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毒死蜱在我国水稻上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 |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 2020-6-16 9:50:00 |
在欧盟和美国部分州禁用毒死蜱和甲基毒死蜱的情况下,毒死蜱在我国的使用风险更加令人关注……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研究人员对我国在水稻上登记的所有毒死蜱单剂进行梳理统计,利用Top-Rice模型对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及其代谢物进行水生态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5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产品共292个,分为6种剂型。乳油占比最大,为82.5%,其次为水乳剂,占12.0%,可湿性粉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分别占0.3%、4.1%、0.7%、0.3%(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水稻上所登记的毒死蜱单剂产品共289个,减少乳油3个;混剂产品共268个)。 基于风险评估保守性原则,归纳出适用模型分析的不同剂型毒死蜱产品的施用方法模式,对其在水稻田使用进行暴露分析。结果显示6种不同剂型毒死蜱在不同场景、不同季节的水稻上施用后,其母体预测环境浓度(PEC)范围0.7~1628.6 μg/L,其代谢物的PEC范围为0.7~1705.9 μg/L。 风险表征结果显示,在现有登记施用条件下,对初级急性风险而言,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风险组(RQ>1)分别占总模拟组的76.0%、90.6%;对于初级慢性风险而言,毒死蜱对初级生产者的风险组占总模拟组的72.9%,而高级分析评估结果显示毒死蜱产品对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水生中宇宙组RQ值均大于1,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风险。综合以上结果,目前在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毒死蜱产品使用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不容忽视。 研究人员指出,以上为综合分析所有登记毒死蜱单剂产品剂型的可能风险,本研究针对其施药方法模式的分析偏保守,且所用模型未考虑到毒死蜱在土壤表面光解等影响因素,使得评价结果具有一定保守性。 又讯 为探讨施用毒死蜱后土壤中毒死蜱及其主要降解产物3, 5,6-三氯吡啶-2-酚(TCP)污染分布特征,评估农田土壤环境中毒死蜱及TCP的环境风险,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以玉米、小麦和大豆三种作物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旱地农田田间试验。 通过对施用后不同时间农田土壤中毒死蜱浓度检测发现,土壤中毒死蜱均在前期消解较快,后期逐渐变缓。小麦、大豆、玉米种植土壤中毒死蜱的半衰期为8.50~24.84天(均小于30天),消解速率常数为0.0279~0.0882/天。前期均表现为0~5 cm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大,15~20 cm 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最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量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0~10 cm层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减少,10~20 cm层土壤中毒死蜱残留量逐渐增加。TCP比母体毒死蜱更容易迁移,对环境的污染风险较高。 随着毒死蜱施用剂量的增加,小麦、大豆、玉米三种作物种植土壤中毒死蜱及TCP的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均增大。超推荐剂量施用毒死蜱导致毒死蜱及TCP产生较高短期和长期生态风险,TCP生态风险在三种作物农田中均达到了高风险等级。 |
相关阅读 |
看专家对杀虫剂行业是如何看待的 |
1745公告真的要延期吗 |
未成年人可以购买农药,必须引起社会及行业的谨慎!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