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肥价格形成机制及未来钾肥走势分析 |
来源:农资导报 2019-11-30 8:53:00 |
我们所熟知的商品价值规律的表述是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所决定的,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但事实上,这个规律在某些产业上是失效的,更适合自由竞争的产业,也不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因为商业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实现利润最大化,甚至实现垄断利润。笔者今天就钾肥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并对未来钾肥的走势展开分析。 钾肥是资源性产品,全球钾肥资源储备中,加拿大占全球的46%,俄罗斯占35%,白俄罗斯占8%,呈现资源高度集中的状况。 全球的主要钾肥生产商主要为白俄罗斯的BPC、俄罗斯的乌拉尔、北美联盟Nutrien、德国的K+S、智利的SQM、以色列的ICL、约旦的APC和中国的盐湖钾肥,这八家公司的钾肥产量约占全球的80%、出口量的95%。 IFA预测:2018至2023年间有望形成800万吨K2O产能增量,新增产能中除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欧化外,依然是上面几家公司扩产。在2018至 2023年期间,预计年度过剩大幅扩大,最终达到 940万吨 K2O。 以上,我们可以概括全球钾肥的主要特点是产能过剩,但集中度尤其是出口集中度很高。 那么是不是钾肥就会出现价值规律所描述的现象,回归到成本附近波动呢?如果回归到成本附近,国内盐湖钾肥的毛利率高达50%以上,国际参照2016年的价格,那么钾肥将仍有巨大的降价空间。在OPEC的案例上,笔者似乎找到了揭开钾肥价格走势的谜底。 OPEC的全称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组织成员全是世界石油出口国。注意,OPEC并不是石油产量大国组织,因此,诸如美国、中国等石油生产大国并不在这个组织内。近年来,俄罗斯石油出口大增,因此形成了OPEC+的新结构,而OPEC也正在商讨把另一个新增石油出口大国--巴西纳入到OPEC的可能性。受到美国页岩油快速发展的影响,2014年底OPEC开始放任油价下跌,WTI油价从最高的近100美元/桶跌到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不足30美元/桶。一方面页岩油更多地是被用于美国的进口替代(非出口),具有运输、税费的成本优势,因此低油价下,页岩油虽然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没有被打倒,另一方面,OPEC国家在低油价下,财政压力巨大,不得不联合非OPEC成员原油出口大国--俄罗斯减产,油价开始反弹,并恢复到当前WTI50——60美元/桶的区间。 2016年OPEC产量占原油全球产量的44%左右,出口的原油量占全球出口量的57%(加俄罗斯,占全球出口量的80%以上)。OPEC从打压油价到联合俄罗斯进行限产,说明OPEC放弃了通过打压油价从而提升油价的努力。究其原因,一是用于本国消费的产能具有很强的成本竞争力(少了运费和进口关税,美国页岩油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很难被击垮;二是出口占比集中度越高,以量换价的损失越大。 借助OPEC的案例,钾肥的价格走势就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先从钾肥的历史走势说起,以中国大合同钾肥价格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350美元/吨、400美元/吨、470美元/吨、400美元/吨、305美元/吨、315美元/吨、219美元/吨、230美元/吨、290美元/吨,2019年大合同至今未签,但印度的大合同价格为280美元/吨。 2013年7月之前,BPC联盟和Conptex占据了钾肥总产量的66.48%,通过限产保价和垄断定价追求高额利润,但也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涌入钾肥行业,从而冲击垄断定价体系。作为标志性事件,2013年7月俄罗斯钾肥巨头乌拉尔退出BPC联盟,采取以价换量的销售方式,钾肥价格大幅下跌,2016年跌至谷底,后逐步回升。 钾肥全球前七大企业掌握着80%以上的产能和几乎所有的出口,集中度大大高于原油。钾肥不涉及到国家层面和地缘政治的博弈,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的利益,在出口集中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打价格战,类似于原油,一是降价并不能消灭对手(其它国家产能更多地是以自身消费为主,想通过价格打垮类似中国盐湖钾肥这样的生产企业几乎不可能实现),二是销量并不能得到提升,自身效益反而受损很大。重蹈原油覆辙,钾肥从2016年的最低点后219美元/吨反弹到2018年的290美元/吨。虽然钾肥行业没有台面上的类OPEC组织,也为反垄断法所不容,但这涉及到企业的巨大利益,台下的一致性行动必然存在,因此出现了大合同谈判一家主谈,其它家跟随的状况。 基于原油的实践,我们看到OPEC+俄罗斯是基于合理的区间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油价。追求高油价,必然造成抑制消费,经济减速,并给新能源和页岩油带来机会。 钾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追求过高的价格必然造成需求下降和吸引新的市场参与者,最终带来大幅降价的风险,因此,考虑到钾肥的集中度和避免未来产能大幅增加的风险,钾肥行业必然会设法达到均衡价格:农业下游的消费可以接受的同时追求适当的利润,避免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钾肥行业。 钾肥这种均衡价格可能通过以下机制来实现:每年价格的锚将是印度或中国的大合同价格;在大合同谈判之前,主要钾肥企业会通过限产或停供等措施来确保大合同目标价格的实现;大合同确定后,其它企业跟进,并在其余地区高于大合同价格;在大合同执行的尾期,非大合同的市场化价格根据当年的农业需求状况或上涨或下跌;主要出口钾肥生产企业根据价格调整产量(OPEC是通过产量调整价格)。 事实上,第四季度,前述几家依赖出口的国际钾肥公司分别宣布减产,具体减产计划如下:Nutrien70万吨,美盛60万吨,BPC50万吨,乌拉尔35万吨,K+S30万吨,ICL18万吨。相比于2016年的219美元/吨的价格,几大巨头同时减产说明限产并不是因为成本因素,而是新的价格联盟已经形成。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钾肥进口国,基于其特殊的化肥政策,完全有可能成为全球钾肥价格的定价锚,从而衍生出新的一种解决产销平衡的方法——用价格目标来调控产量,从而实现产销平衡。 国内钾肥港口库存大大高于历史同期水平,过高的库存给市场带来悲观的预期,从而抑制了去库存速度。中国是全球第三大钾肥进口国,中国大合同迟迟不能签订给国际市场造成了压力,但可能的结果是更大幅度地限产,而不是降价。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判断,中国如果签订钾肥大合同,很难低于印度的价格。中国对进口钾肥的依赖度高达50%,进口价格决定国内价格。基于印度大合同的价格,国内价格已经倒挂进口价格,因此笔者判断钾肥价格已经筑底。 |
相关阅读 |
磷矿石:3月5日国内价格行情 |
国内尿素走势低落 乌局势或带来利好 |
尿素价格继续小幅回升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