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园区委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国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7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57家(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省级化工园区351家,地市级化工园区268家。有14家超大型园区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超千亿元,500-1000亿的大型园区33家,100-500亿的中型园区224家,其余405家产值小于100亿元。
近十多年来,工信部、江苏、山东、湖北、河南、辽宁等省市均针对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出台一系列整治提升方案。江苏省整治力度最大,从2007年开始整治,到了2020年后,江苏印发了《江苏省化工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和禁止目录(2020年本)》(苏政办发〔2020〕32号)。其中明确禁止设立新的化工园区以及设立新的化工园区外化工企业;禁止新增农药原药(化学合成类)生产企业。
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环保整治的持续推进导致农药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的地区转移。其中,浙江、河北的产业转移最为显著。农药及中间体转移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北和中部地区,首先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其次为甘肃省、陕西省和湖北省。表1和表2展示了近2-3年各省市、自治区新增的农药原药和中间体产能,内蒙古和宁夏新增的农药和中间体产能最多。内蒙古大概新增农药原药93880吨,专用中间体361600吨;宁夏新增农药原药132000吨,专用中间体100200吨;湖北新增农药原药27400吨,专用中间体141530吨。

中国农药产业转移有三个阶段趋势,2018-2019年为慌乱外迁期。2020-2022年为前期慌乱外迁项目建成并试生产或投运,同时问题也逐渐暴露。2023-2025年将逐渐回归理性,环境生态脆弱的西部省区忙于整理产能,华东及中南省市则逐渐趋于宽容,当然要求也一定会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