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直被“质疑”的药肥又回来了! |
来源:农资与市场杂志 2019-7-17 9:44:00 |
一直被“质疑”的药肥又回来了! 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农资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卖点来攻占消费者的心智,药肥再一次回归大众视线,并被视为继“新型肥料”后的另一风口。 在“减肥、减药”的大环境下,药肥因其药、肥合一,省工省时等特点,迎合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诺普信、金正大、新洋丰、史丹利等行业巨头的纷纷入场,表明药肥市场被看好,酝酿多年的药肥热潮终于迎来了井喷期。 但在看似一片大好的局面下,药肥市场依旧存在产品定义不清,没有行业标准,农户认知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进入门槛高等诸多问题,制约着药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标准的缺失,农业部门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暧昧态度,使得药肥市场始终处于“灰色地带”,部分企业甚至不愿过多提起“药肥”的概念。 随着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药肥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的不断提升,药肥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满足种植户对省工省时且减量增效的需求。 每一个成功的产品,都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能够更好满足种植户需求的药肥,未来发展前景到底如何?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站在风口上,药肥迎来第二春 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这句业界广为流传的名言说明,找准站在风口的行业,就可能迎来企业的爆发式增长。而在农资行业,这一风口无疑是轻简化种植。 “轻”,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工,减轻劳动强度;“简”,就是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简化管理;“化”,就是农机与农艺有机融合,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 药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崛起的。 2003年,广西乐土推出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的药肥产品“金稻龙”,将水田除草和施返青肥两个操作步骤合二为一,节省了劳力,减少了劳作时间和能源消耗。从那时起,具有农药及肥料双重功能的药肥产品就因省工省力走俏市场。 在经历了几年的辉煌后,药肥便一直走下坡路,除草类药肥销量逐步下滑。直到2010年后,药肥企业将目光转向了甘蔗、花生及薯类等作物,推出杀虫、杀菌类药肥产品,药肥市场才有所起色。这几年,随着诺普信、金正大、新洋丰等行业巨头的入场,行业全面回暖的迹象才明朗起来。 激发省工需求,药肥迎来新市场 省工,应是农资行业的关键词之一。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短缺及老龄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减少用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户选择农资产品和服务的首要选择。 药肥,顾名思义,就是农药与肥料的混合物,一次施用,既能防治病虫草害又能给作物提供养分,天然带有“省工省力”这一标签,愈发得到种植户的青睐。 “省工省力,减少打药次数”是药肥最大的特点,也是很多农资企业布局药肥的出发点。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从2013年开始谋划布局药肥市场,2014年布局杀菌药肥产品“地腾”,就是因为看到了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标正药肥市场部部长郭云峰表示,标正选择在这个节点进军药肥,首先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从长远战略上看到了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农资行业的走向。其次是由于制剂行业发展受限、红海市场的竞争、农药行业对于创新的需求、农民对于省工省时的迫切需求、国家环保的需求等等一系列因素。 “药肥是一个大趋势,既符合了国家减肥减药的大形势,也满足了种植户降本,提质的需求,终端需求倒逼厂家和中间商不得不去生产和推广药肥。”河南远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药肥的出现,改变了以前“施肥是施肥,打药是打药”的田间劳作模式,将打药和施肥结合在一起,引导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同时,药肥以预防为主,防治在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改变了农户“见病/虫打药”的用药习惯。 