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倍丰集团:一粒大米,万千情怀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6-8-16 15:45:00
    

  “工匠精神”并不是瑞士手表的专利,也不仅是日本企业的代名词,在华夏大地,“工匠精神”如同涓涓细流,从远古流淌至今。

倍丰集团:一粒大米,万千情怀

  在辽阔的大东北,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农资企业,占全省化肥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在新的形势与市场环境下,倍丰集团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升级,寻找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倍丰人坚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才是有长久发展前景和希望的行业,而优质水稻产业化项目正符合这一方向,由此,倍丰集团正式确立了“做农业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

  为农服务:从田间到餐桌

  “龙稻”的诞生缘于倍丰人对农业的热爱,倍丰人将农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将为农服务作为自身的追求,并将一直传承下去。

  2014年黑龙江龙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总经理陈昕蔚认为,“只有做农业综合服务商,才能去体会真正的为农服务。这些年倍丰集团农化与业务人员长期深入农村和农民打交道,其实已经成了真正的农民,经过多年磨练,大都掌握了育秧、插秧、勘损等种植水稻的基本技能。传统的农资企业3-5个技术员就可以负责3-5万亩土地,而我们的一个技术员只能负责500亩,这是因为工作内容不同,要求更高。为了确保“龙稻”大米的品质,必须进行全程管控。从选种、育秧、插秧、田间水肥管理、防控、收割等整个细节都要倍丰人员亲自参与。”龙和公司就是这样抱着为农服务的理想和追求,凭借黑龙江优良的农业资源禀赋,通过良种选育、农企合作、科学种植、恒温加工、冷链储运、高端营销,努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打造国内一流的稻米品牌及产业化企业,形成投入品与产出品的双线经营,进而完善产业链经营,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

  作为农资行业的排头兵,从擅长的农资生产流通到跨界水稻种植销售,一个全然不同的领域,从土地流转到种植方式再到营销模式,一切千头万绪。面对困难而却步不前向来被倍丰人所不齿,多年来倍丰集团全心全意的服务“三农”,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农民中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凭借农民对倍丰全心全意的信任,土地流转过程也进展得顺利有序,2015年水稻种植基地面积达到3.5万亩,计划五年内将基地面积扩展到20万亩。除了流转土地自己种植的方式外,倍丰集团也尝试与农民合作种植,由倍丰集团提供农资供应、农化服务、农机耕作、粮食收储、加工贸易等服务,这样做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全程管控的前提下,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利益最大化,实现倍丰集团从“赚农民钱”到“帮农民赚钱”再到“与农民一起赚钱”经营理念的转变。

  龙和公司副总经理韩旭是倍丰集团的资深技术专家,只要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他总是不顾疲劳、满腔热情、有求必应。去年7月,五常市一个农户家中18亩田里有3亩田禾苗出现不同程度的发黄现象,并且打了2次药后仍不见好转,农户非常着急。刚刚从田间回来的韩旭听了情况后,来不及擦一擦满脸的汗水,立即深入田间进行实地调查,当时已下起了大雨,农户都说等雨停了再进地吧,但韩旭经理坚持要马上到田间了解情况,就怕耽误了水稻的生长。就这样冒雨在田埂上走了五六里路,经诊断为水稻生理性赤枯病,他一边安慰老人不要着急,一边详细告诉他如何用药、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等防治措施。大雨中,韩旭的衣裤已经湿透,皮鞋灌满泥水……

  在重重困难面前,倍丰人对自己事业那颗炽热的心就是前进的动力,他们迈着坚定而有力地步伐,一步步地向着目标前行。

  寒地种稻:八年磨一剑

  2006年集团受日本农协之邀去北海道考察水稻种植技术,一位日本水稻专家曾羡慕地说:北纬45度的中国黑龙江五常一带,这里生态环境独特、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是最适合优质稻米生长的地方,日本的越光大米产区也无法与之相比,那是一块宝地,是真正的稀缺资源。从那时起,倍丰集团厉兵秣马,优质水稻项目开始筹备,到2014年龙和公司成立,足足用了八年时间。

  走得慢是为了走得稳。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倍丰集团做农业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破茧突围,让“龙稻”成为倍丰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之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立足要做高端米品牌,那么首要工作是如何生产出优质的大米。

  建立自有种植基地。经过专家指导且反复实地考察,选择在五常市优质水稻核心产区建立大规模“龙稻”种植基地。区内拥有天然山泉水系灌溉系统,基地远离工业,生态无污染。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更利于稻米的淀粉积淀和营养积累。

