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凋萎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特性及安全防控对策 |
来源:网络 2018-11-6 14:36:00 |
杨梅是集食用、观赏、药用于一身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喜爱。但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突发性枝叶凋萎的病害,并有逐年加重之势,严重威胁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杨梅凋萎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特性及安全防控对策,供大家参考。 1、发病症状 该病于9月至翌年3~4月集中暴发,具有广泛性、暴发性与毁灭性。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首先树体上冠部枝梢出现零星叶片急性青枯,之后顶部、外围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始现病症多数在幼嫩枝梢中上部位,症状初现时青枯叶片凋而不落,随后渐渐枯死直至1~2个月后落叶,从而影响杨梅树势,树干以及根的木质部变褐色。翌年春季发病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长与结果,与正常枝梢无异,但到秋季又出现更为严重的发病症状,发病枝梢增加、树势进一步变弱,病情逐年加重,如此反复2~4年后整树枯死,并伴随枝干韧皮部开裂,根系枯死。品种间感病性有明显差异,各地发病品种以东魁居多,其他品种发病较轻。管理措施对杨梅发病有影响,肥料施用过多、修剪严重的树更容易发病。 2、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系拟盘多毛孢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的真菌病害。异色拟盘多毛孢的分生孢子为异色的,纺锤形或者梭形,直或者略弯曲,有2~4根顶端附属丝和1根尾端附属丝,中间3个细胞为异色,中间的细胞颜色最深为深褐色,两侧的略浅,尾胞无色或者浅色,长21.77~29.1μm,宽5.29~9.08μm。长宽比例3.4~3.8:1。中间3个色胞的长度为14.2~19.34μm。顶端附属丝长度为12.9~28.2μm,尾胞长度为3.0~7.5μm。小孢拟盘多毛孢分生孢子细胞为同色的,为纺锤形或者梭形,直或者略弯曲,有2~3根顶端附属丝,多数为1根,1根尾端附属丝,中间3个细胞几乎为同色,浅褐色,中间的细胞颜色最深,长19.32~29.98μm,宽4.93~7.35μm。长宽比例3.2~4.4:1。中间3个色胞的长度为12.76~18.76μm。顶端附属丝长度为9.7~28.6μm,尾胞长度为2.8~9.0μm。ITS和β-tubulin聚类分析,病菌分别聚合在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菌株群内。 3、安全防控对策 3.1 植物检疫 严把杨梅苗木质量关。按照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大的以及能随种子、苗木人为传播等3个确定植物检疫对象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议将“杨梅凋萎病”列入检疫对象。严格控制无病区引进种植外来检疫对象的苗木,须持苗木检疫合格证方可准入。 3.2 农业防治 3.2.1 挖病死株。对因该病引起的杨梅枯枝死树严重的植株,要立即挖除,就地烧灰处理,以减少杨梅园的相互传播。 3.2.2 关于施肥。因发生枝叶凋萎病的杨梅其根部须根受到严重破坏,内部菌根菌丝多数崩解,根围土壤内的菌根孢子多数破裂、内容物泄露[7]。杨梅植株感染凋萎病后严重影响总氮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及植物从土壤吸收氮的总量[8]。杨梅凋萎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钙元素在树体内的分布及吸收量[9]。因此,严格控制“等量氮磷钾复合肥”使用,适当进行“氮钾配方”施肥,注重“硼锌钙钼等中微量元素”施肥,培养中庸健壮树势。可增施黄腐酸钾型有机肥料或专用全价缓释肥料,调整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关系。 3.2.3 关于修剪。由于该病属系统性病害,具有近距离传播特性,植株感病后的病部周围木质部变褐色,病株在任何时候修剪均需专用剪、专用锯,且要及时涂抹伤口保护膜,及时清理(烧灰)剪除或锯去之枝叶与落叶。因此,对轻度或中度感病后的枝叶,建议暂时不要剪除或锯去,待该病治疗康复后方可。对健壮成年树,如需大枝修剪时其量不宜过大。 3.2.4 关于控梢。东魁杨梅因生长过于旺盛而不易结果,特别是秋梢过多、长势过旺的树,翌年即使秋梢开花也难以产出优质果实,而且导致去年春梢、夏梢上的不结果现象。因此,众多生产者常采用15%的多效唑,或采用多次人为剪除、摘除方法对秋梢专门进行压梢、控梢,虽然在近几年内的短期效果较好,但此类方法如月积年累,终将导致病缠树体,寿命短暂。可采用拉枝、撑枝、弯曲等方法,让树冠通风透光,让易着果的内膛枝、下垂枝、平生枝先结果,以“果”压“梢”,保持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平衡关系。 3.2.5 冬季清园。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先用专用剪刀或锯子将杨梅树病枝、枯枝等采用疏删方法进行冬季修剪,再清理(深埋或烧灰)地上落叶、落枝,最后进行全树冠、全树盘喷洒石流合剂。根据为害程度每年喷1~3次,每次间隔1个月。 3.3 抢救措施 对中度以上已感病的杨梅植株,可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全树喷雾、树干注药、吊瓶注射、主干涂药、树盘浇药等物理化学方法,但在治疗或康复期间不允许让其结果。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试验,25%咪鲜胺乳油、25%丙环唑乳油、50%凯润吡唑醚菌酯水分散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悬浮剂等5种农药对该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选择树体开始萌动前期喷药1~2次,春梢生长期喷药2次,夏梢、秋梢生长期喷药3次,间隔期15天。或将异菌脲、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原药,分别配制成5%异菌脲、2%丙环唑、5%苯醚甲环唑和5%咪鲜胺,再用50ml自流式注药器包装备用。用直径5mm电钻在主干离地5~10cm处钻一小孔,用刀片将注药管削出一斜面,插入所钻出的小孔,注药过程避免药液外渗。注干施药处理在每年2~3月进行,每树注药剂量为200ml。此外,5月初、8月初分别用0.1%~0.4%硫酸亚铁溶液于树冠喷雾1~2次,效果较好。 |
相关阅读 |
农户种植夏萝卜必知方法 |
什么因素会导致玉米得白花叶病 |
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有效措施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