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整理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2019-9-26 9:58:00
    

    如今秋收已经陆续开始,收完玉米、花生和大豆,农民又要忙着种小麦了。很多农民想着早点种完小麦,出去打工挣钱,但是近年来由于暖冬天气的影响,小麦种得早,收成并不好。实践证明,小麦想要获得高产,必须严把小麦整地、播种质量关。

    为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抓好田间管理,夯实小麦丰产基础,小编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提出的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以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定的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进行了整理,供读者参考。

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整理

    2019—2020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冬小麦主产区土壤墒情总体较好,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接近常年同期,有望正常成熟腾茬,为适期适墒播种创造条件。大部分地区小麦种子数量充足、质量较好。据气象部门预计,秋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针对今年天气的不确定性和小麦生产特点,要树立“七分种、三分管”“三分在农机、七分在机手”的思想,立足防干旱、防病虫、防冻害、防渍害,坚持适期、适墒、适量播种,力争一播保全苗,强化田间管理,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1、秋冬种技术

    1.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等情况,以高产、优质、高效、抗逆为目标,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适应,品种产量水平与地力水平相匹配,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结合,品种抗性与气象及生产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做好品种布局,因地制宜选用品种。黄淮和北部小麦生产区选用丰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强(抗寒、抗倒、抗病)、稳产性好和品质优良的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品种,旱地注意选用节水稳产的品种;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选用耐湿、耐渍、抗病(赤霉病为重点)、抗倒、抗寒、抗穗发芽及熟期较早的弱筋与中筋品种,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扩大春性中强筋品种种植面积;西南小麦生产区重点推广抗条锈病、耐肥抗倒、丰产性好的品种,同时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种植酿酒、膨化等专用小麦品种;西北小麦生产区选用丰产性好、品质优、抗旱性突出、抗倒春寒、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

    1.2  播前准备

    (1)及时腾茬。旱茬小麦生产区要及时收获前茬,确保小麦适期播种。稻茬小麦生产区要千方百计减少迟播、特别是过迟播种的面积,水稻要开好排水沟、注意控制好最后上水时间,为小麦耕作播种创造好的墒情条件,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过分“养老稻”。家庭农场、种田大户受晾晒或烘干条件的制约,常常影响正常收获与播种,要加快收割与播种进度。立足抗灾播种,及早做好秋播期间出现干旱或连阴雨的应对预案。

    (2)种子处理。为防控小麦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虫害和地下害虫,大力推广应用种子药剂处理特别是种子包衣技术,因地制宜、科学选药,尽可能减少“白籽”下地。对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要合理制定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混合拌种,起到“一拌多效”的作用。进行药剂包衣、拌种和土壤处理时,必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操作,防止药害或人畜安全事故发生。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1.3  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包括深耕(松)、少耕免耕、耙耢镇压、秸秆还田等。突出抓好深耕(松)、秸秆还田、镇压为主要内容的高质量、规范化耕整地技术,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麦播基础。

    (1)深耕(松)。旱茬小麦加大机械化深耕(松)技术推广力度,对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力争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以25~35厘米为宜,做到机耙相结合,如果前两年深耕或深松过,可只进行旋耕;对旋耕整地麦田,必须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稻茬小麦推广深耕或深旋,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2)秸秆还田。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玉米、水稻收获机械要普及切碎、匀铺装置,碎草长度控制在5~8厘米,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并均匀撒铺,匀铺不到位须人工辅助撒匀;如果收获时秸秆未粉碎或秸秆切碎长度过长或留茬高度过高,收获后应采用专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粉碎,秸秆粉碎机要匀速行驶,粉碎刀要贴近地面,确保留茬及秸秆粉碎彻底、分布均匀。选用大中型拖拉机深耕或深旋灭草还田,深耕埋草深度应达到25厘米以上,深旋埋草深度应达到12~15厘米,做到草土混匀,防止秸秆富集于播种层。西南地区可推广人工盖草技术,用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土壤的表面,再人工覆盖稻草,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西北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秸秆带状覆盖技术。

    (3)适墒镇压。无论深耕或深旋地块都要根据土壤墒情做到镇压耙实、踏实土壤,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墒情适宜时可在播种前后镇压,土壤过湿时应推迟镇压时间。

    1.4  精准播种

    根据秋播期间气候特点,以培育冬前壮苗为标准,严格把握播期,科学确定播量,做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

