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这些水稻问题值得关注 |
来源:农资与市场杂志 2019-10-8 9:15:00 |
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当然值得关注。 在大田成本不断攀升,收入和支出落差增加,投入不积极的当下,如何来做高标准农业?如何守护农产品品质的提升?未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可能? 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抗性管理时代到来 近些年来,抗性杂草的防治毫无疑问成为水稻种植面临的最大挑战。 水稻区抗性杂草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越来越大,防治难度逐渐增大,个别地块甚至到了必须手工拔除的可怕局面。 据报道,中国已有37种杂草的59个生物型对10类31种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水稻田普遍发生抗性稗草、抗性千金子、抗性马唐,尤其是稗草抗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双草醚的不断被发现,个别区域发现多抗性稗草种群。 在频繁使用除草剂的压力下,一旦某株杂草变异为抗性生物型,杂草群体会在2-3年内迅速演变成不敏感抗性杂草群体。 而且近些年来环境变化加快,生物进化加剧,杂草的生态型变异愈发多样化,抗性水平不断提高。 当年的杂草和如今的杂草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市场上除草剂产品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种植户可选择的药剂越来越少,就算是几年前的神药,现在也显得越来越无力。全新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上市速度又跟不上杂草抗性发展的速度。 老配方新做,或者多种药剂混用效果依然不如人意。加之,市场用药混乱,药剂混配不科学,杂草抗性不降反增,严重威胁农作物的产量和粮食安全。 而所谓抗性,是指在生物体在体内产生对某种物质的免疫能力,使其不能伤害到自己。一般来讲,只要某种药剂使用的时间长了,生物体自然而然都会产生抗性,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很多病虫草害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有80多种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其中抗性害虫(螨)超过37种,植物病原菌21种,杂草24种。 有专家预测未来3-5年,中国抗性杂草种类将会急剧上升,10年后,中国抗性杂草或将大爆发,中国除草剂行业将进入抗性管理、减量施用为特征的抗性管理时代。 届时,新除草剂成分的研发将越来越难,而除草剂的推广则一定是技术推广,如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与多作用位点抑制剂混用或交替使用;根据杂草草相、草龄、抗性水平,结合气候合理搭配用药,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服务。 而未来,谁率先拥有独特产品,掌握核心除草技术,提供抗性杂草解决方案,谁便赢在了起跑线上。 立体种植面积将加大 立体种植的概念,源自几年前去台湾的时候,在南投市埔里镇参观一个立体种植基地——水水世界。水水世界的创意来自于黄世铭,他探寻的是实际的农业永续经营“上面种菜瓜,下面养鱼虾,顺便钓青蛙。” “如何让各种生物之间食物链、食物网相互制衡,生态发展?如何发展无毒化农业?这个水水世界,就是我的一个探寻。”黄世铭表示,他在利用天敌防止技术,效果很好。 其实,水稻中养殖鱼类(鲤鱼、鲫鱼),在我国由来已久。稻田养鱼以水稻为主,兼顾养鱼。利用人工新建的稻鱼共生关系,将原有的稻田生态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转化,达到水稻增产鱼丰收的目的。 在立体种植上,我国南北水稻倒是很有共识。 佳木斯瑞琪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也在做鱼蟹共稻的种养殖,已经成为当地的品牌。即便是他每亩地的投入13000-14000元,但是收入也可观,能达到18000元/亩。 江苏南通的种植大户张兴林却是从蛙稻共作入手,用中药养出青蛙(帝蛙)稻米来。据了解,每亩投入7000元,仅青蛙的收益就可以收支平衡。稻米的产量在600-800斤/亩,他的大米批发价为16元/斤,市场价为20元/斤。 立体种植,不仅仅有稻田的收益,还有养殖的收益,对稻田也有保护作用,所以,近几年综合种养推进速度很快。可以预见,未来推进速度会更快。 近年来,稻虾共作也比较火爆,从全国来看,湖北、湖南等地稻田综合种养推进速度快。湖北省2018年集中打造全省700万亩“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生产区,仅湖北潜江县的稻虾共作面积就超过100万亩。 至2018年底,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推广面积超过70万亩,其中稻虾共作面积占90%以上。