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灾变防控,还是要先摸清灾变特点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7-6-26 10:11:00 |
由于水稻主要病虫种类多、发生期长、暴发流行的频率高,因此造成的为害损失很大,特别是近年来,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也在变化,对其绿色防控技术要求也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为此,我们在推广成果技术的过程中,深入开展了水稻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明确了水稻重大病虫暴发流行特点,强化了病虫监测预警,提出了病虫害的防治适期、防治方法,集成了水稻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无害化治理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原有水稻害虫无害化治理成果技术,使水稻主要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更完备、更实用、更有实效。通过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为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1、水稻主要害虫灾变特点 稻飞虱发生特点 灰飞虱发生特点:一是发生虫量大,二是带毒率高,三是水稻感病品种面积大,四是耐低温、繁殖率高。褐飞虱发生特点主要是迁入早、峰次多、补充迁入量较大、后期虫量高危害重。白背飞虱暴发成灾的新特点:一是迁入期与褐飞虱相近,主害代明显提前,由过去三代改变为现在二代为主,严重年份迁入成虫就造成危害;二是迁入期早,迁入峰多,迁入量大;三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同时集中危害水稻。因此,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混合发生,加重了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损失。 纵卷叶螟灾变特点 迁入早,蛾卵峰次多,危害峰次提前,暴发频率明显上升,四代重发机率增加,抗药性增强。主害代三代的峰日卵量近年来超过百丛500粒,四代纵卷叶螟2003年以来有4年达偏重以上发生,其中有3年大发生。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迁入期提前、迁入量增加,在本地繁殖基数和代数增加;近年直播稻大面积扩种都使纵卷叶螟后期食料条件改善,增加了后期重发频率;害虫抗药性上升致药剂防效下降等。 2、水稻主要害虫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稻飞虱防治策略 褐飞虱坚持“治二压三控四”的策略,即当二代褐飞虱百穴虫量达到110~120头时,就必须采取“治二控三压四”或“治前压后”的策略。白背飞虱防治策略是: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即对二代白背飞虱百穴早量达到180~190头时,必须采取“治二代压三代”的防治策略;当低于防治指标时,发挥天敌的控虫效果,采取“治三代压四代”的防治策略。 2010~2014年江苏南通市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二代用药既可有效控制当代白背飞虱、褐飞虱的发生危害,同时也压低了三代的发生基数,大大减轻了三代稻飞虱的防治压力,进一步证明了褐飞虱、白背飞虱二代防治指标和“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同类稻区得到推广应用。 纵卷叶螟防治策略 纵卷叶螟历年以三代为主害代,但近年来二代、四代的发生程度加重,且总体上暴发频率明显增高,由此提出的防治对策为:主攻三代,兼顾二、四代。二代如果达到防治指标以上,则用药进行狠治,以保苗压基数;四代视稻田类型而定,在虫卵量高时,早熟稻田(如移栽稻)放宽指标,迟熟稻田(如直播稻)则选用长效药剂早治,以减少残留、保穗保产。 3、水稻主要害虫可持续防控技术 稻田无害化治理适用杀虫剂选择与应用 水稻中后期是多种害虫频发、暴发、为害的主要时期,也是稻田集中用药控制害虫、减轻损失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由于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多、盛发期长、发生量大,因而杀虫剂的使用更为频繁,用量更多。稻田滥用杀虫剂后,虽然对控制水稻害虫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农药严重污染了稻谷及生态环境,还加速了害虫的抗药性发展。 因此,要确保水稻害虫得到有效控制,延缓害虫的抗药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亟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稻害虫可持续无害化治理技术。在多年试验及对杀虫剂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我们筛选了一批适合本地稻田使用的中低毒杀虫剂;同时,在害虫可持续治理中,选用杀虫剂进行合理混用和混配以充分发掘杀虫剂潜力,提高防治成效,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实施效果 2012~2014年水稻害虫发生与用药方法如下:移栽前用吡蚜酮或异丙威防治灰飞虱;移栽后灰飞虱虫量很低,故于活棵后只用阿维·二嗪磷防治大螟、二化螟;7月中旬用吡蚜酮(也可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下旬用甲维·毒死蜱兼治纵卷叶螟和3种飞虱;8月上旬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甲维·茚虫威防治纵卷叶螟,中旬末再用甲氧虫酰肼、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加噻嗪酮等兼治二化螟、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旬用烯啶虫胺主治褐飞虱,兼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9月份因有褐飞虱秋季迁入峰因而于9月中旬用甲维·茚虫威+吡蚜酮防治飞虱和纵卷叶螟。 整个大田期用药6次左右,以低毒农药为主,有机磷只使用1~2次,基本上做到各种杀虫剂交替使用,并且充分发挥吡蚜酮、烯啶虫胺、噻嗪酮药效持久的特点,虽然于9月中旬后不再用药,但仍很好地控制住了褐飞虱的为害。据抽样调查,示范区大田治虫用药5~6次,比常规用药田平均减少2~3次,亩防治成本减少20~30元;水稻亩产量(根据实产折算)663公斤,与常规用药区产量599公斤增产9.62%。 全面实行精准用药,实施了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据统计,全区15个水稻种植镇,每个镇都建立了科学合理、安全用药示范区20~30个,示范面积2.373万公顷,共实施10.33万公顷,其中以水稻示范区为主。主要措施有:一是因地制宜,推广非化防技术。大力推广应用非化防技术,如在农业防治上推广选用抗病(虫)优质水稻品种,合理轮作,平衡配方施肥等栽培技术。二是积极试验示范、推广高效低毒新药剂和生物药剂。 据统计,通州区推广生物农药应用面积达4.22万公顷,高效低毒农药应用面积达78.33万公顷。三是开展水稻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先后开展了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氯噻啉、毒死蜱等药剂,二化螟、大螟、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虫酰肼、茚虫威、甲维盐、三唑磷、丙溴磷、阿维菌素等药剂的田间抗性试验,实施水稻害虫抗药性监测和治理,在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初步实现了“一控害、二减少、三提高”的效果。 一控害——控制了水稻主要病虫发生危害。在近几年水稻害虫特大发生年份,仍取得了水稻亩产650公斤高产,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二减少——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和防治成本。据15个水稻种植镇实施区用药情况调查:以杀虫剂使用情况为例,减量用药区用药5~6次,标准用药区6次,自行用药区8~9次,每亩可减少用药3~4次,降低农药用量250~300g;减量用药区药本费42.5元,标准用药区50.0元,自行用药区66.5元,节约药本为24元;减量用药区用工费90元(每次15元/亩),标准用药区为97.5元,自行用药区为142.5元。减量用药区的成本最低,用工最少,在害虫防治上用药成本合计132.5元/亩,比农户自行用药区成本降低36.6%,仅农药费用即比自行用药区降低36.1%。 三提高——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和稻米质量及生态环境的安全。据2012年实施区调查,减量用药区亩产680.5kg,略低于标准用药区700.4kg,比自行用药区的产量620.8kg增产59.7kg/亩,增产率达9.62%。南通市通州区2012~2014年三年此技术共实施6.5万公顷,累计增产稻谷6298.4万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14亿元。 |
相关阅读 |
注意!时下做好这几点,可降低棚室蔬果病害的发生! |
陕西农药安全培训启动 |
农药行业升级环保至关重要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