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农资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用药更利于中国农业发展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2019-8-1 10:37:00
    

    恰逢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农药也已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总结农药发展历程,寻找农药发展不足的同时,更应看到农药对中国农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农药的发展来之不易,但由于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也因此遭遇污名化,但不可否认其极大提高了科技生产力,尤其在粮食生产中增产作用明显,所以应充分认可农药积极的一面。

    其实,农药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用药技术,实际应用的不确定性造成与理想的应用效果差异很大。

    农资行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环节洗牌整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农药的精细化发展,以便让其更加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所谓“精准用药”,是要根据作物、区域、环境、天气、危害等的总体情况分析,有针对性地用农药来解决植物病虫草害问题。

农资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用药更利于中国农业发展

    一、精准用药之优选药剂

    优选药剂,是要根据不同作物、区域环境、天气状况、危害程度等情况做出分析判断,优化组合配方,进而达到治标或是治本的目的。

    比如,除草剂选择土壤处理还是茎叶喷雾,针对作物不同,药剂安全性差异很大;杀虫剂有速效、长效之分,胃毒、触杀、内吸之别,杀虫杀卵是否兼顾等;杀菌剂有针对真菌或细菌、预防和治疗或兼顾的区别。因此,优选药剂是精准用药的第一步。

    1.登记作物靶标

    首先是作物,药剂登记的作物要求是根据药剂本身的特性以及大量实验和使用数据所得,不推荐使用或者限制使用的药剂,必定有其原因,不能因其效果好就擅自应用,市场上出现的不合格农产品或频繁出现的药害问题多基于此。

    靶标就是药剂的防治对象,实际应用效果与登记可能存在差别,还应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登记信息,再结合实际使用,将药效发挥到极致。

    在农药登记证中的各项指标都有体现:(见下图)

农资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用药更利于中国农业发展

    举例单个产品的查证信息,如下图所示,包含登记证号、农药名称、持证人、毒性、含量、作物、防治对象、用药量、使用方法等内容,能使用户对产品有详细的了解。

农资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用药更利于中国农业发展

    更详细的产品信息可点看红字“查看标签”来详细阅读了解,当下新《农药管理条例》规定,产品标签必须与电子标签一致,因此,通过对标签的对照,也可知道产品真假,以及应用技术是否准确。

    当然,登记作物靶标不是绝对的,如草甘膦本是灭生性除草剂,不仅仅能应用于柑橘园,还有其他更广的用途,因此,详细了解药剂本身的特性也是精准用药中的重要一环。

    2.拓展应用范围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了农药登记作物靶标,并且靶标及作物还可以扩展应用,但是,拓展范围要建立在对药剂特性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虎威(氟磺胺草醚)经过长期实践应用,从大豆土壤处理剂转化为大豆苗后茎叶处理剂,且对大豆安全性非常高。此外,笔者经过大量实验、实践,把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的组合配方推广到韭菜田防除阔叶杂草,安全性非常高,效果也比较理想,为农户解决了一定的困难。

    不是所有药剂都能无节制地拓展应用。笔者在此列举一些作物对常用药剂敏感的情况:

    百菌清:对梨、柿易发生药害,不宜使用。苹果落花后20天内也不能使用。高浓度对梨树、柿、桃、梅易产生药害。

    烯唑醇:西瓜、大豆、辣椒(高浓度时药害)敏感。

    毒死蜱:烟草敏感(已限制在蔬菜上使用)。

    吡虫啉:对豆类、瓜类敏感。

    乐果及氧乐果:猕猴桃、人参果特别敏感。

    莠去津:桃树敏感。残效期长,对下茬小麦、大豆、水稻有影响。玉米田重复使用,造成叠加残留,对小麦影响较重。

    又如药剂本身特性的作用:

    嘧霉胺、唑草酮对温度敏感,超过25℃极易出现药害症状。而啶虫脒、草甘膦在低温时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

    总之一句话:拓展应用要谨慎,切忌不懂乱拓展。问和学,可以弥补自身短处,自己试验才能更好掌控。

    3.剂型选择

    农药的剂型有多种,随着国家对环保、食品安全更为严格的要求,农药剂型也越来越向安全、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农药刚进入中国时,且不谈毒性高低,剂型多为乳油,虽然说乳油的活性更高一些,在药效方面略显突出,但也存在许多不可控风险。比如杀虫、杀菌剂在果树果实上易形成药斑,降低水果品质;除草剂因药效过强易给非靶标作物带来危害等。

