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预测水稻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甚至暴发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2019-5-22 10:25:00
    

    “水稻恶苗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今年水稻春播过程(4月中、下旬)气温忽高忽低,变化急剧,高温回升快,阳光猛烈,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形成有利条件。因此预测今年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甚至暴发。

预测水稻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甚至暴发

    1、发病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

    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

    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

    初次侵染:带病种子在浸种过程中,污染无病种子,病菌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侵入芽鞘,形成初次侵染;

    第一次高峰:播种后7-10天左右开始显症,并陆续增多,20天左右形成苗期发病高峰(第一高峰),病株枯死;

    第二次高峰:发病早的提前枯死,发病迟的能抽穗,但结实率低。抽穗后也能发病,数量较少,但能形成带病种子,从而影响次年种子带菌率;

    苗期:病苗比健苗细高,根系发育不良,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分蘖少或不分蘖,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成株期:一般在插秧后一月左右出现病株,病状与苗期相似,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节间显著伸长,下部几个茎节上生有许多倒生的不定根。病株抽穗后剑叶开张角度比正常株大。重病在孕穗期枯死,轻病常提早抽穗,穗形短小籽粒不实。

    2、病原

    无性世代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

    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3、发病特点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性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4、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

    4.1 恶苗病的发生与温度有关。水稻催芽和苗期温度过高。温度超过30℃,有利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

    4.2 恶苗病的发生与播量及秧苗的机械损伤有关。播量过大,秧伤根,导致水稻生长衰竭,降低抗病力,为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4.3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浸种药剂消毒有关。由于长期使用“强氯精”药剂浸种消毒,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防效下降。

    5、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种子消毒的办法解决,防治效果的好坏关键是选择哪种浸种药剂。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强氯精药剂浸种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浸种,病菌产生抗药性所致。

    因此,选择新型浸种药剂替代强氯精药剂浸种消毒,防治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是以预防为主的水稻苗期病害,选用正确浸种药剂是水稻恶苗病防治的关键。

    因此建议农户在一季晚稻、晚稻浸种消毒时选用25%氰烯菌酯、10%浸种灵乳油进行浸种。

相关阅读
首个乙虫腈复配制剂产品获登记
芸苔素内酯原药主要原药生产企业销售分析
杜邦:第二季度农化销售额增长7%-2013年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