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零增长,缓控释肥加把劲儿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6-7-21 8:52:00 |
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的缓控释肥产业从小到大,从追随到赶超,从一个小品种发展成一个大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第一个将缓控释肥应用到大田、将贵族肥料变身为平民肥料,适应了中国农业对节工增效和保护生态的现实需求。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16中国国际特种肥料会议周中,与会代表们认为,当前农业面临现代化转型,缓控释肥行业只有解决好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助推化肥零增长这一目标的实现。 确有潜力: ●能降低化肥用量增幅 ●施用占比有提升空间 中国拥有世界范围内9%的耕地面积,但是肥料的施用量却占到世界总量的35%。业内专家认为,要解决这样的现状,缓控释肥的推广将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介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增幅在0.4%左右,而此前每年使用量的增幅都大于1%。在减缓化肥施用量、推进化肥零增长的行动当中,农业部将缓控释肥作为一项新肥料、新技术进行重点推广,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产销量超过2100万吨,累计推广面积约5.25亿亩,实现节支增收110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三农”事业发展。 当前,中国缓控释肥农业施用量估算为315万吨左右,占中国复混肥施用量的5%。与国际缓控释肥料主要用于花卉、草坪相比,国内缓控释肥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用于大田作物,实现了高端肥料的平民化应用。 《白皮书》显示,2006~2015年,中国缓控释肥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5%左右。受益于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之需,预计到2025年,国内缓控释肥仍将保持10%~15%的较高增长率,发展空间巨大。 “到2020年不但要实现化肥零增长,还要力争实现负增长,包括缓控释肥在内的新型肥料的快速推广则是提出这个目标的重要依据。”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说,“目前缓控释肥产量占复合肥产量5%多一点,这个比例还是很低。我们正在考虑能不能修改复合肥标准,要求在其中掺混20%的缓控释肥,从根本上解决肥料利用率问题。”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徐秋明认为,我国的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非常快,而且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国将缓控释肥产品从曾经的贵族肥料变成现在的平民化产品,把缓控释肥产品成功应用于大田作物,这是任何国家都没有做到的。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也认为,缓控释肥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力推动创新、绿色、环保的缓控释肥对于肥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也有问题:●企业配方太杂乱 ●产品精细化不够●市场监管缺位 我国缓控释肥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产品一应俱全。但徐秋明也表示:“我们在某些关键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稳定性上仍与国外有着一定差距,这也是制约这一技术在农业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障碍。缓控释肥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在研发、推广应用方面还需要继续精耕细作。” 对当前化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品结构与农化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技术创新功能不强、节能环保和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硫、钾等对外资源依赖性高等问题,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化工处高级工程师朱宝菊提出,缓控释肥应紧扣《中国制造2025》,围绕服务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3方面内容,在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可持续性等方面开拓进取。 “测土配方施肥与复合肥配方细化方面,其实没必要研发那么多的配方。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是精简配方,越少越好,而不是想象的配方越多效果越好。”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技术委员会主任沈兵说。 他表示,在缓控释肥配方上,首先要考虑一次性施肥的合理性问题。一次性施肥省时省力,深受广大农户欢迎,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专家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作物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养分是不相同的,在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周期内,很难保证能够提供相应的养分供作物各阶段吸收利用,也很难保证作物的高产,因为所有的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都没有一次性的。 其次是大配方小调整的问题,也是农化的技术问题。肥料企业以及农化专家在向农民推荐施肥产品的时候,应当倡导农民对产品进行灵活应用,而不需要企业对不同的种植生产调配不同的配方,那样反而会给生产、储运、发运、销售造成很多的麻烦。针对不同的种植环境,在企业推广中仅需进行一些小的使用调整就能够满足产品的顺利使用,保证种植活动的顺利进行。 再次是复合肥和掺混肥配方优劣性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作物种植都适合使用缓控释肥。对大田作物而言,经济、合理、低价的掺混肥料更为适用,而对于经济作物或蔬菜果树,则更适合使用复合肥料。 沈兵强调,控释肥的养分供应在不同地域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导致保肥能力的不同。控释肥养分释放方式不管是S型曲线,还是抛物线,目前都很难保证在植物最需要养分的时候提供最大效力的养分供应。 “实际上,我国缓控释肥产品种类已经很全,国外有的产品我们都已率先研发出。但是在产品的精细化上我们不如发达国家,所以在有些应用上就受到了限制。比如说种肥同播,我们在小麦、玉米上的种肥同播推广得都非常好,但我们在水田上却还不能做到种肥同播,在这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徐秋明说。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来包括缓控释肥在内的新型肥料取得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市场还不够规范,以次充好等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认为,缓控释肥市场主要存在市场混乱、假货横行和法规不全、监管缺位的问题。近年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尤其是东北市场,不添加抑制剂或是养分含量不足的假冒伪劣稳定性肥料产品非常普遍,就是因为稳定性肥料好卖、短时间内不易被发现。 稳定性肥料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后,由于门槛低,很多小企业也都在生产许可证上加了稳定性肥料。但稳定性肥料国家行业标准虽然于2011年发布实施,但因其是非强制标准,再加上新的国家标准至今没有发布实施,造成市场上无法可依、监管缺位的状况。随着近年化肥价格竞争激烈,有些企业在包装袋上标注稳定性肥料,但实际不加抑制剂,以此欺骗消费者。 发力方向:●加大产品普及力度●加快立法整顿市场 ●加速技术有效融合 ●加强上下游的合作 周长益表示,中国率先推广掺混缓控释肥的方法,在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缓控释肥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对缓控释肥的利用和生产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后期发展上,行业要继续大力发展包括缓控释肥在内的新型肥料,并加大这些产品的普及力度。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刘志仁认为,行业要把缓控释肥产品“走出去”纳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去,增强缓控释肥行业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来支持、扶持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企业的发展。 对于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卢宗云建议,一是要加快立法,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法律依据。目前我国农资行业整体来看较为浮躁,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盛行,缺少诚信,监管不到位,造成“优”不能胜、“劣”汰不了,这样的情况只能通过严格的立法才能产生有效的规范效果。 二是要把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纳入农技推广体系,形成社会共识。目前缓控释肥产品的推广还是以生产企业自己为主,仅从销售角度进行产品宣传,在农业应用中产生的影响不够。对于相对成熟的缓控释肥技术和产品,国家可以将其纳入到农技推广体系中,让更多农业种植者参与和使用,促进产业进步。 三是将缓控释肥推广纳入到化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中,利用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来解决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四是加强技术应用和技术融合的研究,力求将缓控释肥产品能做到养分供给和作物需求同步的最佳境界。“这一发展目标很难靠单一技术实现,需要有增效技术之间的结合及增效技术与使用技术的融合。农业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的结合、配合和融合。”卢宗云说。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常务副主任王旭也表示:“受现有的经济、政治、政策运行环境影响,目前缓控释肥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约束力的法规,各个方面尚未成熟,我们应该积极地从各个角度去推进肥料的立法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干净、清洁、有序的市场。” “怎样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是新型肥料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的肥料行业应该和农业紧密结合,只有农民富裕了,农业发展了,我们肥料行业就会持续发展。”王旭如是说。 除此之外,行业上下游合作共赢也是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强调,缓控释肥行业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开展技术、品牌、服务、资本等的深层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虽然说我们整体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不高,但是纵观行业利润率变化不难发现,复合肥行业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加强上下游融合,联合发展、产业协同。抱团取暖将会成为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宏坤说。 |
相关阅读 |
细说农业生产中的三大常量肥 |
发改委数据显示:上半年化肥制造业利润增15.5% |
近期尿素价格整体走势平稳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