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化肥企业剃头挑子一头热,提升耕地质量究竟难在哪儿?
来源:中国农资    2018-3-7 8:52:00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种地更要养地。近年来,重视土壤健康、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农资行业的共识,国内主流生产企业纷纷将土壤调理剂和带有调土功能的肥料作为发展的重点,但在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实际推广和应用中,却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况。生产企业在力推技术和产品,种植大户却不买账,许多经销商感到推广难度太大。究竟难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农资》记者对业内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了独家采访,以期为行业寻找答案。

化肥企业剃头挑子一头热,提升耕地质量究竟难在哪儿?

    种植大户顾虑:为他人做嫁衣

    在调研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土壤修复的一大难点在于培养农民的调土、养土意识,而土地流转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则加剧了土壤修复矛盾。土流网创始人兼CEO伍勇表示,土地租金波动、合同毁约、承租人经营不善、自然灾害打击等综合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土地经营权的频繁更替。在涉及农用土地的投资项目中,由于国内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分级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潜在风险,往往会给承包人带来较大的顾虑,导致其在生产经营中不愿对土壤的养护进行投入。

    对此,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学文也表示,土壤改良需要投入的成本大、周期长,不能立竿见影。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原本就不高,使用土壤调理剂养土,短期内并不能减少农民在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投入,这就相当于增加了种地的成本,农民自然不愿买单;对于流转了土地的种植大户来说,由于经营权存在频繁更替的风险,投入精力、财力养地,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因此也不重视调理土壤;村集体流转土地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包出去的地就像“泼出去的水”,不愿承担调理土壤的成本。

    小农户“讳疾忌医”:缺乏积极性

    土壤问题的治理与修复并非一个独立的体系,其与大气、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生产的科学性有很强的关联性。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难可逆性,因此,土壤修复的难点首先在于发现和治理周期长、技术复杂且难度大以及成本的高昂。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慎强举例说,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其对土壤的污染基本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这类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农民缺乏养地积极性。

    西南某大型肥料企业负责人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种植者尤其小农户更看重种地,看重增产增收,对于土壤问题常常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只有病入膏肓了,作物减产绝收时才知道着急,这时再去调理土壤,一来对挽回损失于事无补,二来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因此,帮助农民扭转错误观念,引导他们重视调土、养土是一件需要持续坚持的事业,并且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来推动。

    该负责人同时还表示,土壤污染治理专业性很强,部分企业夸大特种肥料的调土功效,在增加农民成本的同时,也对土壤治理和修复市场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他认为,缺乏成体系的土壤保护专门性立法,监测监管水平低,防治资金与措施不到位等也是当前解决土壤问题所面临的重大瓶颈。

    把脉一:

    多管齐下,农业生产连贯性是关键

    对于上述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认为,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经营权出现适当更替是正常现象。由于经常更换经营主体,确实存在一些经营主体投入养土、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需要加强引导。具体来说,他建议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改善:一是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让其种地真正能够有利可图,促进其延长经营期限;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对农田的养护给予支持;三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对养土较好的种植户给予奖励。

    针对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容易遭受侵害的问题,东北某合作社中心主任呼吁政府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和科学合理的土地等级评估定价机制,通过自愿、高效、公平地进行土地流转协商和交易,提升农民在流转中的谈判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及时解决土地流转中发生的各类纠纷,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坚决制止任何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违法行为。同时,还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进行就业指导、培训等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并给予诸如小额贷款、税收优惠等,鼓励流转土地农民自主创业,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样一来,既有利于形成持久稳定的经营权流转关系,保持农业生产的连贯性,也解除了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时的顾虑,对土壤养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土地流转的稳步推进,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兴起,为土地经营权频繁更替与调土养土矛盾提供了另一种和解的可能。该中心主任表示,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的施肥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还能根据生产效益享受到相应的分红,从而主动转变生产观念。例如在施肥过程中,由于合作社有着一套科学完整的流程与规范,并且土地承租关系更加稳定,农民会更加注重肥效的提升,在肥料的搭配上也更加注重施肥与养土的结合。

    把脉二:

    久久为功,多方引导持续发力

    龙文军认为,农地土壤退化和污染都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应该找到原因,寻根溯源,是谁的责任,谁就得承担相应的成本。其次,应针对农民不恰当的施肥习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测土配方施肥企业,带领农民自觉地进行科学施肥,实现减肥增效、增产增收的目标。

    关于土壤问题的主要类型及成因,王慎强表示,农业意义上的土壤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耕地质量的退化,其二是土壤的污染。土壤问题的成因复杂,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隐性灾害频发,西南和中南矿产区土壤金属背景值偏高等都属于自然因素。而工业“三废”的排放,城市垃圾的堆积、填埋,农业灌溉,农药、化肥滥用等因素则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人为因素。

    针对我国耕地土壤污染的特点和复杂成因,龙文军建议,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推进土壤问题的防治工作:一是充分研究不同地区土壤问题的成因与机理,对土地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二是根据土壤来源与成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实行源头控制,因地制宜地选择修复路径;三是要加大加快调查精度,对已产生污染的土壤,要精确圈定污染的确切范围,使得污染修复工作有的放矢;四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方针,用环保成本压力引导农民和企业养成保护土壤的习惯。

    马学文认为,农业用地的修复与治理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市场主流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大多为粉剂,虽然有助于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土壤修复,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却并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推广。因此,他建议对相关土壤修复和调理产品进行形态上的改进,如生产小颗粒状的土壤调理剂,会从使用的便利性上提升土壤调理产品的推广优势。

    把脉三:

    合力治理是化解养地难的唯一出路

    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修复和治理污染土壤,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的战略目标,因此要让大众意识到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当中。记者认为,治理土壤污染,第一需彻底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加强对污染进行源头控制;第二,应逐步健全和完善土壤保护与修复方面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出台和细化相关的标准体系,包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标准和各种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与治理指标;第三,应以预防为主,实施分类防治,开展土壤修复;第四,应加强基础性研究,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体系,对土壤污染防治进行专项攻关;第五,必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探索土壤污染修复市场化发展之路。合力治理是化解土壤危机的唯一出路。

相关阅读
肥料转入淡季,尿素行业新机遇分析
尿素市场不涨反降,后期走势仍需保持一定的谨慎
尿素涨价剧终,一铵情况如何?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