    (1)适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若墒情适宜,可直接整地播种;若墒情不足,则提前造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旱地要趁墒播种;如遇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进行晾墒。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还应注意排水降渍,力争小麦适墒播种。

    (2)适期播种。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以550~650℃为宜,根据品种类型、墒情、天气等因地制宜确定适宜播期。一般黄淮北部、北方、西北小麦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上中旬,黄淮南部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西南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下旬,长江中下游生产区适宜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3)适量播种。要因地、因种、因播期而异,分类确定播量。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0万~20万,中产田为15万~25万。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4)适深播种。坚持“适墒适当浅播、缺墒适当深播”的原则,根据茬口、墒情等条件确保小麦播种深度,防止播种过深或露籽,影响发芽与幼苗生长。适墒条件下,黄淮、北方、西北等旱地小麦播种可略深,一般3~5厘米;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小麦生产区等稻茬小麦播种略浅,一般2~3厘米。

    (5)精匀播种。大力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宽幅条播、多程序复式作业、种肥一体化等高质量机械化播种技术,使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丛苗等现象,实现一播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6)播后镇压。小麦播后镇压是抗旱、防冻和提高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的重要措施,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播时未镇压麦田,可选用适宜镇压器在播后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镇压。

    2、冬前田间管理技术

    2.1  肥料运筹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水平,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原则合理配施肥料。

    (1)施足基肥。要求施足基肥,一般掌握基施氮素占全生育期总施氮量的50%~60%,磷、钾50%~100%底施,因区、因地调整。提倡增施有机肥、生物肥等,扩大缓控释肥料、专用复合肥等施用比例。

    (2)早补苗肥(分蘖肥)。对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块,在小麦2叶期左右及时补施苗肥。如果基种肥及苗肥均不足,在主茎3~4叶期(主茎总叶片数11叶及以下)或4~5叶期(主茎总叶片数12叶及以上)施用壮蘖肥。有条件地区可在冬前及越冬期间施用泥、杂灰肥等有机肥培土壅根,保暖防冻,培肥土壤。秸秆还田量大的麦田,如麦苗发黄严重,应尽快施用复合肥或速效氮肥转化苗情。

    2.2  科学管水

    (1)因旱适时浇越冬水。黄淮、北方、西北等小麦生产区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要适时浇越冬水,推广测墒补灌技术,保苗安全越冬。浇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夜冻昼消”时完成。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12月初,麦田0~40厘米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或高于70%为土壤墒情适宜,同时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冬前可不浇越冬水。对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

    (2)开沟防渍。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播后适时机械开沟,每2.5~3米开挖一条竖沟,沟宽20厘米,沟深25~30厘米。距田两端横埂2~3米各挖一条横沟,较长的田块每隔50米增开一条腰沟,沟宽20厘米,沟深35~40厘米。田头出水沟要求宽25厘米,深40~50厘米。要确保内外“三沟”相通,注意均匀抛撒沟泥,覆盖麦垄,减少露籽,防冻保苗。

    2.3  防控病虫草害

    (1)春草秋治。根据草相、草龄、墒情等适期使用适宜药剂,重点抓好冬前化学除草,要封杀结合、以封为主,在墒情适宜时、于播后芽前进行土壤封闭化学除草。对未封闭化除或效果不好的麦田,在冬前选择冷尾暖头、日平均气温8℃以上的晴天及时喷药化除,注意安全用药,防止发生冻害和药害。

    (2)防治病虫害。旱地小麦和部分稻茬麦田要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冬前注意加强对条锈病、纹枯病、蚜虫等的监控,及时防治。

    2.4  冬前镇压

    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小麦播后未及时镇压麦田,冬前墒情适宜时可根据苗情选用适宜镇压器镇压1~2次,利于保水保墒,促进冬前壮苗,提高壮苗比例。特别是土壤偏旱时更需要注意。

    3、冬前防灾减灾技术

    3.1  抗旱造墒播种

    黄淮、北方、西北等小麦生产区秋播时若土壤偏旱,在小麦适宜播期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提前造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对部分旱情较重、播种偏晚的地块,也可以先播种,再浇蒙头水,促进出苗,并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

    3.2  晚播应变播种

    旱茬与稻茬小麦超出适期后晚播,可推广“四补一促”的抗灾增产技术措施。

    (1)选用良种,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应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

    (2)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在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上下功夫,采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当浅播、浸种催芽等措施,打好播种基础。