    不仅仅是国家要求,各生产厂家也在往先进剂型转变,大家可以观察最近几年登记的剂型,水分散颗粒、可溶性粉剂、悬浮剂等剂型占绝大多数,这也符合社会与农药本身的发展要求。

    剂型是一方面,生产厂家对农药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粉剂看细度,颗粒看崩解度,这都是评判药剂是否优良的检测标准。

    根据国家对药剂包装的回收要求,笔者认为,小规格的颗粒、粉剂包装,易容于水的一次性包材可能会有大的提升空间。

    土地流转所带来的用药量规格加大,以及飞防、大型打药机的应用,使得高浓缩、雾化好、沉降快的药剂越来越得到推崇,并且超大规格的药剂也为配制药液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因此,药剂剂型选择也要有针对性。

    4.混合使用的药效评析

    几种农药混用不完全是1+1=2。

    农药之间混配后的药效存在三种情况:

    增效:农药登记证有很多的二元、三元混剂配方,这些药剂大都互补,有相互增效的作用,因此可以组合在一起。比如双氟磺草胺·二甲四氯(钠盐)异辛酯的配方,单独拿出每个药剂,杀草谱广而不优,两者联合则是“双剑合璧”,爆发出的能量巨大,对小麦田的所有阔叶杂草防效都比较突出。几乎“绝迹”的土壤封闭处理剂乙·莠也是此理。

    兼治:药剂混用也存在很多保持原有药剂特性,让混用药剂各自发挥作用,以达到扩大靶标范围或增长持效时间或加强作用机理的现象,比如除草剂中的禾阔双除配方,高效快捷;再就是当下流行的增产或兼治套餐,调节、补充营养、防病甚至于杀虫兼治,极大地提高了便利性。

    拮抗:药剂混用也存在相互之间排斥、抵消药效的情况,还有一些单独应用良好,混用会使作物安全性降低,出现药害症状,要严格规避。比如烟嘧磺隆的安全剂加入,提高玉米安全性的同时,抵消了烟嘧磺隆的一部分作用力,因此为达到使用效果,需要提高用药量;而烟嘧磺隆、苯唑草酮不能与有机磷农药混用,间隔期为使用前后七天,否则会出现药害;小麦除草剂唑草酮不能与乳油类药剂混用,否则影响唑草酮在水中的溶解度,使药液浓度分配不均匀,会产生药害或无效。

    了解了这些知识后会发现,农资经营确实需要技术,不是简简单单买卖的关系,而掌握这些技术,需要专业学习和时间、经验的积累。并且,农药混用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大需求,可减缓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发展,因此提高专业技术素养日益迫切。

    精选药剂还应考虑到药剂本身对下茬作物的影响,比如氯吡嘧磺隆防除香附子时残效期太长,对阔叶作物有危害;玉米苗后除草剂烟嘧磺隆对高粱的间隔期为12个月等,这些理应得到重视。

    二、精准用药之把控用药时期

    近几年,某类害虫、病灾、草害的暴发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与气候有一定关系;此外在防治时,用药时期的把控不力也是导致危害扩散的主因。

    1.针对药剂特性选择用药时期

    药剂都有自身特性,违背药剂特性去使用,就会浪费或产生负面影响,而农户或基层经销商往往把原因归咎于产品和厂家,客户流失及恶性维权事件时常发生。

    如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百草枯(已禁用)、草铵膦以及敌草快,在低温时药效差或无效。华北区域在4月中旬以前、东北区域在5月下旬前使用几乎无效,此时便不该推广应用。

    玉米苗后除草剂应用时期为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加入安全剂后施药时期人为更改成玉米3~10叶期,这虽然有利于农民把控施药时间,但反而增加了杂草的防除难度,如马唐抗药性增加、虎尾草变异出现、众多杂草死而复生……而现实情况是,在杂草苗期,防除难度并没有那么繁杂。

    大田作物的拌种剂、增产套餐的出现就是应用技术创新的体现,从科学的角度提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在作物田一旦发现,危害必会产生,农产品产量、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在其未发生之前或将要发生时就进行防治,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理想的结果。

    2.针对靶标确定用药时期

    对于作物的病虫草害,笔者的看法与农极客老猫的观点相似:“随即发生的危害做治疗,规律发生的危害做预防。”

