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为什么印度不猛建狠建化肥厂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6-7-26 17:14:00
    

  看到对印度的介绍、数字都说印度耕地比中国都广,但是粮食产量比中国少得多。然后,又认为中国之所以解决了粮食问题,是实现了工业化,建了很多化肥厂的缘故。而印度现在还需要进口化肥。

为什么印度不猛建狠建化肥厂

  那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印度政府不猛建、狠建化肥厂呢?

  化肥厂这东西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还不好引进吗?多制造些化肥,让价格低一些,让更多的农民买得起,产更多的粮食,这样不是能明显提高最贫穷的印度人的生活水平吗?也能把营养不良的比率减低一些。很难吗?

  任何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妄图用一种强制手段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这和历史上那位提出“何不食肉糜”的昏君又有什么分别呢?对吧?

  那印度不发展化肥,到底有什么不得已呢?

  要知道工业是大规模人类协作的结果。这些协作必须有各种资源才能产生,包括技术,人力,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资产高度私有化,这就带来了第一个难题:资源整合会非常困难。你要建一个厂,可能要和一大帮地主扯皮,征地成本会高的吓跑任何一个脑筋正常的投资商,有这个闲钱不如来中国。

  第二个难题:由于印度高度私有化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印度几乎没有成体系的市场。大量的零散小业主组成的商业联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强烈抵制任何大规模的商业体系入驻。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以前几乎看不到大一点的超市,整个城市街区都是小门小巷。没有成熟的商业体系支持,销售运输成本也会高得吓死人。印度的市场环境糟糕到什么程度?它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粮食浪费大国。由于储存和运输条件极其恶劣,以及极度不对称的市场信息带来的滞销,印度粮食的腐败损耗率高的惊人,它的牛奶、蔬菜等易耗农产品普遍比国际市场价高出50%。所以,想要解决饥荒,单纯增产粮食没有任何帮助,生产越多,浪费越多,价格更贵,穷人更买不起。

  难题三:印度实行的是种姓制,教育资源是严重向上层少数的种姓阶层倾斜的,下层人民根本没有那么多受教育的资源可用,而且极度贫穷也让下层人民没有办法负担教育费用。少数精英垄断了金融、IT、医疗、教育等行业,他们读完书也不可能去当工人,这就导致印度根本凑不到那么多经过完善的工业体系培养的工人。

  问题四:没有足够的技术。要知道化肥可不是农家肥,随便找个坑美美的拉一坨粑粑就成了肥料。化肥的重要原料氨一般都是采用合成法,要产生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温和高压条件,而如果具备生产这些设备的条件,那基本自己造核潜艇都够格了。像印度这种连自己“百分百国产”的主战坦克上的发动机气缸都生产不了,还得进口的国家,离生产反应炉还差着10万8千里呢。即使进口设备,没有足够熟练的技术工人,也达不到理论产量和质量,那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如果自己生产的成本比直接进口高无数倍,那印度为什么要自己生产呢?

  印度这么饥饿,全球三分之一的营养不良儿童都在印度,它却反而是粮食出口大国,甚至一度占据了世界大米出口25%的市场份额。按道理,如果自己都吃不饱,不应该把粮食留着自己吃吗?为什么要出口?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印度出口的粮食都是精粮,比如大米、小麦之类。这就意味着极度贫困的印度农民是把精粮当做经济作物来种的,目的是卖钱而不是吃。如果只是解决温饱,可以选择产量更高、条件要求更低的高粱和根茎类作物。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印度要解决饥荒,发展化肥毫无意义。因为既然是种来卖钱,那断然不可能购买国产高价化肥的。印度自己的化肥即使生产出来也根本卖不掉。而进口生产所需的原料(比如石油)是需要外汇的。本来美元就是挣的血汗钱,与其自己建厂浪费,不如直接进口外国的便宜货。

  正是因为印度知道自己的经济短板,所以才会选择发展IT业。在这个领域印度能够聚集起足够的精英,而且劳动附加值很高,出口也很有竞争优势。用IT业出口赚来的外汇买便宜工业品改善本国经济环境,阿三哥的选择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无奈。

相关阅读
复合肥需求青黄不接,尿素行情随仍维稳
农大和正大再次合作携手研发新肥料
磷肥整体行情较好,短期内持稳仍在情理之中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