  优选稻米品种。优选寒地稻纯正种源——稻花香。稻花香147天成熟,生育期长,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十分有益,且口感绝佳。采用自有育苗基地统一育苗,专供“龙稻”基地,保证秧苗的纯度及提高秧苗品质。

  组建技术种植团队。倍丰集团通过十余年的农化技术服务工作,培养和锻炼出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公司聘请集团农化服务中心资深技术专家韩旭负责种植管理工作;聘请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刘元英同志为首席顾问专家;从农化服务中心抽调一部分骨干员工并向高校招聘一批种植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组建成一支近百人规模的专业种植技术团队。

  厉兵秣马,八年磨一剑。“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韩旭是和农民一起在田间摸爬滚打一辈子的农化专家,刘元英教授是驻扎在试验点与实验室的水稻专家,为了掌握寒地水稻最佳养分技术,两个人带领着一群年轻热血的小伙子,田间地头一蹲就是八年。“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就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年晚秋和早春时节,都要到试验点采集土壤样本,送回实验室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计算第二年所需养分比例,再对肥料进行配比;接下来就是种植过程:育秧、插秧、田间管理、监测、记录,收获后还要对水稻的营养成分进行送检分析。“苦心人,天不负”,在年复一年的实验中,倍丰集团最终掌握了“寒地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并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运用这项技术,同样的品种在同样的地块,可实现增产5%-10%,出米率提高5%-10%,且稻米品质明显改善。该技术实现了寒地水稻高产和养分高效的统一,是寒地水稻栽培技术上的又一重要进展。

  品质“龙稻”:伟大作品需靠坚守

  郭爱雪是龙和公司的一名普通技术员,由郭爱雪负责的试验项目小组在开展春季水稻播种试验项目时,按照计划每20平方米的秧田需要播176500粒种子,每盘需要1765粒稻种,每穴需要精确播5粒稻种。这项工作原本按照农户习惯只需10分钟就能完成,郭爱雪小组为了达到精密、准确的定量播种,全部采用精量播种器进行播种,但依然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为了这20平方米的试验苗床,郭爱雪率领小组成员反复播种十余次,都不能达到标准。最后郭爱雪采用“最笨”的方法——人工数粒播种,在温度高达30度的秧棚内,连续工作10个小时才完成了这项播种任务。当地农户被技术人员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所折服。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守来完成的”。“龙稻”大米是倍丰集团用八年时间倾力打造的匠心之作,他们执着地用更多个八年来守护“荣誉出品”的字样,一心一意埋头苦干,坚持出品优质米品。

  为了做到米品始终如一,龙和公司采取的是全程管控模式。自有种源、自有团队种植、冷链鲜米直供、大型质检中心全程追踪监控,对每一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

  “工匠精神”不是让我们回到冷兵器时代,真的像一个剑师一锤一凿的来铸剑,而是学习剑师铸剑时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新时期的“匠师”固然要有它的时代任务。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纯手工打造的才是精品。如果让水稻种植业回到农耕时代,一切依靠人力,人来选种、播种、捉虫、收获、舂米,那么我们出产的大米固然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然而从种源上我们就无法保证它是否优质、统一,无法保证大米的口感和营养成分。这样粒型大小不一,口感不稳定的大米称不上是精品。龙和公司在大米种植、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仅需要依靠人的力量,更需要凭借专业和科学的精神。专业和科学的精神是为了追求极致而采取的手段,是“工匠精神”新时期的时代内涵。

  “创品牌”也是“工匠精神”新时期的使命。“龙稻”的宗旨是带给顾客“安全、生态、味美”的大米,树立起高端米品牌的形象。公司初涉食品行业,在品牌宣传上投放巨大,目的是提高品牌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龙稻”。但倍丰人坚信品质才是一企业最好的名片,始终保持对品质近乎完美的追求才是企业树立品牌的关键。“龙稻”执着于对品质苛刻的追求,目的是要树立起“黑龙江优质稻米”的品牌,也期望某一天人们提到好米时,首先想到的是“龙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追求多快好省的时代,“龙稻”坚守一颗匠心,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摇,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用切实地行动来演绎新时代“工匠精神”。

相关阅读
夏季用肥高峰,复合肥市场行情及未来走势分析
东南亚钾肥买家采购积极
下游需求也在逐渐释放,复合肥行情将有所升温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