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水稻中后期预计“三病三虫”总体将由中等至偏重发生
来源:江苏植保    2019-7-30 10:23:00
    

    根据7月24~25日江苏省秋熟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预计水稻中后期“三病三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总体将由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不同地区、不同耕作与栽培方式病虫发生不平衡性大。各地务必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制订防治对策,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适时打好病虫防治总体战,确保有效控制危害。

    1、趋势分析

    预计全省水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中等至偏重发生态势。其中,穗稻瘟中等、局部偏重流行,稻曲病偏轻、局部中等发生,纹枯病偏重、局部大发生,细菌性病害在局部老病区中等发生,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稻飞虱中等发生,二化螟中等、大螟偏轻发生。

    1.1  预报结果

    (1)稻瘟病。穗稻瘟中等发生,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局部感病品种上偏重流行,重于2018年(图1);若破口抽穗期遇多阴雨天气,发生程度将加重。

    (2)稻曲病。全省偏轻,丘陵、淮北杂交稻及苏南、沿江、沿海粗杆大穗型品种上中等流行,略重于2018年(图2);若破口期遇多阴雨天气,将加重发生程度。

    (3)纹枯病。全省偏重,里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于2018年(见图3);大面积8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较常年相近略早。

    (4)细菌性病害。细菌性基腐病在沿江、沿海及里下河局部中等发生,白叶枯病在沿海、沿淮及淮北局部中等发生,轻于上年。

    (5)稻纵卷叶螟。预计总体偏重发生,五(3)代、六(4)代在沿太湖、沿江地区大发生,重于2018年(图4)。7月下旬至8月上旬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本地虫源羽化峰,如果期间出现外来补充迁入,与本地虫源叠加,将加重发生程度;8月上中旬进入五(3)代卵孵化及低龄幼虫高峰;9月上旬出现六(4)代成虫回迁峰,对迟熟嫩绿水稻影响较大。

    (6)褐飞虱。预计总体中等发生,其中五(2)代偏轻发生,六(3)代中等发生,苏南、沿江、沿海局部偏重至大发生,如果后期有补充迁入,将加重七(4)代在直播稻及迟熟品种上的发生程度,预计发生程度将重于上年(图5)。

    (7)白背飞虱。五(2)代中等发生,苏南、沿江局部偏重发生,发生程度重于上年。

    (8)二化螟。二代在沿江、丘陵及淮北中等发生,与2018年相近略轻(图6)。发生期长且不整齐,卵孵主高峰南部在8月上旬,北部在8月上中旬,早于上年。

    (9)大螟。三代偏轻,苏南、沿江及沿海局部中等发生,较2018年略重。卵孵高峰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与常年相近(图7)。

    1.2  预报依据

    (1)稻瘟病、稻曲病。苗叶稻瘟总体偏轻,丘陵、沿江、沿海局部感病品种上偏重发生。6月10日响水秧田普查,病田率37.5%,平均病叶率1.6%;入梅后多降水凉爽天气,利于叶稻瘟的扩展,6月下旬丘陵、沿海局部南粳9108、华粳系列、香糯1号、扬农稻1号等感病品种上出现发病中心,发生普遍;出梅后感病品种病情仍在扩展,如海安7月20日系统调查,病株率、病叶率分别为6.55%、3.37%,分别较5天前上升50%和62%。7月20~22日大面积普查,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地区病株率0.1%~10%、病叶率0.01%~6%,重于上年;沿海、沿江南粳9108、扬农稻1号等重发田块病株率35%~70%、病叶率15%~50%。秸秆连年全量还田,利于田间菌源积累,尤其叶稻瘟发生普遍的感病品种种植区,为穗稻瘟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上年稻曲病在沿淮、淮北杂交稻及丘陵、沿江粗杆大穗型品种上发生较重,田间菌源充足。

    (2)纹枯病。上茬休耕地区6月下旬始见病株,较常年早10天左右;其他地区大多于7月上中旬始见,较常年相近略早。梅雨期间温度偏低,不利于纹枯病快速蔓延,7月中下旬系统调查,里下河、丘陵及淮北病穴率5%~40%、病株率0.5%~5%;大田普查,早栽田重于迟栽田,移栽田重于直播田,里下河、丘陵及淮北病穴率2%~10%、病株率0.5%~1.5%。病情总体轻于去年同期。

