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四件糟心事见证农资人的辛酸和不易!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7-12-14 9:49:00
    

    2017年的农资市场注定成为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洗牌大幕真正拉开;这一年,农药新政出台,震动整个行业;这一年环保压力逼迫,让企业困境丛生。总之,这一年,压力大,焦虑,生意不好做,不堪回首……年底了,回忆农资人走过的一年,真是一言难尽,年头到年尾,一直有那么一些糟心事刺激着大家的神经。

四件糟心事见证农资人的辛酸和不易!

    账赊出去收不回

    还有半个月2017年就过完了,这个时候,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欠了一年的账,是不是该结清了!然而现实是,欠的账很可能一拖再拖,甚至收不回来。

    有个朋友说,他们全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开的农资店上了,辛辛苦苦干一年,赚不赚钱钱暂且不说,货赊出去了,咋收钱真让人头疼。

    我们卖农资的都有这个感受,现在用户胃口越来越大,赊销无休无止,每年要账都能要到年三十,甚至年不过,都在外飘着等对方结钱!

    总之,“站着借钱,跪着要债”是对赊销最无奈的写照!赊销之痛简直不敢提,一提都是泪!

    本来嘛,按时还钱是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往后还能顺利合作。但就是有一部分人,久催不还,耍赖不讲诚信。试想,这种行为,谁还敢跟你合作?谁还敢跟你玩?

    总之,做农资谁都不容易,谁不是一家老小都要养活,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年底了,把“款已汇,请查收”成为最暖心的语言吧,今年账清完,明年才好合作。

    农产品价格上不去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之所以写出来,是因为年年发生,年年都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案去解决。

    今年,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从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到蔬菜、水果等均出现“低价卖难”现象,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总是竹篮打水,谁心里好受?

    反观国外,日本的大米最便宜的也要在十几元钱(折合成人民币)一斤,贵点六七十都有,一串葡萄(大概一斤)的价格在3000日元(折合人民币180元)。在台湾,一斤的葡萄市场价在30元左右,但在国内葡萄主产区,一斤葡萄的价格大多在2.6元左右徘徊。其实,从口感上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价格却大相径庭。有老师说,现在的农产品之所以价格上不去,是大多躲在深闺,如果进行一下包装,把农产品做成商品,贴上品牌,价格自然会上去。

    这个不无道理,美国、以色列、荷兰、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人们对品牌效益非常看重,企业也会卖力地宣传,这一点值得国内企业学习。

    尽管走农产品品牌化,提升种植收益迫在眉睫,但也不是一蹴而就,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产品是个“好货”,因为卖一年烂货,擦三年屁股,做不完的售后!卖一年好货,三年不愁业务,品质口口相传,还容易形成品牌。

    农资“涨”声下不来

    前几天,天然气从一吨4000元涨到8000元,且企业开工率不足,这样的消息再次证明,农资“涨价”仍在持续。

    回顾2017年一整年,在政府誓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伟大行动中,环保与涨价一直都是热点。对企业和经销商来讲,年底这几个月都陷入“该不该冬储,明年价格会不会回落?”问题当中,犹豫不决。

    应该说,最糟心的是涨价来了,最开心的也是涨价来了。

    有人说这次涨价,行业终于迎来了春天,农药百强企业中前几名大咖哪一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业绩嗖嗖上涨。就连忍了好久的制剂企业也终于不再忍了,开始上调价格,并用“接单不报价”稳住渠道,静观后期价格变化,灵活变动。

    再说经销商,本钱越来越大,利润越来越小,进货价格涨了,竞争仍在,夹缝中生存的他们日子不好过。

    如今,涨价已经成为事实,但令人担心的是,此次涨价并不是来自需求端的驱动,而是来自上层政策导向,一旦环保放松,产能释放,价格很有可能大幅下跌,到那个时候,企业日子将会如何?

    再者,涨价以来,有些企业借机炒作,催着自己客户订货,弄得人心惶惶,其实,企业与经销商本是利益相共,如果借涨价施压,只是短期行为,失去信任的企业未来再建渠道就更难了。

    转型转得很焦虑

    “印象系列”导演王潮歌曾说,身处这样的时代,觉得脚跟心、钱跟情感、生意跟生活,以及企业的价值观跟盈利数据之间的距离都变得越来越远。

    这样的感觉让王潮歌很焦虑,其实,焦虑的又何止是她一个人。

    2017年,很多企业先后都“死掉”,或是死于商业模式,或是死于资金链断裂。没有死的企业,在寻找好的模式和资金支持上边苦苦挣扎,陷入焦虑和迷茫。

    从上个月全国植保会和前几天黑龙江植保会,我们就可以看出,人多得超乎想象,会议和论坛也是爆棚,这个可以理解,大家都处于过渡期,受现实的不知所措和未来的不确定的困扰,如果再不主动点,只有等死。

    实际上,转型是需要智慧和时机的。刘春雄老师说,转型的最佳时机,其实是企业高峰的时候,但高峰期大家普遍认为没有转型的必要。企业一旦进入衰败期,转型势必非常艰难。 这一点,海利尔就做得非常好,上市一年的海利尔,正是企业的高峰期,这个时候他们选择了全员技术服务转型战略,公司国内制剂负责人舒兆斌表示,农资行业不老老实实下到田间地头学技术,干服务,就只有死路一条,企业也会被时代淘汰出局。

    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转型,记者曾针对这个问题向绿业元的范国防老师请教,范老师告诉我,我不懂怎么转型,我只知道要用爱和真心关注企业,关爱员工,让他们全身心工作,干好自己的,哪有什么转型?

    记者想说,转型要看实际情况,大环境和企业自身都要去考虑,到底需不需要转型,朝那个方向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去刻意去找所谓的方法、模式,跟风转型,那还不如把精力投入到企业经营上,像绿业元一样,打造企业文化,建立自己企业的审美和价值观,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服务总是不到位

    举个例子,绿业元的服务想必大家都比较认同的,他们的服务——严抓执行,上班的地方就是田间地头,完全可以用极致来形容。

    据了解,绿业元一个人一年100场会议叫过坎,在推进过程中把不能过坎的人淘汰。持续频繁的示范,观摩,农民会叫扎根,2017年基层会议10万场次,相当于2017年人均200场次。10月底6000人大会,以及后来的千人大会更是让大家开了眼,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绿业元。我们采访绿业元的客户,他们表示,没有哪一家企业的业务员能像绿业元的业务员一样,能把产品吃得这么透!

    在国内,少有企业把一个产品做到这么高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芸苔素内酯这样的产品,绿业元一两年便实现了单品过2个亿的奇迹,今年更是销量8个亿,这都得益于公司把服务做到位,做到客户心里去的原因。

    河北碧康的张伟,一年来,单枪匹马把一个全新的水溶肥做到3000桶,一场又一场的示范和服务讲解逐渐受到农户的认可和信赖,这也是服务的力量。

    服务不是你每天风吹日晒,下到田间地头了,就一定能服务到客户心里了,所有的服务都是基于客户需求为前提 ,做不到这些,很多功夫都会白费。

    未来,产品泛滥之后,极致服务将是大家推崇的,竞争也将是服务的竞争。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做农资,你可能觉得哪一年甚至每一天都不好过,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做好坚持下去的准备。就像有人说的,任何事情,全凭坚持,坚持了就能成神话,放弃了就是笑话。

    2017年马上就要过去,过去一年,你可能遭受了太多的委屈和辛酸,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相关阅读
“三品一标”是什么,如何申报
广东惠州供销社2015将建20家农资加盟店
不种玉米了种什么?玉米机咋卖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