    对于作物病害防治,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育作物根系促进发达,土壤健康、养分补给要科学系统,根系发达了作物植株才会茁壮成长,病虫害的侵染也会减少;二是病害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尤其是治疗一些病害时,对危害植株病菌的处理要稳、准、狠。

    害虫近几年呈规模性暴发,某一类害虫暴发后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对蓟马、飞虱等迁徙性害虫,施药时间建议为凌晨或傍晚,其活动要开始或终结时,围而歼之;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时,大部分人不建议与杀虫剂混用,笔者的建议恰恰相反,因近几年秸秆还田以及高麦茬的存在,给众多害虫、虫卵创造了好的生存环境,笔者推荐加入不影响除草剂药效的杀虫剂,防除玉米田杂草的同时,对玉米田的害虫进行兼防,避免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叶蛾等害虫规模性暴发,产生更大的危害,同时也省时省工省力。

    除草剂方面,笔者倡导早期使用土壤封闭处理剂,有草龄较大的杂草需提前彻底处理,否则产生的危害也会很大,处理难度也会加强。封杀双效的除草剂是未来的大课题,对除草剂药性的把握掌控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毕竟,农药只有安全、高效、生态、便利,才能真正服务于农田种植。针对不同时期的杂草,防治药剂和配方会有很大差别,并且在使用一类药剂药效不好时,尽量更换药剂进行防除,避免杂草抗性的发生或加强。

    3.用药时间的合理控制

    无论何种病虫草害,不管哪种药剂,对施药时的温度、湿度、环境都有一定要求。20~30℃尤其是25℃上下,是最适合的温度,此时打药,对处于活跃期的病虫草更有效,药剂活性较突出,对作物更安全。因此,大部分药剂用药时间为:

    春秋凉爽时节,施药时间建议在上午十点以后,下午两点之前。

    夏天高温时节,打药时间应该在上午十点以前和下午四点以后。

    对于大棚,关注天气变化,晴天时用药更利于靶标控制。

    4.不利因素考虑后的应用

    规范的用药技术对提高药效至关重要,因此,不管是对药剂本身,还是对作物、靶标、环境等影响因素都要考虑周全。

    土壤封闭处理剂不仅仅对土壤墒情有要求,对亩用水量也有规范,以地表见湿为好,笔者曾见过一个农户喷施玉米苗前封闭除草剂,一桶水30斤能喷3亩地,这用量让人质疑,封闭效果谁能保证?红蜘蛛、蚜虫再厉害,一场雨水过后,降低的数量不是一般药剂所能达到的,所以关注天气比盲目治理简单得多。病害的产生多为高湿所致,有规律的预防及规避雨水防治才能事半功倍。

    危害在萌芽状态最易于防除,因此,结合药剂本身特性,精准用药时期,能极大地扩大防治效果。

    三、精准用药之严格用药技术

    规范使用农药除了需掌握药剂本身基本特性之外,还对应用时期、使用技术等进行规范,指导用户应该怎么做或不要怎样做,避免出现药效不好或造成其他危害等。比如除草剂的残效期,对下茬作物会产生的影响。

    1.严格按照标签使用说明或遵循终端服务商的指导用药

    产品应用技术主要体现于标签,新《农药管理条例》明文规定,产品标签必须与登记电子标签一致,方便指导实际应用及有效规避不合格产品的出现。部分厂家也对自己的重点产品进行“包装”,单独印刷宣传单页,对应用技术进行更详细的阐述,也对实际效果给予展示,方便了农户更好地了解产品。再就是厂家把自己产品的关键技术通过各级销售、服务渠道进行有效传导,最终由终端服务商教导农户合理用药。

    农药应用技术的有效规范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协作,给予农民有效指导培训,毕竟,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活习惯都加大了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难度,虽然农民要求完美的结果,但在实操过程中与理想效果不完全一致。

    2.精准用药量

    用药量是以单位面积或药液浓度来计算,常用亩有效成分使用量或药液稀释倍数来标识。亩有效成分使用量或药液稀释倍数相对严谨,还要根据一些其他情况做调整,比如用药习惯、病虫草危害程度、虫龄草龄等。