    (3)细菌性病害。沿淮、淮北、沿海局部地区杂交稻品种易感细菌性病害,上年受台风及强降雨过程较多影响,这些地区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较重,田间菌源充足。

    (4)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偏高、田间危害早。吴江5月24日灯下始见成虫,较上年提前21天。沿太湖地区普遍于6月17~22日、6月底~7月7日、7月9~13日田间赶蛾见2~3个小的四(2)代成虫峰,峰日亩蛾量50~150头,峰期列近年较早,蛾量与上年相近;7月15日以来,沿太湖、沿江普遍查见一个较大成虫峰,峰日亩蛾量100~1,000头,目前峰期仍在持续;四(2)代系统田累计亩蛾量,苏南、沿江地区平均1,627头,是去年的1.9倍,是2008年以来均值的62%,列2008年以来第6位,武进达7,920头。白叶查见早,6月中旬即查见白叶,列2008年最早年份,苏南、沿江早栽水稻白叶率0.1%~0.5%。7月20日前后,苏南、沿江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百穴虫卵量15~60头·粒,沿太湖高的达100~200头·粒,重于上年;田间卷叶率普遍在0.5%以内,武进观测圃达3%,发生总体列2008年以来同期第6位。

    (5)褐飞虱。迁入期正常,沿太湖、沿江田间查见普遍率高。6月底7月上旬苏南、沿江地区灯下零星见迁入,迁入期正常;7月上旬苏南、沿江局部田间查见低龄若虫,列近年较早。截止7月21日,全省20%地区灯下见虫,张家港单灯累计诱虫149头,列近10年以来第2位。7月20日前后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苏南、沿江百穴虫量大多1~5头,重于去年,沿太湖、沿江局部较高,如金坛、宜兴、通州等地百穴30~40头,且田间查见普遍率高,列2005年以来同期第2~3位;目前田间以高龄若虫为主,江淮北部及淮北大部未查见。

    (6)白背飞虱。迁入期略早、迁入峰次多、灯下虫量低、田间虫量略高。苏南、沿江局部地区在6月上旬以来出现2~3个迁入峰,峰期单灯累计迁入虫量在50~80头;至7月21日止,全省四(1)代平均单灯累计诱虫32.4头,是去年的26%,是2005年以来均值的3.2%,列2005年以来第15位。7月20日前后系统田调查及大田调查,田间以低龄若虫为主,百穴虫量大多50~150头,卵量30~150粒;苏南、沿江局部虫量200~300头,卵量500~1,500粒,普遍高于去年同期,列2005年以来第8~10位。

    (7)二化螟。一代诱集虫量、残虫量及田间为害率普遍轻于上年。全省一代单灯平均累计诱蛾183头,分别是去年及2005年以来均值的58%和54%;一代单个性诱剂平均累计诱蛾170头,是去年的41%,如东115头、海安357头,均低于上年的515头、664头。全省44个典型地区平均一代螟害株率0.11%,部分上茬休耕及防治不及时籼稻田块螟害株率0.5%~2.2%。44个典型地区剥查,一代平均亩残留虫量66头,是上年的78%,其中沿江、丘陵及淮北亩残留虫量高的地区200~1,100头,列2001年以来第15位前后。7月初以来平均单灯累计诱蛾24头,是上年的89%,平均单个性诱剂累计诱蛾37头,是上年的1.5倍。休耕田块水稻播栽期早,利于有效虫源的积累。

    (8)大螟。前期诱集成虫、残虫量及为害程度重于上年。全省一代单灯平均累计诱蛾252头,是上年的1.8倍,为2005年以来均值的91%;一代单个性诱剂平均累计诱虫257头,是去年的1.2倍,苏南、沿江高的地区达600~810头。二代单灯平均累计诱蛾33头,是上年的1.3倍;单个性诱剂平均累计诱蛾29头,是上年的66%。7月下旬调查,二代螟害株率0.01%~0.1%;剥查32个典型地区加权平均亩残留活虫27头,是上年的1.7倍,列2001年以来第6~8位;此外,田外玉米、茭白、蒲等寄主仍有一定的虫源。

