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蛴螬的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8-1-10 15:13:00 |
大豆蛴螬是大豆生长期间出现的亿中虫害,常常造成枯死苗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做好该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农户们来说非常重要。下面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豆蛴螬的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形态特征 1.1 成虫体长16~21毫米,宽8~11毫米,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触角10节,鳃片部3节,黄褐色或赤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弧扩,最宽处在中间。鞘翅长椭圆形,于1/2后最宽,每侧具4条明显纵肋。前足胫节具3外齿,爪双爪式,爪腹面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齿。雄虫前臀节腹板中间具明显的三角形凹坑:雌虫前臀节腹板中间无三角坑,具1横向枣红色棱形隆起骨片。 1.2 卵长2.5~2.7毫米,宽1.5~2.2毫米,发育前期为长椭圆形,白色稍带绿色光泽:发育后期圆形,洁白色。 1.3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5~45毫米,头宽4.9~5.3毫米,头部前顶毛每侧3根呈l纵列,其中2根紧挨于冠缝旁。肛门孔3裂缝状。肛腹片后部覆毛区中间无刺毛列只有钩毛群。 1.4 蛹为寓蛹,蛹体长21~24毫米,宽11~12毫米,腹部具2对发音器,位于腹部 4,5节和5,6节背部中央节间处。尾节狭三角形,向上翘起,端部具1对呈钝角状向后岔开的尾角。雄蛹尾节腹面基部中间具瘤突状外生殖器;雌蛹尾节腹面基部中间有1生殖孔,其两侧各具1方形骨片。 2、生活史 东北大黑鳃金龟大多是两年完成1代,以幼虫、成虫隔年交替越冬。9月上中旬为终见期。成虫出土历时21~131天,平均63天,成虫取食大豆、粮食作物、果树和林木叶片,5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末期可到8月中下旬。卵期15~22天,平均19天。6月中旬开始孵化,盛期在7月中旬前后。1龄幼虫期19~54天,平均25.8天,2龄 19~49天,平均26.4天,8月上中旬幼虫开始进入3龄,10月中下旬开始进入土中,一般在55~145厘米深土层中越冬,越冬幼虫翌年5月上旬开始危害作物幼苗地下部分,危害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3龄幼虫期平均307天,6月下旬开始化蛹,峰期8月中旬前后,末期在9月下旬,蛹期平均X天,8月上旬开始羽化,峰期8月下旬至9月初,末期为10月上中旬。羽化的成虫当年不出土,一直在蛹土室内匿伏越冬,直至翌年4月下旬才开始出土活动,如此反复。 3、发生规律 大黑鳃金龟在东北、华北等地均是两年完成1代,成、幼虫为交替盛发。在隔年春,由于上一年幼虫越冬量大,春季幼虫危害幼苗地下部分重:在本年春,则上年成虫越冬量大,春季幼虫危害较轻,而成虫为害幼苗地上部却较重。 大黑鳃金龟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不强,不宜采用黑光幻灯预测。成虫取食对食物有选择,喜食大豆叶、羊蹄草及榆树叶等。成虫可多次交尾,分批产卵,交尾后10~25天开始产卵,每雌产卵量为32~188粒,平均102粒。 4、预测方法 4.1 防治调查 秋收后尚未秋翻前或早春,选择有代表性的耕地与非耕地,对角线或棋盘式取点,每点为1平方米,挖土深度30~50厘米。防治指标如下: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虫l头为轻发生,可不防治或采取挑点防治: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虫1~3头为中发生,应进行挑点或全面防治;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虫3-5头为重发生,应全面防治;平均每平方米有幼虫5头以上的地块为特重发生,应采取紧急防治措施。 4.2 田间为害情况调查 (1)幼虫危害情况调查掌握幼虫在田间为害始期,以便及时指导当地防治。一般在齐苗后调查3次,每次调查10~20个点,每点0.5平方米(或一定株数),计算被害株率。 (2)成虫发生期预测在辽宁应从5月开始,吉林应从5月中旬开始,黑龙江应从5月下旬开始调查。根据成虫出土时间,于始见前进行田间调查,记录成虫数量,并用期距法推算防治佳期:成虫出土后的10~15天是最好的防治期;成虫出土后的8~10天,是越冬场所防治的最佳适期。 5、防治措施 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精耕细作、深翻多耙,通过深翻,把越冬的成、幼虫翻至地表,使其冻死、晒死或被天敌捕食,同时也可受机械损伤而死亡:在有灌溉条刊:的地方进行适期灌水对杀死幼龄蛴螬特别有效;有机肥要充分腐熟,不施未经腐熟的肥料。在成虫盛发期,用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幼虫:幼虫危害的特点是5~6月份,在表土约10厘米处食害作物幼苗根部。因此,必须在作物播种前进行施药才能达到防虫的目的。可用50%辛硫磷毒土,即用50%辛硫磷硫油1千克,对水1千克,混入过筛干土120~150千克配成毒土,每667米2用12.5~15千克毒土施在播种沟里。也可在大豆出苗或定苗后幼虫发生量大的地块,用药液灌根。有条件也可用生物方法防治,如利用白僵菌、昆虫病原细虫,也可用黑光幻灯诱杀成虫。 |
相关阅读 |
水稻灌浆期最新管理方法 |
核桃康氏粉蚧怎么防治?农户们该用什么药? |
柠檬树修枝技术及其注意事项分析总结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