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几种蓖麻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
来源:网络    2018-6-1 16:13:00
    

    蓖麻属大戟科一年或多年生双子叶植物,其种子中含有用途广泛的蓖麻油,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蓖麻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本文为大家介绍了蓖麻几种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供农户们参考。

几种蓖麻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

    1、蓖麻枯萎病

    1.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蓖麻专化型。蓖麻枯萎病主要发生在4—5月,苗期到现蕾、开花期均能发生。幼苗受害后,常死亡于子叶还未展开时;2~3片真叶期受害,常有水渍状病斑围绕茎部,幼茎基部呈黑褐色或红褐色,病处腐烂,叶变暗绿色,但不脱落;茎杆受害后,形成条状病斑,着生有粉红色霉状物,凹陷,维管束变褐色,导管中充满病菌,导致水分供应失调,造成萎蔫干枯。

    1.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蓖麻枯萎病病菌以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侵染多种林木幼苗或草本花卉,如辣椒、黄瓜。其传播途径主要有流水和土壤,一般从植株根部的伤口侵入,4月(蓖麻二叶一心期)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现蕾期)病株逐渐增多,后病情快速发展(开花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灌浆期)达到发病高峰,8月后(成熟期)发展缓慢[5]。

    1.3 防治方法

    蓖麻枯萎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拔除病株烧毁;二是选择优良抗病品种;三是实行轮作,轮作年限4年以上防治效果明显;四是选用无病种子,制种田必须拔除病株,同时无病区要严禁从病区引种和调种;五是秋耕深翻,深埋残叶碎屑,破坏病原菌的生活环境;六是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 kg/hm2混入细干土,均匀施于穴内;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株灌药液0.3~0.5 kg,每7 d灌1次,连续防治3次。

    2、蓖麻疫病

    2.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疫病的病原为疫霉菌(Phytophthora),其包括3个生理小种:寄生疫霉(P.parasitica Dastur.)、蓖麻疫霉(P.ricini Saw.)、台湾疫霉(P.formosana Saw.)。蓖麻的叶片及茎部容易受疫病危害,苗期受害后,子叶上现圆形暗绿色病斑,后逐渐扩展至叶柄、茎部乃至整株,病斑有淡褐色同心轮纹,病健交界处灰绿色;成株期受害,初在叶片边缘现灰绿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扩展,病斑逐渐扩大,当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上着生白色霜状霉,当田间湿度较小时,病部呈黄褐色轮纹状或青白色,茎、叶柄、果柄、幼果被害后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渐渐呈褐色,后变黑褐色水浸状,潮湿时病健交界处亦生白色霉状物,最后叶柄、果柄软化,渐明显缢缩,病部以上萎蔫下垂,蒴果不能成熟,幼果腐烂脱落。

    2.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蓖麻疫病病原以卵孢子、菌丝体、厚垣孢子在病残株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遇水产生游动孢子。一般6—7月孢子囊萌发侵染蓖麻植株,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向四周扩散传播,并重复侵染。温度10~25 ℃,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害最容易流行。在植株易感阶段,中国大部分蓖麻种植地区的温湿度,都适合蓖麻疫病的发生,蓖麻疫病的危害盛期一般在7—8月。蓖麻疫病的发病条件为地势低洼、田间湿度过大、土壤瘠薄、排水不良、植株生长势弱,空气干燥时停止繁殖,生活力较弱。

    2.3 防治方法

    蓖麻疫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病叶、病穗、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合理轮作,一般与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来源;四是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条件,可适当稀植;五是进行深耕,将带菌的表土层深翻到15 cm以下;六是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70%代森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乙磷铝(疫霉净)200倍液、72.2%普力克800~1 000倍液,每隔10 d喷药1次,共喷3次。

    3、灰霉病

    3.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灰霉病病原为Botryotinia ricini(Godfrey)Whetzel,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蓖麻灰霉病主要危害幼花、幼果、嫩茎、叶、果梗等。叶片感病,初现的水渍状病斑沿叶脉扩展,引起早期落叶;茎杆感病,叶痕处初现的病斑逐渐扩大,病部光泽消失、干枯并出现黑色菌核,常引起上部组织枯萎。花果感病,常由病茎蔓殃及,致使花、蕾、蒴果变褐脱落,种子不成熟以致种子霉烂。遇雨水多湿度大时,各部位的病斑均易长出一层鼠灰色霉状物及黑色菌核。

    3.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原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山东地区7月末、8月中下旬、9月后的田间发生情况分别为田间零星发生、发病高峰、发病缓慢或停止发展。7—8月间蓖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旺盛,叶片多,叶面系数大;各级分枝都基本形成,田间通风较差,造成极利于发病的小气候环境。此时蓖麻主穗处于灌浆成熟期,一级穗处于灌浆期,二级穗处于开花坐果期,果实幼嫩,是易感病时期。

    3.3 防治方法

    蓖麻灰霉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实行合理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来源;二是深耕,将带菌表土深翻到15 cm以下,促使其死亡;三是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实行合理稀植;四是结合整枝打杈及时摘除病叶、病穗、病枝,集中烧毁;五是排涝降湿;六是进行化学防治,在病害始发期使用50%速克灵1 000倍液、50%扑海因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农利灵800倍液、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600倍液、45%灰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几种蓖麻病害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

    4、蓖麻黑斑病(叶枯病)

    4.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黑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ricini(Yoshii et Takim.)Hausf,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蓖麻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穗。子叶和真叶最初产生不规则的小型灰绿色病斑,病斑逐渐失去水分呈苍白色。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周围褐色,外围有苍白色晕圈,中央为褐色,上有暗黑色轮纹。病斑上有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占据叶片的大部分,最后枯死。果穗受害后变黑腐烂。

    4.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蓖麻黑斑病病原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侵入寄主,产生分生孢子后通过风雨进行传播。该病在潮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在蓖麻生长后期常扩展迅速。

    4.3 防治方法

    蓖麻黑斑病的防治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育抗病品种;二是采用无病种子,或用种子量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三是大田种植实行3年以上轮作;四是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叶烧掉或深埋,并深翻深耕;五是适期播种,不宜过早,避开发病高峰期。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六是化学防治:必要时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5、蓖麻锈病

    5.1 病原与危害症状

    蓖麻锈病病原为Melampsora ricini(Biv.)Pas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叶片受害后,常有直径0.2~0.4 mm的夏孢子堆形成于叶背,呈黄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绒毛状;正面则生成褐色的不规则状坏死斑,病害严重时坏死斑连成一片,造成叶片枯死,脱落。

    5.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温湿度的影响。发病温度为8~24 ℃,最适温度为14~20 ℃,气温低于8 ℃,或高于24 ℃病害停止发展。气温在14~20 ℃时病害发展很快,夏孢子的发芽率可达30%~40%。病原菌的潜育期为7~8 d。相对湿度在50%~70%时均能发病,但最适宜的发病湿度为55%~65%。

    5.3 防治方法

    蓖麻锈病的防治分为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主要有青杆类型的品种;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三是及时对病叶进行摘除,并及时销毁;四是用25%粉锈宁1 000~1 500倍液喷雾,每隔15 d 喷1次,共喷3次。

相关阅读
茼蒿萎蔫病的发病症状、侵染规律及防治方法
红薯黑痣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种植向日葵要防治哪些病害?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