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重,科学防控才能保证丰产丰收 |
来源: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2018-10-10 10:12:00 |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我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水平和能力,有效降低病害危害损失,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2018—2019年度小麦赤霉病全程防控技术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小麦赤霉病是对我省小麦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生物灾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一旦疏于防控,除导致小麦严重减产外,更重要的是造成真菌毒素污染超标,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民种粮效益。多年的防控经验表明,有效控制赤霉病危害,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全程控害策略,从秋播着手,综合运用抗(耐)病品种、健身栽培、科学防控等措施,提升防控效果,降低危害损失,保障来年夏粮丰产丰收。 1、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1)总体思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转变防控方式,推行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控、全程控制替代阶段防治,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构建覆盖小麦全生育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切实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实现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治理。 (2)目标要求。围绕“两控两提升”(即,控制产量损失、控制毒素超标,提升小麦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目标要求,力争赤霉病综合防控效果在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0%以上;小麦质量安全指标较上年度明显提高。 2、关键技术措施 把赤霉病防控贯穿于小麦生产全过程,从优化种植布局、应用抗病良种、实施健身栽培,到种子药剂处理与关键时期药剂防控,重点在“调、抗、优、控”上下功夫,切实提高防控效果,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保障小麦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 (1)调优种植结构。根据我委《关于做好2018年秋播和2019年农业提质增效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调减非优势区低效小麦种植面积,尤其是苏南、沿江赤霉病流行风险高的地区,积极推进轮作休耕,压缩小麦种植比例,分年度、分区域改种油菜、蚕豆、绿肥等作物;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休耕,培植地力,落实藏粮于地战略,降低赤霉病流行风险,减轻病害防控压力;同时,为后茬水稻生产腾出时间,保证水稻高效生产。淮北麦区可推广小麦与大豆、花生、蔬菜等作物轮作,压低菌源基数,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2)推广抗病良种。因地制宜推广具有较强抗(耐)病的优良品种。推行品种适区种植,淮南麦区优先种植宁麦13、宁麦19、宁麦26、扬麦23、扬辐麦4号、生选6号、华麦5号、华麦6号、镇麦168、镇麦10、镇麦12号、苏麦188等抗性较好的品种,沿淮及淮北麦区种植淮麦30、徐农029、淮麦920、瑞华麦523等具有较好耐病性的品种,压缩和控制高感品种种植比例,杜绝跨区引种、盲目引种北方感病品种,降低病害流行风险;突出区域内品种一致性,每个县明确2~3个主栽品种、搭配几个辅助品种,控制品种“多乱杂”以及生育期不整齐现象,既可降低病害流行风险,还有利于病害统防统治和田间管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降低小麦生长前期病菌侵染几率,兼顾黑穗病、纹枯病等病害,提高植株抗逆性。 (3)优化种植管理。对还田秸秆实施深埋作业或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资源化利用,压低菌源基数。推行适期适量播种,压缩晚播小麦比例,淮南稻茬麦区要力争做到水稻适期收割,小麦适期播种;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控制群体数量,降低田间郁闭程度;科学肥水运筹,培育壮苗匀苗,增强抗病能力;大力推广“封杀结合、以封为主”的杂草绿色防控技术,营造良好的“苗欺草”的麦田生态;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田间气候小环境。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定单式销售,提高种植效益。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烘干,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再度繁殖产生毒素污染。 (4)科学开展防控。坚持“立足预防、主动出击”的防控策略,采取“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氰烯菌酯、戊唑醇等高效对路药剂,开展“一喷三防”,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对病害流行风险大的地区和田块,用好二次药,确保控制危害。坚持交替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暂停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大力推广自走式高效喷杆喷雾机、静电喷雾器等施药器械,用足药量和水量,保证防治效果。 3、重点保障措施 秋播事关来年夏粮安全生产基础,各地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组织优势、植保机构的技术优势、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优势,加强组织发动,落实防控责任,确保“四个强化”,推进防控工作有序开展。 (1)强化组织领导。小麦赤霉病防控事关“口粮绝对安全”和农民增收,各地要把赤霉病防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围绕赤霉病全程防治关键环节、重点措施,层层建立防控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防控责任,明确责任人员,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2)强化监测预警。强化系统监测调查,全面掌握苗情、墒情、病情,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会商分析、科学研判病害发生趋势,适时修正趋势预报,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关键防治田块和最佳防控时间,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强化信息交流,实行赤霉病发生和防治信息周报制度,积极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赤霉病发生预测预报。加强多菌灵、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对病菌抗药性监测,及时制定抗药性治理预案,指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防控。 (3)强化服务指导。各地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赤霉病危害的严重性,以及综合防治、预防控制的必要性,积极引导农民选用优良抗耐品种、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运筹,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流行条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防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在穗期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开展防控指导服务,突出把好选药、用药关,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围绕“两控两提升”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大面积防控水平和防控效果。 (4)强化统防统治。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防控物资等多种形式,大力扶持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等,强化装备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切实提升小麦赤霉病防控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提高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大力推广大型高效植保机械,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以及一家一户“打药难”、“乱打药”等问题,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和防治效果。 |
相关阅读 |
早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 |
政策扶持农药制剂出口,有利中国农药发展 |
农药市场整体需求疲软,下游客户保持谨慎态度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