今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将扩大稻田综合种养面积,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安徽省合肥市也表示,争取到2021年实现全市虾稻综合种养面积100万亩以上,未来将全力打造集养殖、加工、出口、科研、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完整虾稻产业链条。 以虾稻、鱼稻、蛙稻、稻鸭等方式的立体种植模式逐渐扩张,给水稻种植者带来了更高的收益。但是也有隐忧存在,目前,立体种植的难点在于对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对种养技术的要求。另外,共作的水稻产量一般不很高,而且一旦遇上病害,基本上是无计可施。 很多人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立体种植模式无论是基建投入成本,还是养殖技术水平要求都较高,生产投入较大,风险也较大,虽然收益很高,但是也希望大家理性投入。 稻米的品质将继续提升 品质农产品,是近两年提的比较多的话题。 从吃饱到吃好,消费者的需求变了。很多人就惦记着要买五常稻花香大米,不在乎十多块的价格。不见朋友圈里财务自由的初级阶段不是已经从菜场自由、辣条自由新升级到了车厘子自由吗? 所以,走过温饱,就要看重品质了。 而种植者的选择也极其简单,在每斤一块多的价格和每斤一二十元的价格之间选择,怎么选不言而喻。 但问题在于如何让产品提高品质?如何能卖出高价? 如何提升品质,自然要从优质品种开始。江西省政府正在通过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化运作,2017-2019年共出资2.5亿元,大力推广优种稻(万年贡米、井冈山大米、宜春富硒大米、麻姑大米、奉新大米、永修香米、鄱阳湖大米),在种子、插秧、飞防植保、烘干、订单农业等方面进行大力度补贴。 相对于粗放式的靠天吃饭,优质种子更需要优质管理。 五常大米的品质保障,和种植者的坚持分不开。 五常浩海水稻种植农民合作社邹志忠一直在对我讲,对土地我们不能一味的索取,要保护黑土地,让它肥沃下去。邹志忠采用种源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的方式,保障质量。用极为苛刻的种植模式保障稻米的品质:人工插秧、收割、脱粒,不用除草剂(人工拔草)、不用杀虫剂(物理杀虫)、完全有机肥(底肥+返青肥)替代复合肥。 邹志忠表示,“我们是走品质走质量,不能因为产量就把最重要的品质给耽误了。” 和邹志忠有同样坚持的,还有五常宫稻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佳瑞,佳瑞的介绍很简单:人工耕种,有机肥料,生态鲜米,保障质量。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五常大米的种植模式特别多,有自己做酵素叶面肥的,有自己发酵堆肥的,也有买全套技术自己研究的……无论那种用肥模式,其中一点不会变,就是合作社和米厂都会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发放肥料,统一回收稻米。这样可以保障起码一个合作社产品的品质一致。 我们了解到,五常大米由于品质好而受市场热捧,为了守护其品质,当地种植者也不惮于投入,且他们多以合作社为单位集体购买产品。 品质不仅是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同时也是一个分界线。有的人凭借对未来的认知和洞察,找到路径;有的人停滞不前,将被遗落。所以,差距就像裂谷,之间的鸿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难以逾越。 功能型产品将增加 其实任何创新,不过都是在寻找消费者的刚需罢了。 创新随着消费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市场活跃度降低之后,用什么内容去置换? 《农资与市场》传媒主编冯卫东认为,营销已经做到极致了,这个时候需要分工明确,在品类上创新。将产品做到精准化,往产品上附加更多的功能。 其实,将产品功能化这个苗头从前几年已经开始,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和新的细分领域的产品。很多企业因为在大品类上无法超越一些标杆企业,就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优势细分领域,进而领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和理念的推动下,农业绿色发展成为趋势。守土有其责,土壤健康保卫战亟待全面打响。所以,产品也开始了它的迭代步伐:从火热的药肥,到生物刺激素,再到各个细分领域均如是。 在朋友圈看到一企业发的“虾稻肥面世”的消息,也是因为近两年虾稻共作面积增发速度快而研发的。不少肥料企业加大了水稻专用肥,甚至虾稻肥等特色细分产品。 企业要想在作物上领航,还是要靠差异化产品。黑龙江护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就抓住了产品的契机,如壮秧剂,目前在黑龙江的占有率约20%,单品销售达一个亿。 有了功能型产品还要有配套的方法,绿叶元的套餐也是一大创举,在大田鲜有敌手。 另,众所周知的事件之后,土壤污染已成我国众多地方的“公害”。土壤修复改良与防治成了新的增长点。金正大继续推广“亲土种植”,涵盖了“土壤改良、减肥增效、品质提升、综合管理”等一系列切实改善耕地土壤质量的原则和方式。 加上政策导向,“土壤健康”类的功能型的产品仍是重点,改良土壤、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型的产品将会有生命力。