药肥在广西甘蔗区的盛行就是满足了终端农户对“不(少)打农药”的需求。在甘蔗种植过程中,甘蔗螟虫是最重要的害虫,它以幼虫蛀入甘蔗嫩茎,入侵蔗茎组织,破坏生长点,造成枯心苗、螟蛀节或断尾,使甘蔗品质变差,产量降低。因为甘蔗单株补偿力差,一旦发生危害,减产就成定局,只能提前预防。 而且在甘蔗长高后再进行喷药防治也不容易,一是甘蔗长得高、密,进去喷药会感觉到剌人;二是高温天气,容易发生药害。使用药肥,可解决甘蔗长高后重复施药的问题,省去多次打药的劳力,受到了蔗农的认可。 药肥在花生上的应用,也是相似的原理。甘蔗是蔗螟难以喷药,花生是地下害虫后期不好治,等到虫害发生,已经对花生果实造成了危害,而且成虫防治的难度大于幼虫,只能提前预防。药肥,正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花生的药肥市场也很大。 走下“神坛”,药肥走向千家万户 药肥之所以一度被市场放弃,主要原因是效果不好,容易出现药肥,不少种植户在“效果不行”和“容易出现药害”的教训中回到了原有的用药用肥习惯。 在劳动力短缺和农业比较收益越来越低的现实情况下,农户愿意为了种植的省事、便捷而付费,对于省工省时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建立在不减产的基础上,如果连最基本的收益都保证不了,省工省时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费者变心了,但品牌不会死心,他们坚信药肥“还可以抢救”。为此,药肥企业开始了“自救”之路。 首当其冲,就是把药肥从“神坛”上拉下来,当成一种普通的农资产品进行宣传。 药肥刚刚推向市场时,为了迎合消费者,都在拼命地宣传其“省工省时”的特点,什么“一季不用再打药”“虫害都能提前预防,一季不背喷雾器”等等,在进行推广销售时,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给农户承诺,让很多农户相信药肥是“万能”的。 所谓药肥,其本质就是一种农药颗粒剂,只不过农药载体由传统的沙子、土球或其他颗粒换成了肥料颗粒。 市场上这么多种农药产品,也没有哪一款农药敢说包治所有的病虫害,更何况含量远远低于正常农药的药肥。被吹嘘的太过了,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不仅仅是伤了农户,还伤了客户,最终伤害了整个行业。 不夸大其词,这是在采访中所有的药肥企业都不约而同谈到的一个词(哪个词?),也是药肥企业从之前的“概念炒作”和“药害事件”中吸取到的教训。 “每一个产品都不是完美的、全能的,药肥亦是如此。不可能用一次一季作物所有的病虫害都能防治得住,药肥产品必须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去防治,绝不能把药肥全能化、神话了。”张国华坦言,远见在布局水稻时也曾走入误区,刚开始是想着让老百姓能接受,就夸大了宣传,没想到出了问题。 郑州沙隆达植物保护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强在采访时也多次强调,做药肥一定要谨慎,不能夸大其词,一款药肥在一个作物上对准的是什么病害/虫害,哪些能够防治,哪些不能够防治,一定要说清楚。一定不能给经销商和农民承诺的太大,保证走过的路不能歪。 而这正是很多企业走过的歪路。2014年是药肥最火的一年,在武汉植保会上,到处都是药肥的身影。但也是在那一年,药肥被做“死”了。 随着他们的倒下,越来越多的药肥企业认识到了“靠谱”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变得低调,踏踏实实地做着研发、推广和服务工作;不再盲目承诺,而是敢于承认药肥的不足,敢于宣传药肥的缺点,降低农民的期望值。当药肥的宣传从包治万病/虫到“减少打药两遍”,农户反倒感觉药肥“还是有用的”,反而容易接受了。不少药肥企业的业绩在大幅度地提升,药肥市场又重新打开了! 标准有望出台,药肥离合法上路不远 没有标准,是药肥最让人诟病的地方。 药肥既无国家标准,也无行业标准,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注册一个企业标准;从产品面市到现在,药肥一直在执行“颗粒剂”的行业标准,归属于农药的管理范畴。 按照农药的执行标准,药肥产品的标签上不得标注“药肥混剂”这几个字,也不能标注肥料成分的名称及含量。同时,药肥的登记成本大大提升了,不少企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以肥料的名义进行登记甚至不登记,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有很多,导致市场管理混乱,假货、次货横行。 一个行业发展的前提是规范,规范的手段是标准。如果没有专业的标准去规范行业,市场将会涌入各种不正规企业,乱相频发。 药肥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形:一片大好的市场形势催生更多企业进入,但标准和监管的缺失,导致药肥产品本身的药剂效果、质量问题以及虚假宣传和价格虚高问题乱象丛生,部分产品质量堪忧。 为了能更加长远、健康地发展,药肥行业需要更专业的标准去规范。