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关键时期,标准规范制定刻不容缓! |
来源:智能制造网 2018-9-12 10:31:00 |
标准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植保无人机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完善各项标准作为首要任务十分必要,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行业有序发展,才能提升产品质量与作业效率,体现出植保无人机的价值。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及人力成本持续上升等短板日益凸显。在此形势下,推动农业领域向自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成为必然选择,植保无人机、耕作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开始进入农业场景。 近年来,由于植保无人机具有使用灵活、成本较低、作业效率与安全性较高、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势,逐渐获得了农民和农户的认可,市场规模增长呈现爆发趋势。据数据统计显示,到2017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到约1.4万台。 标准缺失等问题犹存 目前,植保无人机凭借其在农业植保作业中的优异表现,应用范围不断扩张,市场遍及全国各地。而且,根据实际使用经验与反馈,我国植保无人机一直在不断改善、优化,稳定性与功能性都得到了增强。不过,眼下植保无人机产品及行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受无人机产业整体发展形势影响,植保无人机成长趋势十分积极,行业前景备受看好。因而,在政策、资本等因素推动下,国内植保无人机企业数量飞速增长,导致行业内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许多中小型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因而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要么组装而成、要么招人代工,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技术成分,产品质量难以应对实际需求。此外,很多无人机企业都是埋头生产,对植保作业和施药技术或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导致植保无人机产品在使用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出现这些情况,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也与标准缺失这一现状不无关联。当前,不仅植保无人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几乎处于空白,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服务标准、使用标准等也没有规范制定。在这种情况下,一拥而入的众多企业无序发展、无标生产自然更加难以避免。 标准制定为何缓慢? 对于厂商来说,有了标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检验也就都有了方向,企业品牌也能更好地打响;对于飞手来说,有了标准,日常作业、故障维修也就都有了依据,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便可以不断增长。那么,既然各项标准的重要性如此突出,为什么制定进程却颇为缓慢呢? 首先,植保无人机标准制定不仅需要用户、企业、行业的充分参与,还需要农业部门、民航部门与空管机构的大力支持。在牵涉面广的情况下,各方针对标准制定进行沟通、交流及合作都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落地的。 其次,植保无人机属于多旋翼无人机,与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及有人驾驶飞机不同,另外与地面机械也有很大差别,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无法参考这些已有产品的经验,需要从大量实际应用及验证中获取经验和数据。 最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发布的植保无人机标准都极为有限。在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地方标准与团队标准可供参考;在国外,大规模应用电动型植保无人机的国家还屈指可数,更是没有直接参考的可能。 标准建设始有建树 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加快标准制定都是必然选择。因此,在业内呼吁与外部需求助推下,依托市场利好形势、政府与政策支持,我国植保无人机标准制定开始走上快车道。 2018年6月1日,在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等单位推动下,我国首部植保无人机技术规范标准——《植保无人飞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内植保无人机标准体系建设迎来了新的篇章。该项标准规范对植保无人机飞行精度、续航能力、喷洒变异系数、喷雾量偏差等指标做出了规定,对提高植保无人机安全性、提升植保作业效率而言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植保无人机国际标准制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日前,植保无人机国际标准工作组会议在加拿大召开,《植保无人机ISO国际标准》制定流程启动。在会上,中国标准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同,为我国植保无人机标准体系建设及确立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国内、国际标准的完善,相信植保无人机产业将能够实现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增长活力也将更为积极。另外,在提高植保作业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也将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相关阅读 |
最高营收934亿元!上半年种企大公司5家盈利1家亏损 |
林县积极开展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试验研究 |
湖北农资软、硬实力上台阶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