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葵褐斑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7-12-19 17:12:00 |
油葵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油葵多种病害不同程度地加重,从而严重影响油葵的品质和产量。油葵褐斑病是其中之一,该病重发病年份能够使产量损失达到20-40%,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那么,农户们该如何应对油葵褐斑病呢?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褐斑病发病症状 褐斑病又称斑枯病,危害主要在叶片,也会危害叶柄。在油葵苗期、成株期均有发病的可能,子叶和幼苗染病,叶片上生出近褐色圆形病斑且外围有黄色晕圈,病斑背面灰白色。成株发病初期叶背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展为0.5-3.0厘米褐色大斑,边缘不整齐。病斑呈现多边形,褐色,也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生出小黑点。病斑容易脱落和穿孔,病重的病斑融合后整个叶片枯死,对开花有影响。茎和叶柄染病,病斑同叶片染病一样同为褐色,病斑呈狭长条状。褐斑病的症状表现变化很大,往往因品种类型,当地环境和管理水平,气象条件及病原菌的株系等不同而不同。 2、褐斑病病原及发病规律 油葵褐斑病病原为向日葵壳针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源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温湿度条件适宜,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逸出,借风雨传播,大多从叶片的气孔侵入,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扩大危害。褐斑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初期只要有几张叶片或几株受害,待到条件适合时,褐斑病就会很快蔓延,病害就会大片发生。潮湿是越冬病菌产生孢子的必要条件,多雨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影响病害潜育期的是温度,在高温度下,潜育期短,病害扩展也比较迅速。潜育期长短随气温的升高而缩短。发病一般6月中下旬,以高温高湿的多雨炎热夏季病害最重,7-8月为发病盛期,8月发病较普遍。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发病时间也有差异。 21-32℃为发病适温,气温升至约30℃,空气湿度高,且夜间温度高于20℃时,病害严重。潮湿低洼,排水不良,空气流通使得田间郁闭,气温升高,氮肥偏多,组织柔嫩,灌水不当等因素都会使病害流行。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 3、褐斑病防治技术 油葵褐斑病的防治,需要提高抗病能力,对土肥水加强管理,多施有机肥、磷肥、钾肥增强生长势抵御病源,同时还要合理密植,提高植株通风和透光性,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湿度;还应分期分批地清除病叶,减少病菌来源。 3.1 油葵收获后应及时对田间落叶进行清除,并集中烧毁或翻耕深埋,避免菌源的残留。 3.2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中耕,多施有机肥、增施磷肥、钾肥,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并注意排水防止串灌,特别避免傍晚灌水的发生。 3.3 对褐斑病的防治要狠抓一个字“早”,做好前期的预防和后期的治疗。 (1)药剂拌种:按种子量的0.2%-0.4%的药剂量拌种可用45%代森锰锌100克拌50kg种子,或用甲基立枯灵、五氯硝基苯等药剂拌种。 (2)喷药保护:根据测报和常年发病情况,从发病始期前15天开始喷药保护。首次用药时期在7月上中旬,如果雨量较多,首次喷药时间应相应提前,如果雨晚而少,则可适当推迟。不同地区的首次用药时间可能会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第一次喷药后,每隔15天左右喷药一次,共喷2-3次。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50%多菌灵500-800倍液,为增加药液展着性,可在药剂中加入有机硅助剂。 (3)喷药防治: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喷洒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一般在发病初期喷雾浓度可略低些,发病中后期要提高浓度。 (4)灌根:严重发病地块或发病中心,选择上述药剂高浓度,大剂量灌根,可有效控制病害扩张。 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必须要达到足够的药液量,灌根还要多些,否则难以保证防效。施药间隔时间,发病初期间隔时间可长些,视病情而定中后期间隔短7-10天左右,发病期,可使用优秀的内吸治疗杀菌剂如1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悬浮剂1000-2000倍液等与保护性杀菌剂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交替使用。 |
相关阅读 |
棉花褐带卷蛾为害症状有哪些?农户们该如何防治? |
旱季玉米该怎么种 |
棚春西葫芦种植技术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