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价格螺旋式节节攀升、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还会积极种地吗? |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2018-10-13 10:41:00 |
近年来,农资价格螺旋式节节攀升,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导致种地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大宗农产品接连不断出现滞销,以及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某些媒体不负责任地歪曲宣传,致使许多农产品因为一条谣言而中枪倒下,农民的血汗钱由此付诸东流。种地效益低下导致血本无归,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等,成为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农民对于种地,就像手捧一个刺猬,拿不住、撂不了,农民种地积极性自然难以提高。而一些土地流转大户也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资金链断裂,撂荒成为一种很平常的现象。 咱们来一起看看农药价格,从今年春天的批发价来看,整体农药价格出现了上涨,就传统的杀虫剂来看,一般上涨15元/箱(一箱20瓶,下同)。像笔者经销的一款高氯·毒死蜱农药,原来的进价一直在160元/箱,零售价格为9元/瓶,而今年批发价为170元/箱,零售价为10元/瓶。除草剂类像乙草胺等上涨幅度较大,一般为20~30元/箱,零售价格一般上涨2~3元。而一些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且质量也比较稳定可靠的老品牌反而被退出了市场,因为价格太高,老百姓难以接受,经销商只能忍痛割爱。 相反,前几年那些二三线的小厂货成为了占领基层市场的主流。像笔者经销的本地的一款乙草胺,去年批发价为140元/箱,零售价格为8元,而今年的批发价为175元/箱,零售价格为10元,刚好和去年的那些高端品牌的零售价格一样。而原来那类老品牌的零售价格即将突破12元/瓶,农民就觉得有些贵。他们想着,不过都是乙草胺,买点便宜的用用吧,反正粮食也不值钱,收多收少都无所谓了。农民之所以“收不收年年种”,就是为了能保住口粮。农民算算帐,种地收入还不够化肥农药的投入,他们哪来积极性继续种地呢? 尽管国家每年都在增加对农民的种地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的种地补贴已变成了按人口均摊的一种“福利”,即凡户口在本村的农民无论是否种地,村会计按人头平均上报种地亩数,所有农民所得补贴相同。而这种均摊法却人为摊薄了实际种地农民的补贴,使那些根本没有种地的农民也得到了相应的补贴。此举引起很多种地农民的不满,他们或举报或上访。当地政府由此改变了这种补贴方式,从2018年始,整个日照市农业补贴又按照农户实际播种小麦面积计算,每亩小麦补贴125元,而没有播种小麦、只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则得不到任何补贴。为此,农民依旧有不少怨言。 这种过于简单的做法完全违背了相关政策精神,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从而对于调动农民的种地积极性就显得有些不足。 面对农民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现实,我们的政策该如何转向?这值得大家深思。 土地流转近两年的速度明显减慢了。大户跑路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件。某镇在2016年搞了一个小流域整体流转方案:该流域村庄农民的土地由镇政府牵头,以800元/亩的价格流转出去,要打造一个花果飘香、山清水秀的生态示范区。而两年后却是老板走人,整个流域荒草遍地、狼狈不堪。无奈,流转出来的土地再以300元/亩的价格返租给农民耕种。 此外,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较差。特别是水利设施薄弱地区,完全是靠天吃饭,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异常多变,农业生产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土地的流转。像一些大户,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实践也证明几乎所有的种植大户的效益都不高,赚钱的很少。 近两年植保服务成为行内热点,但到底该怎样切实为农民服务?似乎卖产品始终是大家难以绕开的目标,急功近利、短期效应将服务画上了句号。只不过大家采用了各种噱头加以粉饰罢了。但效果如何?笔者实在不敢恭维。 |
相关阅读 |
透过这20家农资企业,看2017年行业发展趋势! |
农产品采购合同成空文,违约现象频发究竟谁之责? |
河南暴雨过后,农作物该如何自救,水退后还能补种玉米吗?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