    1.3  品种布局与苗情

    一是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随着优质食味水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这部分水稻大多较易感稻瘟病和稻曲病,且我省主栽品种抗稻瘟病的比例不高,加之同一品种连续多年种植,导致品种抗性退化,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流行。二是在田水稻栽培方式多样,生育期差异大,桥梁田多,利于迁飞性害虫迁移和螟虫辗转为害。下阶段水稻拔节孕穗后,田间郁闭度增大,田间小气候将利于纹枯病的扩展蔓延和“两迁”害虫的发生危害。三是据栽培机构分析,今年上茬休耕田块水稻生育期早,而淮北地区由于干旱生育期迟,不同区域,甚至同一地区生育期差异长达1个月以上,加上近年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快速推广,这部分苗情差异大,破口抽穗期遇阴雨天气概率大,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的流行,生育期迟的田块也利于“两迁”害虫的滞留危害。

    1.4  气候因素

    据省气象台预报,今年7月21日~8月20日降水量全省一致偏多,较常年偏多0~2成,全省范围内有4次降水过程,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及繁殖危害,也利于纹枯病及早播田块稻瘟病与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流行,8月全省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0~1℃,利于纹枯病的扩展蔓延。预计盛夏期间(7~8月)将有2~3个台风影响我省,可能有1个影响较重,利于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流行。

    2、防治意见

    针对今年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发生态势,各地要围绕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强化监测预报和防治指导,科学打好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治总体战,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损失,为水稻丰产丰收、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一要强化监测调查,提升测报准确率。针对今年苏南、沿江地区上茬轮作休耕模式下病虫发生的新特点及各地病虫发生的不平衡性,各地要紧扣“面广、量足、质高”要求,突出“三个结合”,即系统监测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测报工具监测与人工田间调查相结合、查虫与查卵相结合,增强调查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要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病虫监测设备,提升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要加强与栽培、气象等方面专家的联系,充分发挥水稻创新团队及专家协作组作用,定期开展趋势会商,不断校正预报结果,及时向社会和基层发布,按要求做好信息公开。

    二要突出重点病虫,打好防治总体战。在做好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措施的基础上,对达标病虫,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科学打好防治总体战。重点打好3次防治总体战,第1次在8月上旬,沿太湖、沿江地区以“两迁”害虫、纹枯病为主,其他地区以纹枯病为主攻对象,兼顾螟虫;第2次在8月中下旬,结合大面积水稻破口抽穗,主攻穗稻瘟、稻曲病、纹枯病及“两迁”害虫、螟虫;第3次在9月上中旬水稻穗期,主攻穗稻瘟及“两迁”害虫。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重发区需单独开展针对性用药。水稻生长后期,要根据褐飞虱发生情况,因地制宜打好收关战,确保控制危害。

    三要强化分类指导,提高防控效果。针对今年水稻田间苗情复杂、病虫情发生差异大的特点,要强化分类指导。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12316、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平台,及时将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送到千家万户;防治关键时期,及时组织各级专家和农技人员,广泛深入病虫重发区和技术力量薄弱区,挂钩服务、分类指导,因病、因虫、因苗、因天开展病虫防控。要落实防护措施,避免中毒中暑事故的发生。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选择、交替使用、减量控害,切实防止农作物药害事故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粮桑混栽区要协调好农田用药与养蚕之间的矛盾,注意保护家蚕安全。水稻最后一次用药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防止农药残留超标。

    四要推进绿色防控,确保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种植香根草、安装害虫性诱剂、人工释放天敌赤眼蜂、使用生物药剂等生物物理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绿色防控水平,促进绿色生产。要加强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与园艺作物标准园、综合种养、“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等建设结合,通过绿色防控示范区、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水稻绿色防控创新团队示范地基等平台,展示绿色防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绿色防控水平提高。要集成应用“种苗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的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形成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病虫特点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确保85个省级绿色防控都有一套农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绿色防控技术,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水平。

秋熟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

秋熟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

相关阅读
农药:康宽发明人到访中国
茚虫威、虫螨腈、虱螨脲、虫酰肼谁将胜出?速度对比以及分析
农药与药械产品推荐名录让农民选农药放心安全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