基于此,在行业专家学者与主流企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牵头,组建了药肥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药肥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组织制定团体标准,以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药肥行业健康发展。 2018年,中国农药工业协会药肥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在沈阳召开,会上有消息传出,我国首个颗粒状药肥技术规范制定正在征求意见,顺利的话2019年将会公示发布。之前,市场一直有传言说,国家不鼓励发展药肥,将会禁止药肥的发展。但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一系列的动作来看,农业农村部并没有扼杀药肥发展的意思,反而有规范管理药肥行业,让药肥合法化的意思。而这也意味着药肥未来有望合法上路。 从品类到品牌,药肥“一超多强”格局渐成 著名定位大师里斯曾说过说:“消费者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 品类就是消费者做购买决策时对产品和服务做出的分类。这个分类是消费者的分类,是顾客的心智。而品牌是品类的符号化表达,消费者选择品类,最终是通过选择代表这一品类的品牌来实现的,品牌就是要成为心智当中这个品类的代表。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当种植户要购买肥料时,先要决定用什么,是选购复合肥和农药拌着用还是直接买药肥(这是用品类思考)?当决定了用药肥,那么就要选择去买哪个品牌(这是品牌表达)。 所以,当药肥再一次站上风口时,不少药肥企业都在蓄力崛起,也有不少传统的农药企业和肥料企业嗅到了药肥这块蛋糕发酵前的香气,纷纷布局药肥板块,意图成为这一品类的代表。 巨头入局,共同把蛋糕做大 药肥市场的增长迅速是大家都看到的。在市场上,不少药肥品牌的销量都是呈现几何式增长。 河南远见的红火药肥从2016年开始布局,第一年仅销售1000多吨,第二年就增长到4000多吨,到2018年就达到了万吨的体量。广西冠粮代理的“蔗玉”药肥也是增速惊人,2013年刚开始在广西推广时,销售量仅300吨左右;在2017年,“蔗玉”的销售量已达到万吨级别;到了2018年,这一销量接近2万吨。陕西标正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特种药肥,当年地腾、牛亮2个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1500万,2018年已突破3000万,实现销售额成倍增长。 他们只是药肥市场的一个缩影,在市场,正在快速上量的药肥品牌还有很多。比如说广西田园、河南好年景、广东中迅、四川年年丰、郑州沙隆达等。 药肥销量的快速增长,也加剧了巨头们争夺药肥市场的决心。诺普信与金正大在2014年就达成了合作,布局药肥一体化;2014年其全资子公司陕西标正提出“特种药肥”的概念,并开始布局地腾品牌;2018年与济南大化合作共同推出了功能肥“药丰收”系列新产品。 此外,史丹利针对广西市场推出了甘蔗专用药肥;湖北鄂中与河南远见合作布局药肥市场;丰乐种业收购楚丰化工,推进种药肥一体化;湖北新洋丰也宣布与广西田园合作,推出了“两相益”品牌进军药肥产业。 除了农药企业转型做药肥外,越来越多的肥料企业也加入了这一战局。据业内人士推测,在一些已经成熟的区域,药肥市场已严重挤压了复合肥的市场。比如说广西的来宾、柳州等地,60%-80%的蔗农都在使用药肥,普通复合肥销量严重下滑。为了保护市场份额,肥料企业不得不推出自己的药肥产品,以迎合市场。 不管是真的看中药肥的市场潜力,还是为了保住销量不下滑,传统主流企业的加入,意味着药肥行业的整合也开始了。 药肥市场“一超多强”格局渐成 当越来越多的品牌被吸引过来。药肥行业渐渐从品类竞争踏上了品牌竞争的漫漫征途,企业也开始注重品牌影响力的打造、差异化产品的推出和上游资源的整合。 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因获得市场的认可,取得了不同幅度的增长,药肥也因此摆脱了“不正规”的称号,品牌力被大大激发,药肥进入品牌发力、市场崛起的新时期。伴随着广西田园药肥销售突破十万吨,几大药肥品牌如黑马脱缰,一改往日没有领头大哥和有力竞争者的局面,药肥品牌阵营雏现,“一超多强”格局渐成。 “一超”指的是广西田园。在药肥市场,广西田园一直担任着“老大哥”的角色。 从本世纪初药肥的“火热”到行业的反思,再到市场的复兴,广西田园一直在坚持为药肥推广和正名。举止目前广西田园药肥销售额已接近5亿元,在体量不大的药肥行业该成绩已着实让人惊喜,并远超其他品牌,坐实老大地位。 “多强”不是指哪几个药肥品牌,而是指有实力、有积淀或者有潜力的一批药肥品牌。 比如老牌药肥企业广西乐土、广东中迅、做药肥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工艺成熟,有稳定的供应链支撑,在广西的甘蔗和水稻区域销售占比也比较高。 再比如新锐力量河南远见、沙隆达、陕西标正、云大高科、好年景、四川年年丰、山西绿康等,另辟蹊径打造差异化,确立了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在新格局的竞争中获得了比较有优势的起跑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多强”里,大多都是农药企业转型做药肥,他们有着农药市场运作的经验积累,在药肥的产品理念、深耕渠道和品牌打造方面有着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是药肥市场最大的搅动者与最强悍的竞争者。 