这个趋势在各个展会、企业新品发布会上都可以看出。 市场搅动的过程中,也多出现这类产品的身影。亲土(土壤健康)的市场自然庞大无比,谁不想分一杯羹?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 而产品的功能化,也离不开服务的功能化。 因为很多土壤需要修复、改良,需要高品质产品,更需要专业的集成服务,而很多企业设置的服务已经渗入到整个农业的产业链条之中了。 专业化的落地服务 农产品价格不行,农民农资投入积极性变低,逐步往上传导,对于技术服务能力强的经销商反而是个机会,农户对技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种植风险意识增强。 市场各层级的产品过剩格局已经形成,催生了营销中的不同模式并存。低价位的单方营销使利润到了临界点,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将高价产品卖出去?凭借原来的方法,绝对无法成行,这些都迫使企业进行营销转型。 而转型的一个方面就是专业化,服务化。 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是就目前而言单一的产品并不能带来大的发展空间。 变生产型企业为服务型企业:保留生产企业的智能,再成立新平台做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延伸业务范围,集肥料、农药、农机、农技于一体,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式服务,联合优秀经销商参股,涉足农事服务和产业链,之后再做并表,即便是肥料销量减少,总销量仍然是增长的。 目前金正大的金丰公社和中化的MAP模式以及诺普信的田田圈、广西田园的打药队大致都是综合农事服务的模式,未来企业的增长点大概都会落在这个方面。 金丰公社、中化MAP模式也已经落地。 中化MAP的智慧农业在天津小站稻上的成功(10人管理1万亩小站稻,品质),也昭示着未来在粮作上,更少的人有能力种好更多的地。规模化、自动化、全程可追溯、品质化是现代农业的标签。MAP提出的“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直击受众痛点。 并且在不知不觉中,金丰公社的宣传语从官宣的“让全世界为你种田”变成了服务者口中的“能下地,真服务,有情怀”。他们现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社员的服务做得更加深刻和细致。 作为经销商,大多数体量大的也已经切入专业农事服务,广西汇福达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继学只专注柑橘的几个关键病害。解决农户痛点,无论柑橘行情如何他都不太受影响。 对于农资行业来说,经销商同时兼任着技术服务的重任。从当前经销商的资金、规模等实力来看,还是有其短板的。 真正的农业服务是什么?应该是个闭环。从上游的农资产品顺畅供应,物流、农业金融、农技服务、农产品采收和上行。有了这些才称得上最初的业务模型。 所以,可能这些并非一个企业的事情,将是一个服务团体的融合,融合各个服务小单元。 其实,肥料产业有太多可能性,只是还不为人知或者被刻意忽视而已。 草灰蛇线,伏延千里。 即便是目前看不透,但是,可以预料,未来,拳头产品为基础的农事服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成本将会持续增加 不能舍弃,却又赚不到钱。 投入增加和产出菲薄的撕扯下,种植者和服务者将何去何从? 眼见投入逐年提升,产出却并没有稳步提升。 上图是我们在江西调研的时候得到的数据,其实,像烘干(40-60元/亩)、人工(180-240元/亩)我们仅取了最低值,用肥、用药、烘干、用工(包括插秧、撒肥、打药等),还不包括整地的费用,已经投入了640元。 据当地农户介绍,早稻产量一般会在900-1000斤,中稻1300-1500斤,晚稻1200斤左右。每斤一块多钱的收购价,实在是利润微薄。 不仅仅是江西,从2018年上市的新产中晚稻价格来看,安徽滁州地区三等中晚籼稻收购价1.25元/斤,黑龙江建三江地区加工企业圆粒普通粳稻收购价1.25-1.27元/斤,吉林梅河地区超级稻米厂收购价1.44-1.46元/斤。 虽然今年的水稻收购保护价还没有出来,分析人士都认为也不会比去年更高。 从种植者角度看,和最开始盲目的大流转不同,现在流转的观念变了,自觉发展的规模小户(20-200亩),投入不会足够多,也几乎不用请零工,在排除了高企的人力成本之后,基本上还是可以赚钱的。 如何能赚钱?除了不请人,还要在投入品上“节省”。与其说水稻区大部分农户还是投入谨慎,不如说他们看不到稻米卖高价的希望。 不同于经作,那里的种植户对新产品,优质投入品接受程度高,大田种植者对农资的消费是降级的,甚至已经到了“去品牌化”时代。从挑选品牌到了哪个大品牌都行,只要价格不高。有经销商表示,某大企业15-15-15的产品卖得比小厂家都便宜,去年一度成了市场爆款。 既然常规产品价格合适,又无需担心质量问题,那么,何必新特品?除了五常以及一些个别产区,由于大米售价高,所以算是比较舍得投入的区域,其他大多整体投入还是低的。 农户购买积极性降低,也挫伤了厂家研发新品的热情,水稻市场的市场活跃度在降低。 甚至有地方也在自我调整种植结构,有向经作转移的苗头。 当然,很多企业也都深知,增量在大田。 |
相关阅读 |
什么是共享经济? 农业引入共享经济会是什么样子? |
4月份玉米价格轮番上涨,秋季行情会怎样? |
供销农资备春耕,多措破解难题在路上!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