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升级,让农资行业“底盘”更稳 |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2020-9-24 9:04:00 |
2020年,注定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正值我国春耕备肥用肥的关键时期,厂家开工和发运受阻对化肥保供稳价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客观上也对农资服务商转型升级的成色进行了检验。面对重重困难,农资服务商群体齐心协力、勇于担当,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积极协调生产调运春耕急需农资产品,为农资市场保供稳价和保障春耕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疫情面前,农资服务商群体不仅经受住考验,出色完成了今年的春耕农资保供任务,也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务实践中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 诚信第一,健康发展基础更牢 “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活动”是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联合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及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创办的大型行业公益活动。自2007年创办以来,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活动享誉业界十三载,已成为主流媒体、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典范,以及农资企业感知时代脉搏、密切厂商合作、展示品牌价值、传播榜样力量的重要“桥梁”。 今年的全国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活动自7月15日启动以来,共接收到来自各省农资流通协会及红四方肥业、云天化股份、四川美丰、中农集团、浙农控股集团等31家重点农资企业的推(自)荐材料277份,其中有效材料238份。入围企业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覆盖国内主要农业种植区域,经营业务和服务类型全面,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其中,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山西五省的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51%,优质服务商数量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呈高度正相关性。 诚信经营是农资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底线,也是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的首要评价标准。今年的百佳农资推选活动,继续采取失信行为“零容忍”机制,对存在制假、售假、欺诈等违法失信行为的参选企业一票否决。 持续创新,为农服务成色更足 近年来,农资经营的压力与风险与日俱增,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突破生存瓶颈的必由之路。在今年的百佳农资服务商推选中,组委会除了对参评企业的经营资质、资产规模、年销售额及增长量、覆盖区域、经营年限等硬性指标进行考评外,重点对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半径、服务模式、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储备、文化建设等软性指标进行量化排名。 受疫情和传统贸易模式难以为继的双重影响,农资经销商向服务商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服务手段日益丰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服务模式不断更新。今年入围的所有省级农资公司都在积极打造集农资销售、农化服务、土地托管、粮食收储、农资电商、产业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服务平台,积极将转型升级的触角向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延伸。从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包括省级龙头企业和县市级中小企业在内的农资服务商群体,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均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中农技服务、植保飞防、测土配肥成为行业标配。更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已从与产业链的磨合中,找到了农服盈利的模式与途径,使服务不再是产品销售的附庸。 不论如何转型,渠道与网点始终是农资服务商做好服务的核心抓手。经过多年摸索与试错,农资服务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渐找到了服务的方向和边界,纷纷开始通过渠道下沉和基层网络优化降低综合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做强农资主业。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封村封路,导致农资流通短期受阻,为了保供稳价,农资企业纷纷将业务和服务转移到线上,通过微信群、直播、农资电商等多种方式为农户提供在线农化指导、农资订购、农技培训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3.2%的入围企业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上述服务,其中部分企业通过线上服务、线下配送的模式实现了近30%的销量增幅。 从今年的百佳数据中可以看出,农资经销商转型服务商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通过聚焦农资主业,找准自身定位,持续在服务内容、模式上进行创新,农资服务商为农服务的范围与能力逐步提升,不仅走出了生存焦虑,还大幅扩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逆势发力,优胜劣汰速率更快 注册资金与资产总额是考察企业规模、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历年数据的对比,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农资流通行业格局的变化。 在今年的入围企业中,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6家,占10.9%;注册资金5000万-1亿元的有10家,占比4%;注册资金1000万-5000万的企业有69家,占28.9%;注册资金500万-1000万的有36家,占比15.4%;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97家,占比40.8%。与2019年相比,大中型入围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而小企业尤其是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数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从资产总额来看,入围企业中总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达到64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有19家,占比约为27%,结构较为稳定;总资产在1000万-1亿元之间的企业占比为43%,较往年略有下降;总资产在500万-1000万左右的企业占比达到20%,较往年有较大增幅;而资产规模在50-100万元及5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数量下降较为明显。不难看出,疫情对资源型、国有及大型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是资产规模低于100万的企业的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入围企业中,年销售量在1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25家,占总数的10.5%,比重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年销售量在50-1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9家,约占总数的3.7%,大致与去年持平;销量在10-50万吨的企业27家,占11.3%;销量在1-10万吨的企业为77家,约占32.4%;销量在1万吨以下的企业100家,约占42%,比重较去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入围企业中,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29家,占比12.2%,比重增幅明显;年销售额在5-10亿元的企业共有9家,约占总数的3.8%,较去年比重有所下降;销售额1-5亿元的企业共27家,占比11.3%,企业比重呈下降趋势;销售额1亿元以下的企业为173家,约占72.7%,比重略有增长。从利润率角度来看,新型肥料产品的销量虽然远不及传统“老三样”和普通复合肥产品,但对于农资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更高,再加上配套的农技、农机、农化等服务,为新兴农资服务商提供了弯道超车、以小博大的机遇。 据统计分析,入围企业规模与农资销售量与销售额基本呈正比关系。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发运受阻导致市场出现短期供需错配的情况,但90%的规模型企业在积极抗疫保供的同时,大多实现了销量和销售额的提升,尤其是新型肥料和特种肥料销量增幅非常明显,效益较往年同期出现一定幅度的逆势增长,部分企业上半年的业绩增幅超过30%。 疫情下,资源型、规模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渠道优势凸显,上下游企业由竞争向竞合转变的进程加快,厂商合作持续深化、模式不断创新,渠道效率显著提升,产能与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客观上对农资区域市场格局的重整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企业风险防控意识也普遍增强。一些省份和区域的主流渠道商因经营不善而退场,将一批中等规模的企业推上了区域龙头的地位,对局部农资市场的产销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同时,由于磷复肥主产区湖北是疫情暴发初期的“震中”区域,当地农资生产企业春耕前后开工和发运严重受阻,迫使以湖北货源为主的许多外省流通企业选择了其他地区的厂家。这一“黑天鹅”事件,使很多农资企业负责人认识到,必须加强与上游资源型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储联销、产能交换、优化渠道、夯实网点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分散风险。 抗疫保供,大义担当。总体来看,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的入围企业不论体量大小,均在农资保供稳价、探索服务新模式方面均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大疫之下,农资服务商群体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不仅为“百佳农资”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农资企业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新的榜样标杆。 |
相关阅读 |
农村改革绝不能改掉农民的利益 |
云南蝗灾发生面积超11万亩,农户们一定要注意! |
农资人,农业真的没有巨大市场反而很多陷阱?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