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桑白蚧的特征习性、危害及防治措施 |
来源:网络 2018-7-18 16:14:00 |
杏树是一种种植面积广泛的果树,对于果农们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桑白蚧发生逐渐成了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为大家介绍了杏树桑白蚧的特征习性、危害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桑白蚧的生物生态学特点 1.1 形态特征 桑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桑白蚧又名为桑白盾蚧、桑盾蚧、桑介壳虫。雌介壳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0~2.5mm,乳白色或灰白色,中央略隆起似笠帽形,若虫蜕皮壳点2个,在介壳边缘不突出。卵为椭圆形,长径0.3mm。初呈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卵化前为杏黄色。初孵若虫淡黄褐色,扁卵圆形,雄虫与雌虫相似。 1.2 生活史及习性 桑白蚧在拜城1年发生2代。春天,当树体萌动之后越冬雌虫开始吸食树液,虫体迅速膨大,体内卵粒逐渐形成,4月下旬开始产卵,5月上中旬为盛产期,每雌虫产卵150余粒,卵期9~15d左右;5月中旬开始孵化,若虫经过8~10d形成介壳;6月中下旬雄成虫羽化,交尾后死去,雌成虫于7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卵期10d左右,此时第2代若虫出现;9月下旬~10月初,成虫交尾,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越冬代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120粒,最多180粒以上,最少50粒。第1代雌成虫产卵量较低、平均产卵46粒,最多114粒,最少20粒。 2、危害症状 杏树栽植面积为0.32万hm2,主要分布在亚吐尔乡、托克逊乡2个乡,其它乡镇(场)少量分布。桑白蚧从来就有,但没有造成灾害,处于自发自灭状态,从2009年开始点状发生没有形成片状规模。但随着气候的变化,桑白蚧虫口发生密度日益增加,总体危害状况为:杏树主干和各骨干枝布满蚧壳虫若虫或成虫群体,以针状口器刺入枝干皮层内吸食汁液,也有在叶脉、叶柄、芽的两侧或果实上为害,无叶片脱落现象。2~5年生枝条受害最重。被害处由于不能正常发育而凹陷,发生严重的,树的主干及整株枝条都布满了介壳,相互重叠在一起,造成凸凹不平的灰白色蜡质物。从而导致树势衰弱,枯枝增多,甚至全株死亡。若不加有效防治,3~5年内可将全园毁灭。 2.1 造成的损失 对疫情发生果园用GPS定位,划分发生程度,设立标准地,进行抽样调查,每地块随机抽取20株、每株抽取20cm以上枝条,抽查杏树桑白蚧发生情况。杏树桑白蚧发生面积达355.51hm2,其中:轻度发生面积为166.75hm2,中度发生面积为26.01hm2,重度发生面积为162.75hm2,成灾面积为162.75hm2。其中:托克逊乡桑白蚧10村、12村发生面积为67.03hm2,没有设立标准地的4村、9村、11村也有扩散,轻度发生面积73.04hm2,共发生140.07hm2,其中:轻度发生总面积为110.06hm2,中度发生面积为 10hm2,成灾面积为20.01hm2。亚吐尔乡集中发生在9村和8村,发生面积为158.75hm2,其中:中度发生面积为16hm2,成灾面积为142.74hm2。其它乡镇轻度发生面积56.70hm2。 3、综合防治措施 3.1 人工防治 在冬季或早春杏芽萌发前树体休眠期,用硬毛刷或钢丝刷人工抹杀枝条上的越冬雌成虫,结合修剪和刮皮等技术措施,及时剪除受害的枝条,并集中烧毁处理,消灭虫源,以减轻第1代桑白蚧虫口基数。 3.2 生物防治 据资料记载,桑白蚧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性的天敌有桑白蚧蚜小蜂、盾蚧蚜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红点唇瓢虫、隐斑瓢虫、普猎蝽和草蛉等。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生物控制作用。 3.3 化学防治 在树体发芽前喷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用黏土柴油乳剂涂抹树干黏杀越冬的雌成虫(配方:柴油1份+细黏土1份+水2份)。 生长季节药剂防治要抓住2个时期;第1个关键时期是第1、第2代若虫孵化盛期(5月和7月),第2个关键时期是雄虫羽化期(6月中下旬羽化很集中,5~7 d内羽化率达到90%以上)。药剂可选用48%乐斯苯乳油1500倍液,48%毒死蜱1500倍液+渗透剂,速扑杀1500倍液或70%吡虫啉等。 喷药时采取淋洗式喷雾,保证树体上下,枝干四周,树冠内外喷匀喷透,不留死角。在药液中适当添加中性洗衣粉,增加药剂的展布性和渗透性,可取得95%以上的防治效果。 3.4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搞好苗木、接穗、果品的检疫工作,严禁带虫苗传入,阻断传播途径。 |
相关阅读 |
胡萝卜花叶病该怎样预防 |
采取什么农业措施可预防茄子煤斑病 |
大豆早熟促高产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