    土壤封闭处理剂根据土壤墒情对用水量有要求,土壤干旱可能要喷施2~3桶水/亩,否则1~2桶水/亩,用药量是一定的,稀释倍数有差别;对蚜虫、螨类、病害类防治时,要喷匀喷透,足够的水量是前提,可使用弥雾机来弥补;而对于苗后茎叶处理剂,一桶水的有效成分含量是关键,当然与草龄、杂草密度也有关,单株杂草着药量决定了药效。

    还应考虑到药剂用量对下茬作物的影响,比如小麦田年后使用苯磺隆、玉米田苗后使用莠去津,用量以及不节制的叠加使用,常造成隐性药害向显性药害发展,理应得到重视。

    很多药剂在作物田应用是有限制次数或者有间隔期的,因此要严格把控药剂在作物上的作用,避免出现过度使用而产生药害的情况,并且长期使用单类药剂,病虫草害极易产生抗药性。

    3.施药器械的选择

    现在的喷药器械有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弥雾机、小型机械喷施设备、大型喷施设备、无人机、飞防直升机等,在规模种植时为提高便利性,对施药器械有更多要求,而种植散户或经作植保,多对施药器械的精密度有所要求,比如是否能喷透、雾化程度等。

    随着土地流转的进一步发展,规模种植将越来越考虑投资成本,合理规划支出,花钱要用到刀刃上。施药器械及配套设施的科学选择尤显重要,要结合作物、环境、施药条件等实际情况,因为用工及施药效率、质量才是最大的成本。比如,除草剂优选机械喷施;人工虽然精细,但用工效率是问题;飞防则要考虑飘移影响。杀菌杀虫剂使用飞机的优势比较明显,外在因素排除即可。又如喷洒玉米控旺调节剂,无人机飞防因风力作用,极易出现喷施不均匀的现象,造成玉米高矮不齐,甚至造成严重减产。

    4.改变不良用药习惯

    仅为了降低用工或省力,农户不按照产品应用技术执行,不听从农技人员指导用药,自以为是或应付了事,必然会导致问题出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损失。如:

    不二次稀释。农药剂型向更环保发展,粉剂、颗粒剂越来越多,二次稀释是保证药效的基础,能避免出现药液浓度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出现。

    无节制的组合。仅仅为了节省时间或者达到自认为的可以拓展防治效果,随意把多个药剂组合,导致药效不佳及作物药害频出。

    滥用药物。农药的发展,是基于科技及现实,一些高残留、高毒农药被禁或限制使用是有原因的。目前农村还有农户在使用甲拌磷,还在寻求百草枯,自己受益(自认为)的同时忽视了大家的安危。

    盲目增加药剂用量。农民买农药时常说一句话:“放多了烧不?”言外之意就是自己要加量使用,不只针对一个产品,几乎是所有产品。尽管零售商重复强调要按照标签使用,但到了真正使用时,农户却又按照自己的习惯来。

    有跟风也有随意,有偶然也有必然,不好的用药习惯加上欠缺的种植应用技术,过度维权事件常有发生,也危害了农药行业的正常发展,要坚决纠正。

    5.药效药害要及时反馈、改善沟通机制

    曾经,因为产品出现问题,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会一级一级快速反馈到厂家,要求派人处理,但忽略了自己对事件的处理能力。

    当下,通讯工具如此发达,问题通过网络及时反馈,深刨问题根源,及时补救,能迅速、有效地降低风险或危害。关键是出现问题不能慌,迅速展开调研,找到病症所在,再对症下药,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纠结谁对谁错。最后,对事件进行总结,避免再次发生,真正为农业解惑。

    四、精准管理以及精准服务

    针对单类作物精准用药、聚焦管理、系统服务,才会优化作物的产业链,让其蓬勃发展,聚焦单品类作物科学管理,塑造品质农产品,才能让农业登上新台阶。深究著名品牌农产品,其成功往往先制定高标准,符合标准的才是需要的,而不是“矮子里面选将军”。

    作物精准管理有很多的用药技巧和经验,通过日常的学习、汇总,让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持续发扬。

    农产品服务产业链的完善需要政府引导、各方协作、精准聚焦、众志成城,市场开拓才能相对容易和稳固。

    中国粮食已完成自足,但用于工业的缺口还很大,品质农产品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拖沓。精准用药,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运用好农药,从而助力中国农业腾飞,大家应尽快行动起来共同研究完善精准用药细则。

相关阅读
合肥即将召开农药高峰论坛
涨价对农民影响大不大?农药市场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武汉严格管理禁限农药保障农产品安全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