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共享绿色安全食品 |
来源: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 2018-5-5 10:28:00 |
要确保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要从农产品的生产者抓起,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训和指导农民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合理用药防治病虫害,生产出高产优质、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供城乡居民放心食用。自2008年7月1日起,通州区就已经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同时发布了替代高毒农药产品及其应用技术、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生产,此举顺乎民心,令人振奋。 一、如何理解作物使用农药和农产品农药残留 农作物使用农药是确保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作物能否健康生长,作为食物链条,它又是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畜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毒豇豆、毒生姜、毒韭菜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伤人害人的案例的一再曝光,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这些一再告诉我们:滥用农药不仅危害当代,而且祸及后世。农药应该少用,但不能不用。粮食作物如此,蔬菜更是这样。病虫草的为害可使蔬菜品质低劣,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从而引起蔬菜价格疯涨,进而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为了维持人类现有的食品供应水平和相对较低的食品价格,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农业生产中普遍作用的是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一些中毒、中残留的农药仍在使用。 从化学角度来讲,只要施用过农药的蔬菜,就一定会有农药残留,残留量通常在百万之几的量级,农产品市场在抽检时有时会出具某种农药成分“未检出”的报告,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残留,而是指残留量极低,低到适用的分析仪器都检测不出来。而“农药残留合格”的意思是检出了农药残留,但残留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可以放心食用。从生物角度讲,施用农药之后经过安全间隔期(通常15天)农产品,绝大部分农药都已经降解和流失,残留量已经降到对人体没有影响的范围,这样的农产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是可以批准上市销售的,人们也是可以安全放心食用的。 二、水稻、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 目前,水稻和蔬菜是病虫发生种类多、发生危害重、发生时期长、用药特别频繁的两大作物,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防治病虫害,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断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筛选出了对水稻病虫害高效、低毒(或微毒)、低残留(极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集成了水稻、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配套措施,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抗病品种+轮作换茬+水肥运筹(基质育苗)+防虫网覆盖+黄板诱杀+杀虫灯诱杀+性诱杀+性迷向+生物农药+科学用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把蔬菜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使蔬菜产量比常规增产8%以上,每亩种植效益增收5%以上;并使蔬菜质量得到提升,蔬菜中的化学农药残留量明显降低;同时有效保护蔬菜生产环境,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一是轮作控病。针对枯萎病、黄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和返碱严重的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推广水旱轮作控病技术,有效控制土传病害,解决返碱严重的连作障碍,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 二是大棚烟粉虱、蚜虫、蓟马防治。抓好冬春季烟粉虱防治是控制全年烟粉虱发生的关键。重点抓好50目防虫网育苗、大棚通风口防虫网阻隔、无虫苗移栽、摘除下部老叶、棚内使用黄板诱杀、苦参碱等生物农药使用、揭膜前用吡蚜酮、噻嗪酮、烯丁虫胺、呋虫胺、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农药喷雾。 三是性诱杀、迷向性和灯光诱杀蔬菜主要害虫。针对露地叶菜鳞翅目害虫推广应用性信息素诱杀和迷向技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释放和传递,诱杀成虫或干扰昆虫交配行为控制为害。性诱杀技术主要用于叶菜类鳞翅目害虫如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等,通过诱杀大量雄成虫,控制子代种群数量。性迷向技术主要用于防治小菜蛾、食心虫等,通过性信息素缓慢释放,田间浓度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进而减少雌虫与雄虫相遇交配机率,控制害虫发生和危害。利用太阳能灯诱杀蔬菜害虫。 四是生物农药应用。通过使用病原真菌、细菌、病毒以及植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推广多杀菌素、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印楝素、苦参碱、甜核?苏云金等生物农药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蓟马、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二十八星瓢虫等,示范推广应用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辣椒青枯病。 