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工艺如何打造富碳肥料?化肥真能实现碳减排? |
来源:农资导报 2021-6-4 9:02:00 |
碳中和、碳达标是我国政府的郑重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 十四五”期间,要强化GDP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确保“十四五”期间碳强度持续下降。肥业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通常在高温,强酸条件下进行生产。开发低碳技术以节能降耗,推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达峰是一项重大课题。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廖宗文教授向本报诠释了肥料产业碳减排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他认为创新技术是肥料产业实施碳减排、创制富碳肥料的关键。 体系内外的低碳技术创新 经典技术体系内的技术创新 如传统磷肥生产的强酸,高温煅烧等激烈反应,进行选矿、节酸、节能技术改进。但一直不触动有效性等基础理论及技术体系。这样的创新多为线性的、累积的进步。经过长期的改进,技术提升空间已日益收窄。 突破原有体系的技术创新 例如活化磷技术,无需用硫酸,在中性,甚至碱性情况下进行温和反应即可生产。这是体系外的创新,一旦突破,则是一种跳跃的大进展,将使碳减排的效果上升一个新高度,为碳中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原技术体系难以达到的。 除了活化磷肥,有机碳肥也是突破经典技术体系的重要成果。 活化磷肥的实践 多年的研究显示,磷肥的有效性,在常规水溶性之外,还有一种新的活化态有效性。基于这一新概念,华南农业大学课题组找到了实现磷活化的技术手段,以温和的低碳反应取代激烈的高能耗反应,成功地利用低品位磷矿生产出活化磷肥,具有明显的优点。其原料为低品位磷(P2O5 18%),可使我国磷资源库扩增8倍;产品呈中性,不酸化土壤,抗固定力强,磷利用率大幅提升;肥效高而持久;经济、环境效益大幅提升,明显优于过磷酸钙等传统磷肥。 关于有机碳肥 有机碳肥指水溶性高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碳化合物,如糖、醇、酸(含氨基酸)等,即不仅有含氮的有机碳营养(如氨基酸),还包括不含氮的碳营养。是一种明显优于二氧化碳的新型肥料,长期以来,作物的C营养基本依赖无机二氧化碳,但远不能满足需要,仅达1/5 。因此,作物处于“碳饥饿”而限制了增产。换言之,一般的高产纪录或多或少都受制于碳饥饿。通过施肥补碳克服靠天补碳短板的限制,将开辟出一条高产施肥的新途径。迄今肥料产品中,除了大棚二氧化碳之外,几乎没有碳肥产品。这与现有植物营养理论体系局限于矿质框架有关。矿质营养理论中,碳居首位,但只是无机的是二氧化碳,不涉及有机碳形态。这一矿质理论体系的局限,限制了碳营养形态研究。只关注无机二氧化碳,对于种类繁多的有机碳营养长期缺乏认识,几为空白。构成作物体最高比例(50%以上)的碳营养,在主流肥料中却难觅踪影,长期以来,作物靠天补碳导致作物“碳饥饿”。只有突破经典理论的矿质框架,才能开拓“施肥补碳”新路,才能为有机碳肥的研发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把碳的形态从矿质营养框架的无机态延伸到有机态进行研究,就不难发现有有机碳确实是一个营养宝库。不仅对作物增产,而且对对碳减排都有重要作用。有机碳消除碳饥饿,使养分平衡,尤其是使CN平衡上升到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肥料的减量增效。同时也促进了碳减排。因为增产所需求的养分减少了,与养分相应的碳耗也随之降低了。因此对确保“十四五期间碳强度持续下降”的碳中和目标将作出重大贡献。确立有机碳营养的概念,不仅对植物营养有重要意义,还可为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发挥重大作用。一方面是可以把很多副产品,如秸秆类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有机碳产品。还可为废水的环保处理提供新的技术路线,即废物不是作为无害物达标排放,而是处理成有机营养而回收。这一从达标排放到回收利用的技术方向转变,将进一步促进碳强度持续下降。 富碳肥料产品进展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基于有机碳营养新概念的低碳工艺已获得重要成果,一系列富碳肥料产品陆续问世。 西北农业大学以果渣、中药渣等生物质为原料,研发成功的高效降解新技术,在4小时可降解为水溶性有机碳,转化率高达90%。该成果已通过了省级科学鉴定,在多省市实现了产业化,肥效显著。 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用企业独创的专利技术研发的聚碳系列肥料,真正实现了“减肥增效”与“增加投入大增产”的功效,还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作物的抗逆性。 在常规有机肥生产过程中,相当大部分原料的潜在有机碳营养被转化为二氧化碳排放而浪费掉,同时又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对此,华南农业大学研发的控氧堆肥技术,既可减少曝气的能耗,又避免过分氧化,保留了更多的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碳营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氨基酸类的有机氮,肥效明显优于传统堆肥产品。这一技术路线还可应用有机废水的环保处理,改达标排放为回收利用有机碳营养,这样不必耗费大量电能曝气把原料分解为无机氨氮和二氧化碳而排到大气中。这样不仅节能减排,还获得了有机碳营养,开拓了绿色环保的肥料生产新技术途径。 创新思维推动碳减排 肥料产业的碳减排技术可归纳为:降低工艺的碳(能)耗和增加产品的有机碳营养,即以低碳工艺生产富碳肥料。在这两方面都需要有创新,在体系内外都要创新。体系外的创新难度更大,需要要突破原有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框架,摆脱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就植物营养理论而言,经典矿质营养体系不应该成为探索创新的边界和禁区,而应该成为向有机营养拓展的基础和阶梯。就环保技术路线而言,有机废物的处理要从达标排放外拓至有机碳营养的回收,而不是作为无机物氮气和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去。 体系外的突破性创新不可能在原有体系内进行渐进式生长,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及其思维模式。这就必然产生冲突,受到质疑甚至是反对。这种阻力往往比体系内的创新大得多。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困难。这类技术创新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说明,还要在实践上做出更多的肥效验证。各类协会和科技平台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可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对企业群体的组织、联络,学术交流作用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延伸至技术示范和推广,逐步打造成技术创新链条,将对全行业的碳减排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相关阅读 |
尿素期货与现货震荡幅度大致相当,后期存大概率下跌态势 |
印度政府: 明年化肥补贴将“翻倍”! |
2012年化肥淡储启动推迟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