发病就多。一般来讲,秋季天旱温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为重病流行年;秋季多雨而春季旱,为轻病年;如秋春季都多雨,则一般发病较轻。病毒只有经由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及玉米缢管蚜等进行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①治蚜防病。及时防治蚜虫是预防黄矮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拌种,用种子量0.5%灭蚜松或0.3%乐果乳剂拌种。喷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氯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②加强栽培管理适期迟播:增施基肥、早追肥等,对减轻病害都有一定作用。

相关阅读
柑橘小黄卷叶蛾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油菜“一菜两用”技术
甜瓜瓜绢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