五是科学农药使用。示范推广应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氟虫双酰胺、甲维盐、甲维?茚虫威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等;使用吡蚜酮、噻虫嗪、烯丁虫胺、呋虫胺防治烟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使用嘧菌酯、腐霉利、甲霜灵、苯醚甲环唑、肟菌酯、嘧菌酯、氰烯菌酯等高效药剂防治蔬菜多种病害,在药剂选择上做到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等环境友好型农药,严格执行国家禁用和限用农药规定,坚持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建立蔬菜农药使用档案,示范推广蔬菜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真正实现蔬菜病虫防治科学用药、质量控制和农药残留追溯机制。 六是配套技术:首先是选用抗病(虫)品种选用;其次是健身栽培。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栽培措施,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作物间套种,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再其次是推广应用新型药械使用技术。针对蔬菜病虫防治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常规喷雾跑冒滴漏严重、棚内湿度高病害重,推广使用烟雾剂、烟雾机、静电喷雾器喷雾驱除虫害,充分发挥大棚推广使用烟雾剂、烟雾机和静电喷雾器施药方便、叶面叶背着药均匀、防治效果好、不用水或少用水、降低湿度控病,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确保蔬菜优质高产,增产增效。 三、强化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用药自觉性 广大农民习惯了高毒、高残留农药,虫体一触即死,但对农产品和人体的健康贻害无穷;而许多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的杀菌治虫原理通常是干扰病虫细胞的生物合成,抑制虫体脱皮再生,麻痹虫体神经使之死亡,从而表现为药效来得慢、药效相对较低,结果大不相同,甚至明显不及高毒农药,所有这些,需要向农民进行科普宣传、把道理讲明白、让大家了解接受,从而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实施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需要财政、农业和销售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体联动。通过政策宣传,专家授课,田间示范对比,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帮助农民摆脱 “高毒高残留但高效”、“低毒、低残留却低效”的错误观点,为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绿色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效 在强化水稻、蔬菜病虫预测预报,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和及时指导适期防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展大规模新技术培训、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建立高效对路新药剂的示范推广示范区、开展电视预报、发放新技术资料、开展新技术创新试验和示范等先进有效方式对绿色防控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自2014年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以来,通州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政府对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的补贴政策,每年都有30-50万元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物资补贴,及时发放给蔬菜基地园区,激发了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积极性,特别是蔬菜基地的菜农们通过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后,自觉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蔬菜病虫害,减轻了农业污染,既通过了各种市场准入检测,也提升了蔬菜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2014-2017年4年的推广应用,在多种蔬菜瓜果作物上都表现出优异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改良品质和增加效益的理想效果。2015-2017年五甲兴隆灶蔬菜基地种植的450亩黄瓜、西红柿,同周边相比,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后,亩增产500-600公斤,减少农药投入200多元,每亩增收2000多元。十总镇二爻居种植的200多亩西瓜,施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生物农药,配以药肥双认证的产品,比周边大田西瓜每亩增产750公斤,减少农药投入150元,每亩增加收入1000多元。同样,水稻病虫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后,水稻全程病虫用药次数由常规的7-8次降为5-6次,平均减少用药2.5次,每亩农药成本可减少25元,防治用工节省50元,合计节工省本75元;新成果技术推广应用覆盖率达96.47%,推广应用新技术防治水稻害虫后,其危害损失控制在0.5%以下,水稻产量均在650公斤以上,比常规用药区增产9.62%,每亩可增收稻谷62.53公斤,按每公斤稻谷价格3.0元计算,亩增产增收187.6元,合计每亩可增收节支262.6元,而且稻米合格率达100%,成为通州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乃至食品质量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卫舌尖上的安全,政府责无旁贷,全民时不我待,让我们胸怀大局,立足长远,自觉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共同织就安全环保绿色菜蓝子,共享受幸福美好新生活。 |
相关阅读 |
总结中国农药缺少市场话语权的三大症结 |
四川春耕农化市场:农技下乡送来及时雨 |
原药市场:需求疲软,大部分产品震荡走弱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