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药肥研发: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 |
来源:农资导报农药 2021-10-6 10:12:00 |
不管是多年布局,还是仓促上马,近两年农资行业内诸多优秀企业都在推出自己的药肥产品。诚然大家都察觉到市场对省工化的需求正趋向扩大,药肥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 那么在动手做药肥之前,该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编者今天就粗粗做个梳理。 1.农户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任何一款产品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所以开始做药肥之前我们一样强调用户思维的重要性。研发者需要有清晰的思路,我们的产品是否满足了农户的需求。这需要研发者走到田间,实地收集农户的需求。切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收集需求阶段还有一个细节要考虑:散户和大户的需求差异化。种几十甚至上百亩地的大户和只有几亩地的散户的需求必定有很多差异。而研发者在设计需求调研表的时候应侧重大户展开。产品研发也向满足大户需求方向设计。 2.用什么化合物解决问题? 在确定需求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研究化合物。研发者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靶标生物的存在区域、土壤环境因素对药物发挥效果产生的影响等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药物的稳定性、水中溶解度、沸点、复配制剂的增效性、药效与温度的相关性等。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也能帮助研发者在选择载体时以及实际使用时做出指导。比如噻虫嗪具有正温度效应(温度越高药效越高)但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所以在低温低于12℃、pH>8.0的碱性土壤中使用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靶标生物的存在区域:对于地下的有害生物,需要考虑药物的水溶性和触杀效果;对于地上的有害生物,需要考虑药物的内吸性和传导规律。编者以噻虫嗪和呋虫胺为例: 二者的防治谱显示对蚜虫都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理论上都可以开发成药肥颗粒。但实际效果呋虫胺的水溶性太高(39800mg/L),作为颗粒剂使用会出现作物还没内吸,药物大量流失的可能,甚至有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土壤环境因素对药物发挥效果的影响:即药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吸附性、降解规律等。某些药物如咯菌腈容易被土壤吸附而不移动,噻虫胺也受限于溶解度属于难移动的化合物,研发者需要充分考虑化合物和靶标生物之间的距离,把握使用时期和用量。 3.做配方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首先,不能因混合而减低肥效和药效。 如除草剂西玛津和阿特拉津,宜与石灰以外的任何固体肥料混用,不降低除草活性。但与普钙混用时,应随混随用,若混合后存放一段时间,如2个月,则会降低药效甚至失效。而且混合后对作物无害。 有些农药如扑草净与液体肥料混进时会增大对作物的毒性,但2.4-D类除草剂与肥料混用,在一定条件下有提高效能的作用。 再者,混合后要求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稳定。如2.4-D与普钙混用后存放1个月左右仍性质稳定,但有些农药会失效。 肥料与农药的使用时间和部位必须一致。 农药肥料的施用时间与施肥深度须考虑到肥效和药效的充分发挥。一般基肥施用时宜稍浅,追肥时主要用在苗期,液体农药肥料也可采用液面喷施。一般来说,固体农药可与肥料直接混合,要求不太严格,而液体混用使用之前先进行试验。要求农药和肥料容易混合均匀,不产生化学不良反应,药效和肥效不降低,也就是说不能低于各自单用的效果,对作物安全。 4.这款药肥的竞品是谁? 诈听上去这个问题有些古怪,但实际是药肥的竞品太多太多。 目前市面上的药肥产品多数走的是农药的渠道,所以“药效”绝对是检验药肥品质的第一标准。那么药肥的竞品就不仅有传统颗粒剂,更有“可以灌根使用”的剂型,甚至地面喷雾的剂型。 找到竞品,就能帮助研发者思考一款新药肥产品的差异化所在。 “你的药肥这么贵,跟我的这个颗粒剂有啥区别?” “我灌根就能解决,为啥还要用你的药肥?” “防治蚜虫我打两遍药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药肥?” 这些问题在产品推向市场前就该想到。编者并没有太好的答案,但编者建议研发者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向寻找答案。 药肥双效:药肥的价值除了药效还有肥效,“增产”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域都是第一驱动力; 持效期:长效和速效的平衡要看那种特性更实用;杀地下害虫,肯定速效更好,而防治根腐病自然长效更具优势; 省工化:药肥产品能够征服大户的金标准; 其他可能:比如虾稻田专用药肥,不仅防治水稻病虫害,更能促进龙虾生长。 |
![]() |
![]() |
相关阅读 |
杜邦新杀菌剂申请用于防治洋葱霜霉病 |
2月氧乐果原药生产企业国内销售情况分析 |
数量只减不增!安徽化工园区开始认定:满足10项条件 |
![]() |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