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17万余斤“三无”假麦种是怎么“溜”进市场的?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3期    2022-2-21 8:59:00
    

    产粮大省安徽自2021年9月以来开展的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中,排查无生产日期、无生产厂家名称、无国家审批文号的“三无”麦种超过17万斤。“三无”假种子是怎么“溜”进市场的?

17万余斤“三无”假麦种是怎么“溜”进市场的?

    假种子花样翻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49条规定,种子种类、品种与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属于假种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三级调研员陈剑华表示,由于 “三无”麦种没有标签,一经发现,就可以被认定为假种子,各地要严厉打击。

    排查“三无”麦种超过17万斤,已立案32起,涉及宿州、亳州、蚌埠、阜阳等多个地市……半月谈记者近期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采访了解到,这是该厅自2021年9月起在全省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阶段性成果。

    “本次排查的‘三无’麦种有三种类型:经销商非法经营的种子、代繁企业非法生产销售的种子、采取流窜方式销售的种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经销商非法经营的种子案件占立案总数一半以上。部分经销商将私自收购的种子或“二代种”等,以“无标签”的形式作为种子进行销售。

    2021年9月,半月谈记者在皖北一家农资市场走访发现,有的农资店里摆放着“三无”麦种,经销商称每斤低于市场价0.8元。而此次安徽省排查的“三无”麦种中,这家市场是重要来源地之一。

    “我们排查‘三无’麦种时还发现,个别代繁企业未经委托人同意,私自将代繁的种子流入市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有不法分子采取流窜方式,走村串户销售“无标签”种子。

    全链条监管存隐忧

    基层种业管理部门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假种子横行乡村的背后,凸显执法监管有难题,特别是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存隐忧。

    ——调查取证难。基层干部介绍,不法分子利用交通工具流窜作案,流动性强,无固定地点、无发票、无联系方式。交易通常采用点对点的销售方式或熟人介绍,直接把种子送到农户家中,现金交易,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跨界监管难。不法分子瞅着监管薄弱地带“钻空子”,在跨省、跨市等交界地带销售假种子,尤其在偏远农村“打一枪换个地方”,往往难以被发现查处。

    ——认定执行难。不同部门对假种子的鉴定方式和过程不一样,困扰基层监管执法人员。当前,基层行政部门和办案单位对我国种子法第49条的理解和执行标准上有差异。公安部门对此类案件中的假种子鉴定需要认定种子的真实性,鉴定结果是对案件定性的必要条件,即对种子进行真实性、质量、造成损失因果关系进行鉴定,而农业行政部门认为根据我国种子法第49条规定,没有标签的种子即为假种子,无需对种子抽样鉴定。

    让“李鬼”种子成“过街老鼠”

    如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在一些基层种业管理部门干部看来,当务之急是统一鉴定标准,加强执法联动,形成有力震慑。国家应强化顶层设计,协调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明确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和执行标准,统一鉴定标准,从严从快对假劣种子案件进行查处。

    同时,基层干部呼吁,公安部门加强案件会商、鉴定检测和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协调,明确办案尺度,统一证据标准,形成打击惩处合力。

    各级部门应按照全链条监管思维监管执法。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表示,上级部门应督促地方配齐配强监管力量,盯紧监管薄弱区域,对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

相关阅读
农药:有机砷将彻底退市-8.20日
南丹县农产品农药残留实施全网监测
农药的忧愁——国际话语权依旧缺少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