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粉虱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7-8-31 17:44:00 |
柑橘粉虱在南方柑橘产区近几年有蔓延扩展之势,尤其是在蜜橘产地发生危害更重。严重时引起柑橘枯梢落叶,果实生长缓慢以致脱落,并诱发煤烟病,大大降低蜜橘品质。据湖南省沅江市柑橘产区调查,柑橘粉虱危害株率在85%以上,危害叶率95%左右,平均单叶有虫75~97头,且其排泄物诱发柑橘煤烟病叶率在85%以上,已成为柑橘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虫害。 1、发生规律 柑橘粉虱又称橘黄粉虱、橘绿粉虱、通草粉虱。因其成虫体和翅上均被白色蜡粉,肉眼看为白色,故果农称其为白粉虱,柑橘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害虫,成虫体长1~1.2毫米,黄色,翅半透明,若虫体小扁平,质软薄而透明,背面无刺毛。 柑橘粉虱1年发生4代,常以幼虫聚集在叶背面危害,造成叶片褪绿变黄,并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该虫4月中旬羽化出的成虫开始产卵,一片叶上产卵100粒以上,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第2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4代在10月上旬至第2年的4月上旬。7—8月发生最多,卵期8~24天;幼虫有3龄。在柑橘园里可见各种虫态,世代重叠严重。成虫有翅能飞行,成虫迁移产卵是橘园树木间传播扩散的主要方式。柑橘粉虱寄主多、食性杂,喜荫蔽环境,通风透光不良的橘园受害较严重。幼虫和蛹有蜡质保护,对药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2、危害特点 柑橘粉虱在橘园世代重叠,从4月上旬至11月下旬均可看到它的成虫、幼虫、蛹和卵。同一果园树与树之间由成虫迁飞传播,果园和果园之间主要由风(特别是台风)传播。各代成虫盛发期以7—8月最多。柑橘粉虱以幼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从而造成树体营养生长停滞、落叶、新梢抽发少,抑制植物及果实发育。并且在出现粉虱危害后,可诱发煤烟病,特别是8—9月份,叶片布满霉层,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产量影响很大。 3、重发原因分析 一是橘园管理较差。目前橘园种植密度偏大,成园后树体荫蔽,有利其发生。据调查,树体密度偏大,尤其在树冠大、枝梢多的橘园,柑橘粉虱虫量上升快,危害明显重于密度适中、管理及时的橘园。在一些地方冬季清园做得不及时、不彻底,给粉虱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带来翌年粉虱的成灾。二是生态因子。橘园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性的杀虫药剂,结果造成对天敌昆虫的杀伤力增大,导致天敌数量锐减,使粉虱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效应,使一些地方橘园粉虱的危害1年重于1年,造成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三是防治技术不到位。柑橘粉虱是一种隐蔽性害虫,橘农对它的发生规律知之甚少,一旦出现危害症状开始防治时,往往失去了防治适期,大多是“马后炮”,效果不理想。该虫具有迁飞性,最好应在统一的防治适期内,开展统防统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一旦贻误了最佳防治期,极易引起危害,防治效果不佳。 4、防治措施 (1)抓好农业防治。通过农业措施的实施,改善橘园生态环境,创造天敌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达到控制粉虱危害的目的。如早春在寒冷结束后,及时修剪被害严重的枝条及衰弱枝、荫蔽枝,减少虫源,使树冠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特别是栽植密度过大的橘园,枝叶郁闭,行间阴湿,应每行隔株移去1株,并对橘树进行修剪,以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在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正值夏梢大量抽发期,全园应及时抹除夏梢,清除成虫产卵场所,可有效减轻以后各代的危害,此时抹梢还可兼治柑橘潜叶蛾。橘园种植绿肥,保留果园良性杂草,能够增加果园的田间小环境的湿度。有利于柑橘粉虱的主要自然天敌——粉虱座壳孢的生存和繁殖,提高其对粉虱的寄生率。 (2)生物防治。在4—5月份采集已有座壳孢寄生的柑橘枝叶,悬挂到有粉虱危害的果园中,提高大面积果园的寄生率,压低发生基数。 (3)合理用药。在柑橘粉虱严重发生的情况下,化学防治仍是目前主要防治手段,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测报,抓住防治适期用药。柑橘粉虱最佳用药期为幼虫高峰期,每代成虫孵化20%日期+产卵前期+当代卵期,即为当代第1次用药时间。在大发生情况下,7~10天再防治1次,防治适期确定以后,最好的办法是做好统一用药防治工作,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把粉虱防治纳入统防统治范围,收效更好。二是选对农药品种。抓住5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大量发生期及时喷药防治,发生严重的橘园,在8月中旬第3代幼虫盛发期再防治1、2次。可选用松碱合剂15~20倍液、40%速扑杀乳油800~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10%吡虫啉粉剂25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注意不同类型杀虫剂要交替使用。以上药剂与机油乳剂(300倍液)混用,可以提高防效和兼治煤烟病。对发病严重的橘园要统一时间,统一药剂,全面喷药,邻近橘园必须加强检查,挑治虫株。在消灭害虫的基础上,也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防治煤烟病1~2次。 |
相关阅读 |
盆栽花卉烂根的原因及救治方法 |
黄曲霉病常用的预防措施 |
苎麻褐斑病的有效识别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