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小麦死穗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
来源:网络    2018-4-3 17:07:00
    

    近年来,发现部分麦田在后期经常出现死穗现象,造成小麦品质和产量降低,严重地块减产达50%以上。多年观察发现,小麦死穗主要是由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根腐病、地下害虫、机械损伤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针对小麦死穗不同原因,对症下药,及时防治,是夺取小麦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

小麦死穗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

    1、小麦死穗原因及症状

    (1)纹枯病。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褐色病斑。当病菌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肥水供应不足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在田间多是单株发生。

    (2)全蚀病。主要症状是黑脚白穗。发病初期初生根和次生根变褐变黑,植株矮小、稀疏,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扬花后麦芒变白,整个麦穗也逐渐变成白穗,根部腐烂,形成黑脚。在新病区或轻病区,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以后逐年扩大。

    (3)根腐病。主要症状是根系腐烂,麦穗白枯。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初染危害小麦根部和幼苗,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扬花后小麦受害最重,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后腐烂,叶片染病时出现褐色斑,后黄枯而死。穗部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病株表现“假旱象”,出现枯白穗,成片干枯死亡。

    (4)赤霉病。前期发病表现为苗腐、茎腐,后期发病表现为穗腐,穗腐初发生时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后,在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后,使上部小穗枯死,形成半个白穗,籽粒干秕。

    (5)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咬坏小麦根茎引起死株。近年来,由于农户多年没有进行过药剂土壤处理,致使麦田地下害虫数量逐渐上升,尤其是金针虫发生危害有所加重,往往造成死苗、缺苗断垄。

    (6)机械损伤。中耕、追肥、叶面施药、灌溉等农事操作不小心,都会造成小麦茎秆折断,传输组织破坏,引起小麦死苗或死穗;大风雨、冰雹等自然因素也会引起小麦机械损伤,造成小麦死穗。

小麦死穗发生原因、症状及防治措施

    2、防治措施

    (1)纹枯病危害引起的死株死穗。一是播种时采用药剂拌种,小麦种子用2.5%适乐时150mL/hm2拌种,防治纹枯病持效期在100d以上,可推迟纹枯病发病时间,减轻后期发病程度;二是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喷施12.5%禾果利300~450g/hm2或20%三唑酮750~1 050mL/hm2,可有效控制纹枯病发病程度,减少侵茎率和后期死亡数量。以上2种防治措施配合运用,可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全蚀病危害引起的死穗。一是采取单打单收,防止病菌扩散;二是处理麦秸麦茬,减少田间菌量;三是不用带有小麦全蚀病的种子;四是在播种时用2.5%适乐时拌种,用量为150mL/hm2;五是在小麦返青拔节期用20%三唑酮750~1 050mL/hm2或力克菌600g/hm2,对水900kg,对准茎基部病变部位喷洒或灌根防治,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根腐病造成的死穗。一是进行轮作倒茬;二是采取土壤处理,可用50%多菌灵粉剂15kg/hm2拌沙土150~300kg,耕地前撒施;三是药剂拌种,可用2.5%适乐时100~200mL,对水500mL,拌麦种50kg;四是药剂防治,可选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50g/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kg/hm2喷雾防治,每隔7d喷1次,连喷2次。

    (4)赤霉病引起的死穗。要提前施药预防,小麦抽穗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如天气预报有连续阴雨,要提前施药预防,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12.5%禾果利750g/hm2,对水450kg,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喷药后遇雨,则应在雨后施药补喷,以确保防治效果。

    (5)地下害虫危害引起的死穗。可采用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方法防治。对于地下害虫危害稍重的地块,可选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0kg/hm2或3%辛硫磷颗粒剂60kg/hm2拌细干土300~450kg,犁地前均匀撒施;对地下害虫不十分严重的地块,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按药10mL、水1kg、麦种10kg的比例药剂拌种。对于个别金针虫严重发生地块春季出现死苗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kg/hm2对水3 000 kg,顺垄逐株浇灌,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6)机械损伤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死株。进行中耕、追肥、浇水、施药等农事操作时,应尽量避免人为机械损伤,同时做到合理密植,科学管理,防止倒伏。

相关阅读
蕹菜混杂退化是什么原因,防止措施有哪些?
难防治、易产生抗性、让农民很头疼,白粉病到底该怎么治
黄精高产优质有妙招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