但随着肥料企业的加入,他们有资源有优势,一定会促使药肥的竞争更加激烈,未来,谁将进入药肥的第一阵营,还会有较大变数。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未来的药肥市场,一定是有宏局观念、资源整合者的天下。 进入门槛高,药肥短期爆发可能性小 药肥满足了当下种植户最为迫切的“省工”需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潜力巨大,这已经得到整个行业的认可,但品类要想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却还需要积累。行业进入门槛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证件少,登记难 药肥的最大门槛,应该就是在农药登记上了。 根据新农药管理条例,药肥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全过程都应按农药要求管理,生产、经营都要办理许可证。无农药登记证禁止生产农药。 可想要办理一个农药登记证,并不容易。河南远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红火事业部总经理张云林告诉记者,农药登记费用不菲,最近两年,登记一个单剂的证件就需要百十来万,登记一个复配的证件没有100多万根本下不来;此外,它还涉及到时间问题,一个证件三到四年才能下来,如果不提前布局,等证件下来有资格进入市场,市场份额已经被瓜分殆尽。 郑州沙隆达刘伟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复杂且不断发生变化的,原有的药肥产品根本不足以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药肥必须不断办理新的证件,推出新的化合物产品,才能解决老百姓遇到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证件问题,药肥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而随着新农药管理条例的实施,办理登记证需要提交新的资料,而新的登记要求2017年底才公布,不少企业在2018年才备齐资料开始办理登记,预计在三年之后,药肥证才会审批通过,短期内, 药肥证件依旧处于短缺状态。 因为证件的缺失,一些没有证件的企业进军药肥产业不得不借用、套用证件进行生产,导致药肥产品质量参次不齐,市场出现混乱。 既要懂肥料,又要懂农药 药肥药肥,一定是好药+好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药肥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而是有技术含量的配方生产。 云大高科市场部总监韩虎峰表示,做药肥不是机械的将农药和化肥混在一起,而是如何做到让农药和化肥有机结合,发挥协同效应。真正的好药肥,不仅“药”的效果要好,“肥”的效果也要好,肥料和农药应该是互作增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翻倍的增长!其精髓在于1+1>2。 这其中就牵扯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选择有效成分及配比?如何选择合适的助剂?什么工艺才能让不同成分有机结合等等,这些都是做药肥需要解决。 刘伟强也表示,很多企业总认为做药肥很简单,就是化肥里面加点农药,其实不是,药肥里面的技术含量太高了,不仅仅是生产的问题,更重要的在应用环节。 农药的应用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药肥产品应该在哪一时间段用最合适,迟了两天都不行?什么病虫害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等到病虫害发生了再去防治,已经没有效果了。 肥料的应用同样充满技术含量和经验的积累。比如说,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都不一样,如何配比?比如说,药肥使用效果不好,是产品质量问题,还是因为播种时犁的太深了,肥料太往下,传导作用不好造成的?再比如说,种植花生时,蛴螬活动区域是在地表面多少,在什么地方施肥才能既防治住地下害虫又不会发生肥料的淋洗? 这不仅仅是需要专业的技术知识,还需要了解和掌握肥料和农药的基本常识、经营思维和推广思路。“越是推广药肥的时间长,越是担心、害怕,就怕出问题。”刘伟强表示,做药肥,一定要既懂农药,又懂肥料。 最好有自己的生产线 药肥的另一个高门槛,就是定点生产。 药肥也是一种肥料,针对不同的作物必须有不同配方的产品,靠单一配方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必须进行小批量多配方生产;而且肥料是一种季节性产品,淡季时生产出的产品无地方可储存;旺季的时候又生产不出来,如果没有自己的生产线,企业在生产上一是没有自主权,二是不能依据药肥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生产线的改造。 在药肥的生产过程中,肥料生产占据了大头,如果照农药的生产思维去生产药肥,根本行不通;按照肥料的思维去生产药肥同样不行,化合物和肥料的反应需要考虑方方面面,比如说,肥料生产过程中,温度过高,农药的有效成分可能就分解了,生产线该如何改进?这些都需要实际的操作和不断的试验才能找到答案。 很多药肥企业没有做大做好,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生产线。 