    (3)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通常超出适期范围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0.5万左右,但亩基本苗最多也不宜超过预期穗数的80%。

    (4)配施肥料,以肥补晚。氮、磷、钾平衡施肥,促进小麦分蘖发生与根系发育,提高分蘖成穗率。

    (5)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狠抓起身期与拔节期的肥水管理,促弱转壮。

    3.3  壮苗防冻害

    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低温来临前,对播种过早、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坚持控(肥水措施)促(苗情转化)结合,采取镇压、深中耕、灌越冬水、喷施化学调节物质等技术措施,控旺转壮,提升植株抗寒性,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3.4  南方防渍害

    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小麦生产区及时清沟理墒,疏通排灌水系,防止渍害。播后如墒情不足,也应及时灌齐苗水,促进及时出苗,注意不可大水漫灌,防止烂芽、闷芽。

    2019年秋冬季小麦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

    做好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病虫害防治,对压低病虫初始量、预防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确保全年小麦病虫害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国家小麦产业体系以及相关植保专家,结合2019年春夏季小麦病虫发生情况,研究制定了我国不同产区秋冬季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

    1、防控策略

    针对我国小麦秋冬季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状况,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的防控策略,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技术,种植抗病品种、推广药剂拌种、合理适期晚播、清除自生麦苗和地边路旁杂草等措施,有效控制秋冬季小麦病虫草害,为全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打好基础,确保我国小麦生产安全。

    2、重点地区和防控对象

    黄淮海麦区: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兼治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害。

    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为主,兼治地下害虫和蚜虫、灰飞虱和白粉病危害。

    西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治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

    西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主要防治对象,新疆等地要兼治雪腐叶枯病等病害。

    3、关键技术

    (1)种植抗(耐)病虫品种。条锈病常发区:选择种植对条锈病新小种抗锈较好的品种,成株期发病的地区可选用慢锈性品种。条锈病越夏区:在不同海拔区域,种植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小麦良种,以控制条锈病的初始菌源量。赤霉病发生区:选择有一定抗耐赤霉病的品种,避免盲目引种不抗病高产品种,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选择种植新培育的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和新发生区: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较抗品种。

    (2)药剂拌种。苗期病害较重的地区:可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苗期虫害较重的地区:选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条锈病越夏区及其周边麦区:可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种衣剂拌种或包衣,兼治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预防后期黑穗病。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或包衣。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要进行药剂土壤处理。

    (3)农业措施。赤霉病、根腐病、茎基腐病以及其他土传发生区要做好秸秆还田、精细整地,尽量深耕将玉米秸秆埋于土壤中,减少病菌基数;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域或田块,要重点推广播种后和秋苗期镇压控病措施,有条件地区要结合出苗后冬灌、镇压麦苗。小麦条锈病越夏区要用人工铲除和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清除自生麦苗;播种时期根据墒情,采取适期晚播,减轻苗期条锈病的侵染,减轻苗期病害,压低秋苗菌源量。

    (4)秋苗防治。根据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秋苗发病情况,在病害发生严重时,进行打点保面。在条锈菌冬繁区,加强病情监测,对早发病田进行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喷雾防治。在纹枯病的苗期发生区,要加强监测,及早开展防治;小麦黄矮病发生区,在拌种预防的基础上,要注意防治苗期蚜虫预防病害的发生,可用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防治蚜虫。

    4、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措施,落实责任,通过召开会议、组织相关行动,及时传达农业农村部秋冬种工作要求,具体安排部署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

    (2)强化服务指导。小麦秋播拌种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植保机构要组织各地做好防治药剂、拌种设备和防控机械准备。在秋播关键时期组派技术力量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现场培训,开展技术指导,确保药剂拌种和秋苗防治技术落到实处。强化农药市场监督,严查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

    (3)强化监测预警。各级植保机构要全面分析本地区土传、种传病虫和苗期病虫发生情况,确定秋播拌种防控重点对象,指导农民科学拌种。在系统监测的同时,要加强大面积普查工作,准确、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分布情况,科学指导防控行动。

    (4)强化示范带动。深入开展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作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药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实施苗期病虫综合治理,促进科学防病治虫。

    (5)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秋播药剂拌种的重要作用。宣传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信息报送,及时把各地秋播进展及拌种防治信息上传下达,促进秋冬季小麦病虫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相关阅读
9月苯磺隆原药产量分析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2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