但是,有着自己的生产基地对新进入者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药肥的农药性质决定了,药肥生产线必须进入园区,新建生产线并不容易;如果只是简单的找个化肥厂加工生产,环保安全措施不容易过关,在市场上是走不远的。 所以,对于药肥企业来讲,办证件、抓基础、优化生产工艺,这些基础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药肥的生产和推广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且进入门槛高,运输成本高自然也造成了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再加之药肥效果的不稳定性,药肥只能被部分消费者接受, 市场还处于培育期,企业拓展市场的难度依旧较大。 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药肥行业前进的方向 “创新”似乎是一个被过多提及,同样被过多神话的概念,但不可否认,创新,特别是新品类的不断崛起是推动一个行业不断增长的源动力。药肥行业亦是如此。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基调,绿色、安全、环保、高效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资投入品必须既符合国家的“双减政策,绿色、安全、环保,又要满足农户“省工省时”的需求,这是药肥发展最根本的因素。 与此同时,我国种植业依然存在劳动力缺乏、过量施肥、土壤不健康等问题,问题背后蕴藏着机会,这正是药肥行业未来的主战场。 对标土传病害,杀菌药肥市场大 如果说目前中国农业遇到的最大问题,一定是土壤健康问题。在很多区域,特别是蔬菜、中草药的主产区,由于连续多年的重茬种植和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土壤内营养元素失衡、有害病原菌富集,进而导致作物死苗、烂棵、根腐病现象严重。 而杀菌剂药肥,能够杀死病原菌,从根部提前防治,在解决土传病害问题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少企业将目光瞄向了杀菌剂特种药肥。 沙隆达未来将重点布局杀菌药肥。刘伟强表示,现在农作物不值钱,农民购肥大多是选用氯化钾产品,氯离子越高,根部土壤的破坏越大。未来,土壤问题将来会是一个大爆发,只有用杀菌剂来解决。 特种药肥将成主流 随着“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的不断推进,随着“提升作物品质”的需求驱动,特肥在市场上火了起来,以特肥为载体的特种药肥也成为大家争相布局的新焦点。 2014年,陕西标正公司在行业内首提“特种药肥”的概念,并计划构建特种药肥第一品牌。据郭云峰介绍,截至目前,标正的特种药肥布局已涉及地上、地下,涉及大田和经作。经作区地上和地下杀虫为撒保亮和标正牛亮;地下和地上杀菌有地腾和康腾;在土壤调理方面,有产品土传隆。未来,标正公司将会不断优化已有资源,不断丰富未有资源,横向纵向、地上地下长线发展药肥产品。 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也从2014年开始布局特种药肥,2017年其特种药肥产品进入市场。据公司市场部经理景林介绍,目前绿康生物有1个复配杀虫剂保大地,年底还有1个单剂杀虫剂及1个复配杀菌剂面市。未来,绿康生物将继续聚焦经济作物区,聚焦特种药肥,为种植户带去地下、地上统一防治并且有较长持效期,真正为农户带来省工、省时的价值的特种药肥产品。 云大高科也推出了自己的特种药肥——老传长,并计划在2019年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这一产品,将老传长打造成公司第一款年销量过亿的大单品。 在大田作物区大有可为 以前,药肥大多是农药企业转型在做,渠道布局也大多是农药经销商;而随着肥料竞争的加剧,肥料渠道商不得不去尝试新东西,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了肥料企业和肥料经销商在药肥上的布局。 随着新加入者的众多,药肥从一个小众产品走向了大众产品,竞争逐渐激烈起来。为了实现增量,药肥的推广不得不开始布局新市场,拓展新作物。 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来看,适合药肥发展的甘蔗、花生等作物市场已经成熟,增量空间不大;果树上,病虫害问题较复杂,药肥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推广有一定的风险;只有大田作物,因为种植效益一般,农户不愿意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田间管理上,对“省工省时”的需求最为迫切,病虫害发生较为简单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较适合用药肥来防治。 随着肥料企业开始布局药肥市场,药肥产品的的利润将会从高位拉下,药肥,特别是传统大药肥将会彻底变为一种具有除虫功能的新型肥料进行推广。届时,从经作转向大田,将会是药肥下一个增量突破口。 |
![]() |
![]() |
相关阅读 |
月底尿素市场以跌势收尾,预示一季度以下跌结束 |
尿素市场暂处于僵持阶段,价位仍有上涨趋向 |
内黄县市场监管局严查假化肥,帮农民挽回1.4万元经济损失 |
![]()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